APP下载

汲古开新传邓包
——也谈葛介屏

2020-09-08夏冬波合肥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邓石如合肥书法

◆夏冬波(合肥)

书法家葛介屏

葛介屏(1912-1999),安徽省合肥市人,早年经张叶青、刘启琳、张琴襄指授,寝馈于殷墟甲骨、西周钟鼎和秦汉以来各种碑碣,后入安徽省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对梁闻山、邓石如、包世臣诸家书法领悟尤深。善四体,尤擅篆、隶,所作质朴苍劲、严谨端庄,且古朴中见妩媚、骨力中见秀丽,风貌别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

2020年1月12日,当代著名书画家葛介屏先生的书法精品展在安徽胭脂红古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葛介屏先生书法精品展共展出书画精品196幅,为历次展出之最,其中有71幅作品属于首次参展,作品时间跨度60多年,书法作品真草隶篆行五体具备,还有绘画和拓片等,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我对葛介屏先生并不陌生。1987年庐江县书画协会成立不久,邀请葛介屏老先生传艺,住庐江宾馆两天亲眼所见,葛老先生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一位惇然夫子。当时他烟不离手,气定神闲,挥毫濡墨,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他擅长的隶书。光阴似箭,一晃30多年过去了。

葛介屏(1912-1999),谱名德藩,字介屏,号醉石居士,晚年号介翁。安徽合肥人。当代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文物鉴定家、画家和诗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诗词学会顾问,安徽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政协安徽省第四、五届委员等,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荣誉称号。葛介屏以传承“邓包派”书风为世所重。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被国内各大文博单位、纪念馆以及欧美、东南亚等艺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勒石于山东曲阜、河南黄帝陵、无锡锡惠公园等。

葛介屏在安徽书坛名气很大,上世纪九十年代拜读田恒铭先生发表在《书法导报》上的一篇《皖中又出一山人》长文,使我对葛介屏先生的书法艺术又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在参观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展览,对葛介屏先生的艺术风采又有了更深的感悟。葛老的金石诗书画艺术给我有四个方面的深刻印象:

一、谨守邓包 独创“葛隶”

在近现代合肥书法史上,流传最久、影响最深的书法流派当属“邓包派”书风,其领军人物是安徽怀宁的邓石如和继起传承其衣钵的泾县包世臣。“邓包派”书风,谨守法度,传承有序,从合肥“邓包派”书风传承谱系来看,其断代排序为:第一代邓石如,第二代包世臣,第三代沈用熙,第四代靳理纯、张运、刘泽源、张敬文、葛逸峰、刘启琳、李国松等,第五代葛介屏、陶南华、石克士、童雪鸿等,第六代陶如让、许云瑞、葛茂森等。其家学之渊源、法度之谨守、脉络之清晰,皆为书坛所共知。

葛介屏的书法是传承了“邓包派”书风的,且为合肥“邓包派”书风第五代代表性书家。葛介屏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官吏之家。父亲葛植荫(1885-1957),字福卿,约在1915年至1926年间,任两淮盐运使署总务科长兼泰州运销局局长。葛介屏自幼聪颖,5岁开蒙,8岁从谢吉甫、瞿政伯先生读《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博闻强记,敏而好学,后又拜合肥名儒江藻为师,打下了很好的国学功底,因而髫年之际即有才名。青年时代曾受到张运、刘泽源、张敬文、刘启琳等名家指授,得到诸师口传手授的学书要诀,从而得以窥书学门径,直入“邓包派”书风堂奥,书艺大进。

据传葛介屏学书也花过苦功夫。有一年时值盛夏,临池时为解暑热、避蚊蝇,打来井水,肩披湿巾,双腿浸其中。不料,文成之后,却因此落下伤寒症,“竟三年不能语”。江藻先生闻之大惊,深受感动。阅其文,又觉才思过人,遂收为入室弟子。后经江藻先生练字可“扶正祛邪”指点,笔耕不辍。说来也奇,一晃三年,随着书艺日益精进,先生喉头亦渐渐发出声来,身体日渐康复。自此,葛介屏先生与书法接下不解之缘,日日临池练功,一练就是七十余年。

葛介屏兼学百家,融会贯通而能化出新意。他的书法总体格调是取法高古、苍劲朴质、端正大气、凝重浑厚,同时又能体现出刚健中见妩媚、端庄中呈流利的艺术妙境。他的书法以“古拙厚实”取胜,同时也有“新奇虚和”之美,其书法艺术主要在篆隶书体方面尤具特色。

葛介屏的篆书成就非同凡响,尤其是大篆。葛介屏小篆见功见性,笔力遒润,舒缓有致,刚劲中见阿娜,与师祖邓石如相颉颃,又多了几分静穆典雅气息。他的金文大篆代表其书法最高水平,走的是工稳一路,他在临写《毛公鼎》《大盂鼎》《史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上花过大功夫,研究最有心得,得到学界一致公认。

葛介屏认为学习篆书一定要精通小学,切忌杜撰,否则会闹出“祖孙一堂”的笑话。葛介屏学篆书十分重视文字学的研习,深研许慎的《说文解字》,了解文字来源和字体演变。他在《学习隶书、篆书的几点体会》中认为:

要想学篆书,首先要研究文字学,就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也叫六书。段玉裁毕生致力于“小学”,著有《段氏说文解字注》一书,是尤为脍炙人口的供人研究小学的基本专著。研究小学,不但是研究文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为写篆书打下一定的基础,既能解决写篆书的谬误,亦能分析大小篆不伦不类的混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篆 葛介屏

又在给某人的复信中说:

《说文》要研究,篆书要临摹,枯肠要充实,学习是基本原则。要苦心孤诣,心领神会,勿骄勿躁,参合各名家之所长,以书法入印,独树一帜,足可名家。此事虽属雕虫小技,为学如食蔗,渐入佳境,非一朝一夕所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深厚的学养与过硬的笔墨功夫,使他的篆书(包括大篆、金文、甲骨)创作常常得心应手,大片诗词一气呵成,且字字有出处,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在笔法上,他方圆并用,巧妙地把“一波三折”与使转相结合,成功消解了金文肥笔的做作痕迹,使之更显凝重古朴,充满金石味,又符合笔性特征,保留书写意味,成为以古文字为创作元素的成功范例之一。因此,他的篆书作品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富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远非一般性古文字描摹之学者所能及。著名学者、文字学家商承祚、徐邦达,金石学家方介堪等都对葛介屏大篆均有推崇。

葛介屏的隶书最具特色,誉为“葛隶”。葛介屏隶书以邓石如为宗,采汉隶诸碑之长,兼揉篆籀之笔法,得《张迁》之浑厚、《礼器》之清雄、《曹全碑》之秀美、《史晨碑》之端庄、《西狭》之奇崛、《瘗鹤铭》之豪放,用笔凌磔取势,笔致起伏跌宕,一波而三折笔,在起承转合之间表现情趣。同时他早年又对《张猛龙碑》《崔敬邑墓志》《魏灵藏造像》《天发神谶碑》等魏碑下过很深的功夫,因而他的隶书明显具有汉隶与魏碑嫁接融合的痕迹。他虽遍临汉碑,却绝非只是寄人篱下,而是意在广涉博取的基础上求变出新,力图突破前人樊篱,写出自己独特面貌。他的隶书以北碑为底,采汉碑之长,有两个最富特色的笔法:一是逆入平出的波画,讲求“松针猴毛”的出锋效果;二是竖钩法,以永字八法中的“趯”法取代常见的简书笔法,大大提高了其隶书笔法的含金量。他在《学习隶书、篆书的几点体会》一文中谈隶书创作体会时说:

隶书用笔亦需八法兼备,行笔要纵横开阖,抑扬顿挫,笔笔要杀锋取势,俯仰向背,各得其宜;还需要笔笔断、笔笔接,逆入平出,一波三折,既要八法过清,又要浑古朴茂。

他晚年又参以篆法入隶,别具形态。吸收三国时期《天发神谶碑》和金农漆书笔意,又借鉴吸收了海派吴昌硕写《石鼓文》的手法,使笔法更加凝练高古,意态充盈,造型浑穆,创造了一种结构森严、上部略紧、中部收敛、下部拉长、点画波磔夸张的富有建筑美的形态,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力。结构方劲古拙,用墨浓重似漆,由于他的隶书既独具特色又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收得紧放得开、规整朴茂、气象高古、斩钉截铁、抑扬顿挫、笔力千钧的艺术风貌,而且极具“金石气”,因此苍茫老辣、古朴遒劲、大气磅礴、神采飞动。厚积薄发孕育着艺术上的成熟,使他在邓派碑学研究上占据了独特优势,他以邓石如“计白当黑”和包世臣的“中实”理论为支撑,追求“功性兼备,神采丰实”的审美理想,终成自家面目,呈现鲜明的“葛氏”风格。葛介屏先生经过数十年的孜孜以求,在众多隶书求索者中脱颖而出,卓然有大家风范。他的隶书被尊称为“葛隶”。

葛介屏学习篆隶既有书学实践又有理论总结,其著述有《浅谈鉴定邓石如书法》《学习隶书、篆书的几点体会》等。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小篆 葛介屏

二、功性兼备 神采丰实

刘熙载《书概》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葛介屏先生在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把功性兼备、神采丰实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特别是对功性与神采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功是书法之根本,性是艺术之灵魂,缺一不可为书。”以功为本,发之于性情,犹如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书艺自知甘苦得,介翁名迹满江淮。葛介屏的书法遍及大江南北著名旅游景点,如:太白楼主楼抱柱联、包公祠联、无锡锡惠公园内的“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惠山寺等,“锡惠公园”内陆子祠堂额原为清代大书家何绍基手迹,现匾也为葛介屏重书。

葛介屏先生赠联国医大师、“张一帖”李济仁:

登五岳名山足迹园林继宏祖;

精岐黄鉴古手披图籍踵青莲。

《虢季子白盘铭文》,清晚期朱拓本,首有葛介屏题签,内有葛介屏释文。

为懒悟和尚撰写墓志铭并亲撰《懒悟上人传》;为安徽科技社出版《安徽点心》题写封面。书法的功性兼备,神采丰实为葛介屏谨守、追求。

三、艺林“四绝” 名动八方

葛介屏先生是一位难得的金石诗书画皆善的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他尊重传统,少言创新。

葛介屏先生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源于其深厚的继承临摹。先生对艺术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朝临暮写,兼收并蓄,对艺术道路追求的执着、对艺术风格的坚守、对艺术人生的求索,没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年逾八旬,仍然“朝夕不停挥,豪情满胸怀”。仅举一例,如从葛介屏先生于1965年临颜真卿《祭侄稿》,到1981年临邓石如《隶书十通屏》两个跋文中可以看出葛介屏先生对艺术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执着。这与当下书坛急功近利、信手涂鸦、浮躁轻滑的所谓创新之流,真是霄壤之别。

姚鼐为邓石如撰写楹联 隶书 葛介屏

其诗

葛介屏的诗词文章也是提笔成篇,才思敏捷。尤其是对安徽地域文化充满感情,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时见新论。平生所作诗文题跋千余篇,只有一本《劫余剩稿》(未出版),竟没有留下一本理论专著。他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往往是“只言片语”,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题跋,以及各种演说、讲稿乃至即兴发言之中,因此给今人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现仅见于《劫余留稿》(后来整理)一册,载诗词300首(阙)。葛介屏诗文创作种类多样,有诗词、赠序、题画、跋文、纪游、信札、祝寿、吊唁等,书法品式还有楹联、匾额、扇面、条幅、中堂、琴条,可谓包罗众有、蔚为大观,可惜多有散佚。我们研究得不够,这对于葛介屏先生的情感世界、学术研究和艺术人生都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待我们下一步加力搜集整理。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元月,由其子嗣葛茂森恭抄葛介屏著《竹虚草堂劫余滕謄稿》八卷,刊布于世,填补了研究工作的一项空白。

葛介屏诗名早誉。1930年,合肥明教寺为十八罗汉重塑金身,特邀乡儒、名流前往赋诗立像,每尊罗汉各作一赋,置于壁观。弱冠之际的葛介屏应邀赴会,曾留下一段佳话。据说,当年先生所作是一首七言排律,以小楷书成,一直陈列于该寺罗汉堂内,却遗憾毁于“破四旧”年代,今已无缘再睹先生当年风采。

葛介屏诗文中描写祖国山水的诗有:《前琅琊山行》《后琅琊山行》《秋日登琅琊山》《醉翁亭》《别九江》《别南昌》《洪都有感》《宿潜山》《过兰亭纪游》《题天一阁》《客普陀》。还有一些精彩的诗篇,如:《六十初度》《秋海棠十六首》《少题教弩台联》《题吴敬梓纪念馆联》《黄山游记并歌》《访袁随园墓》,作《拾翠诗稿》序(1982年)。

葛介屏楹联也做得好:

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1957年初夏作

葛介屏行草书

其书

葛介屏先生不仅对秦汉刻石、三代金文乃至甲骨无所不临,同时对《淳化阁法帖》、宋元明清历代名家墨迹也倾注了巨大热情。他于北碑书法,如《郑文公碑》《张黑女碑》以及隋代《龙藏寺碑》等更是花过很深的功夫。葛介屏以唐楷为基础,对颜真卿《颜勤礼碑》《祭侄稿》等花过大功夫。他小楷取法《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和唐代《灵飞经》,风格典雅,灵动飘逸,成就了其艺术人生的第一块基石。直到1951年题扇《万里江山一望中》,题款小楷,生机勃勃。1957年题扇《剪取青溪水一湾》小行草书也活泼自然。

其画

葛介屏犹喜画朱竹。其画有梅、荷、竹、菊、芭蕉、石、蟹,也有山水画,如:戊午夏六写《三峡风光》,藉以消遣。题画诗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韵味十足。如:

风斋和靖影横斜,

又报春来第一家。

为问几生修得到,

最难知己是梅花。

壬戌后四月既望介屏戏写于淝上藏舟浦畔

画有拟吴昌硕《秋菊图》者。题曰:

人间秋菊淡,

心犹老少年。

一九七九年戏写于《杏花村》

其印

葛介屏的金石篆刻溯源于秦汉,篆刻宗法邓石如,深得完白山人“以书入印”之旨,又结合何震、程邃二家,融浙、皖于一炉,高古朴茂,真气满满,深受名家喜爱。

其序跋

《林散之序跋文集》内有《葛介屏序》。其于1950年作《虢季子白盘铭》:

临《张迁碑》、临《毛公鼎》、临《书谱》、临《邓石如隶书十通屏》(1981年),在其下跋文曰:怀宁邓顽伯隶书沈雄朴茂,绵劲浑厚,含天地之正气,吸古今之精髓,故能独辟蹊径,輘轹古人。暇临一过,觉其气韵恢宏,会心古人终不可及尔,正所谓嫫母见西子而妍强自别。甚矣,书法之难也。辛酉寒腊介屏于淝上藏舟浦畔。

又《虢季子白盘》按:虢盘系乡贤刘壮肃公省三氏于逊清同治甲子四月克常州时得之于太平天国护王府,载归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刘老圩,构盘亭以度之,成《盘亭小录》宝之近百年。于民国上章摄提格正月由其曾孙肃曾北运呈献,此盘始不复为刘氏所有矣。余于是盘北运之后八月居闲无事,检录《盘亭小录》,于片四周装裱成帙,俾览者得其端倪。至盘之出处与考释归安吴观察云记之颇详,兹不赘述。庚寅秋八月,醉石居士葛介屏识于三戒三畏九思之斋。

葛介屏印谱

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需要有综合性知识修养。葛介屏早年跟随老师江藻学篆,除精研许慎的《说文解字》外,还大量收集资料。中年以后,他得益于在省博物馆工作的独特条件,对甲骨、金文、小篆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清代邓石如的研究,可谓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专家。葛介屏有以下考古文章:《安徽合肥发现南朝墓》(《考古》1958年第7期)、《安徽阜南发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文物》1959年第1期),1962年还在歙县发现了《余清斋法帖》。

葛介屏的著述有《浅谈鉴定邓石如书法》《学习隶书、篆书的几点体会》《解兵塘诗词文稿》《甲骨钟鼎集联》等。

四、艺道双修 质朴乡情

葛介屏先生从事书法艺术70多年,其艺术得到当代书法界的普遍赞誉。他不仅在书法篆刻上传承邓石如余绪,显其功力,传其神韵,并随时代而异有所创造。在性格和生活作风上也表现了白山人邓石如的胸有芳心、身无媚骨的品格。他生活并不富裕,他的节俭几近清苦程度,常常是一把黄豆、两根泡菜下一顿酒。走进先生书房,你几乎看不到露白的弃纸,真正做到了寸纸不废。他常说,珍惜宣纸是人品也是书品,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他性情敦厚,宽厚待人,质朴乡情。葛介屏先生不但书法好,人更好,随和、大智若愚。他从不吹嘘自己的艺术,有时,听到对老人书艺的不敬之词,他总是那句话:“我的字就那么回事,那么回事。”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解颐一切生活、艺术、社会和人事的困惑。葛介屏“读书修福,安分养神”广结天下文友。他的家几乎成了文人的地下沙龙,不仅合肥乃至全省各地的许多书画爱好者常去请益,而且不少流寓合肥的学界名流和书画家,如曹大铁、懒悟、徐子鹤、孔小瑜等等,也时在他的寒舍说书谈艺,品茗论道。葛介屏的学生满天下,私淑葛介屏书法爱好者更多。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深受全国各地乃至日本、东南亚等地书画界人士喜爱。

196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视察安徽省博物馆,看到古代史陈列室那些用精妙蝇头小楷写成的说明文字,以及摹写的钟鼎、古器铭文时,大加赞赏,禁不住地打听起书写者姓名来。当得知就是一直陪同在身边的葛介屏先生时,郭老高兴地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连说“好字,好字,得见上蔡真迹!”当晚,郭老屈尊下驾来到葛介屏先生蜗居的斗室,彻夜畅谈,留下一段伯乐遇良驹的美谈。

当代著名人士赵朴初、林散之、李苦禅等都曾向他求过印。这里还有一段赵朴初先生赋诗谢印的趣话:当年,葛介屏应约为赵朴初先生精心制印两枚,放在装有花生米的筒中,密封后寄到北京赵朴初处。赵朴老接到印章十分高兴,随即铺素挥毫,赋诗一首深表谢意:

一筒密裹殷勤寄,千里迢迢感君意。

花生妙愿笔生花,双玉中藏霞采异。

葛翁篆刻今绝伦,驰骋秦汉腕有神。

从今铺素挥毫日,助我诗情席上珍。

有山可泳联 行书 葛介屏

沙孟海为葛介屏书法题字: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1981年,葛介屏先生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览时,著名书法家、诗人刘夜峰先生题诗祝贺:

诗歌书画开新面,金石文章掷地声。

前代风骚欣继绪,皖中又出一山人。

诗中将葛介屏先生誉为“山人第二”。“山人”者,“完白山人”邓石如也。葛介屏先生不仅在书法篆刻上继承邓派余绪,传其神韵而又谨守法度,汲古开新。而且在性格上,也以完白山人为楷模——厚德载物,纯然君子。

穆孝天在《葛介屏书法金石集》序中说:

葛介屏对清代著名碑学大家邓石如的崇拜,则是至为虔诚。他朝朝暮暮临写邓公的书法,并沿着邓公的为艺之路亦步亦趋地前进。他在书法上,可谓终生乐此不倦。

潘天寿先生也说过:画家不必“三绝”(诗绝、书绝、画绝),但须“四全”(诗、书、画、金石)。而介屏先生则堪称“四绝”了。

著名书画家、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主持华东地区美协工作多年的赖少其先生尊称葛介屏先生为“安徽第一金字招牌”。

葛介屏还是一位爱家乡合肥的艺术家。

抗战军兴,葛介屏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大别山区参加抗日活动。他曾在诗中这样写到:

辞别高堂去,男儿事远征。

请缨摅壮志,抟直计鹏程。

李白下江陵绝句 隶书 葛介屏

抗战胜利后,葛介屏应邀回故里参加合肥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终于结束了外辱内乱的苦难生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家园。1949年2月合肥解放,同年4月,一介名士葛介屏应“军管会”之邀再次从上海回到合肥,参与文物古迹整理工作,不久被正式聘任为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前身)专职研究员。从此,葛介屏先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葛介屏先生的书法诗词里非常喜欢将家乡的地名写进书画作品里。据统计,葛介屏书画落款喜用:淝津、藏舟浦畔、斛兵塘畔、淝上、淝滨、杏花村畔、鹊渚等合肥地名。早年落款,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三戒三畏九思之斋、竹虚草堂;六十年代有淝上、杏花村、杏花村畔、淝上杏花村畔;七十年代有淝上、淝津、逍遥津畔、淝滨、淝上逍遥津畔、杏花村畔;八十年代有淝滨、藏舟浦畔、斛兵塘畔、淝上斛兵塘畔、皖肥、皖肥斛兵塘畔;九十年代有皖肥 、淝上凤凰桥畔等。

1981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成立,葛介屏先生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并任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诗词协会顾问。鉴于葛介屏先生对安徽书坛的特殊贡献,1992年,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联联合授予他“邓石如碑终身成就奖”。葛先生出版有《葛介屏书法金石集》《葛介屏书画金石诗文集》等。

葛介屏先生1993年在为刘泽源印屏题跋时曾说:“合肥的收藏家应该玩合肥人自己的东西,合肥的书法是有渊源的,你们不去宣传不去玩,外地人哪里知道。”

“合肥的书法是有渊源的”这也是对葛介屏书法艺术的最好注脚和深刻诠释。

最后,作小诗数首表达我对葛介屏先生的尊崇和赞颂。

参观葛介屏书法精品展感怀五首

之一

欣观书展乐陶陶,

毕至群贤赞誉高。

最是眼前书篆隶,

邓包葛老脉传滔。

之二

邓包书派介翁崇,

满目琳琅淝上风。

莫谓先贤承古少,

传薪妙笔毕生功。

之三

书派合肥推介翁,

开新汲古皖风雄。

蜀山书苑容光灿,

金石琳琅妙天功。

之四

介翁篆隶满琳琅,

私淑邓包功力强。

若论庐阳风雅事,

诸君青眼莫徬徨。

之五

万壑千岩蕴邓包,

蜀山淝水话风骚。

可怜传继抱薪少,

皖派书风载誉高。

魏楷 葛介屏

小注:邓包:指邓石如、包世臣,皆碑派代表人物,皖籍。邓石如,号完白山人。蜀山、庐阳、淝水,代指合肥。介翁:葛介屏晚年号介翁。

(文中图片由操海祥先生提供)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副处长。)

秦印汉碑 篆书对联 葛介屏

猜你喜欢

邓石如合肥书法
静观
——邓石如书法艺术展
书法
合肥的春节
书法欣赏
合肥的春节
书法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书法欣赏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