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山,进山

2020-09-08李庆华

老区建设 2020年15期
关键词:贫困户

□ 李庆华

杨树叶子纷纷飘落的时候,刘福根穿上了那身梦寐以求的崭新的还没有缀上领花的绿军装。自从接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从心底里涌起一阵阵幸福和自豪,心想这下终于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了。

彼时,他背着军背包,手里提着一个大号的军用战勤包,里面装着刚从镇上领来的一些军装物品,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往家里赶,走在七绕八弯坑坑洼洼的山道上。父亲奋力的蹬着车,他感觉到父亲似乎比以往力气更大,自行车的两个轮子飞快地向前滚动着。父亲一边蹬着车,还时不时侧着身子叮嘱:到了部队上要好好干,听领导的话,要吃得苦,一定要先争取入个党,再立个功啥的,然后再考个军校,实在不行,能转上志愿兵也很不错,到时候转业也好到县上工作。刘福根听着,嘴巴里嗯嗯地应着,他知道到县上上班就意味着再也不用守着这穷山沟一辈子了。

在震天的鞭炮和喜庆的锣鼓敲打声中,刘福根和同镇的二十名新兵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登上了离开家乡奔赴接兵部队集结地的大巴车。随着车子的驶离,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往车后远去,刘福根的心也开始飞驰起来,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他生活了19年的家乡,也是第一次出这样的远门。

在新兵连的三个月里,刘福根始终牢记他临走时父亲对他说的话,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时时处处都表现得很积极很优秀,被连里树为训练标兵和内务标兵,加上文化基础不错,他利用训练间隙把连队的黑板报出的精彩纷呈,深得班长排长和连队领导的喜欢。至于连队围墙外面的世界,他还没有机会去领略,只是看到围墙四周都是高大的杨树。在“一二三四”的震天呼号和直线加方块的军营生活里,刘福根从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成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被授予列兵军衔,从此担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新训结束了,所有新兵都要离开这里,下老连队被分往不同的驻地岗位,今后要从事不同的工作。根据安排,刘福根满怀喜悦和战友们分别爬进一辆辆带篷子的军绿色大卡车。大卡车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氛,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里。只是早前听说老连队就在城边上,偶尔可以请假外出进城逛逛。今天离开这里,这是刘福根三个多月以来第一次看到围墙外面的风景,随着汽车驶出新兵连营房的大门,他才发现原来新兵连也在山洼里。一开始战友之间还兴高采烈地说着笑着猜测着到老连队干什么?渐渐地,车厢里的声音逐渐静下来,大家在摇晃中昏昏欲睡,刘福根也倚靠着车厢板,头枕在背包上,眯上了眼,一路上满脑子装的都是高楼林立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闹市和晚上霓虹的世界……当颠颠簸簸的卡车停稳之后,他惊奇地睁大眼睛,怎么四周还是山?仿佛又回到他和父亲一起守的林子里,当看到那一排整齐有序的营房时,他才回过神来,真正意识到从一个山沟出来又来到驻扎在山沟里的部队,他终究是没能走出他一心要离开的大山。

刘福根被分到团里的仓库监护队,任务是别让库房里的炮弹出问题,库房被四周高耸的大山紧紧包围着,只有一条通往营区的马路,才能让人感到这里也有炊烟。营房静悄悄的,真应了那句话“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班长每天总是乐呵呵的,工作起来干劲不减,经常把一发发炮弹擦得乌黑锃亮,刘福根很少和其他战友打球、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也学着班长,擦炮弹、查弹药、扫库房。经常是干了半天活儿不说一句话,别人表扬他,他就笑一笑,班长很喜欢他,推荐他为副班长。

这一日,听班长说上级机关要来工作组,点名要检查刘福根他们监护的库房,而且带队首长是一位将军。班长郑义看见刘福根既渴望又紧张的模样,拍了拍刘福根的肩膀安慰说:“咱的库房是经得起检查的,将军又不是老虎,别怕!”刘福根听后不好意思的笑了。那位身材魁梧的将军在弹药库房巡视着,只见宽敞的库房内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弹药箱,各个批次错落有序。将军随口问班长和刘福根几个问题时,他俩响亮的回答令将军非常满意。工作组临走前,将军还和刘福根他们一一握手并合影,刘福根特地看了下将军金黄色肩章上的那颗大星星,他感到眼前金灿灿的。将军走远了,刘福根才回过神来,眼睛也湿润了。他没想到这山沟沟里还能见到这么大的首长,那可是位将军呀!他待兵真和气!刘福根内心感到十分幸福,一连三天没事就瞅瞅与将军曾握过的手。刘福根所在的库房因为得到检查组的肯定,他个人也受到了嘉奖。从那以后,刘福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当看到垛得整整齐齐的炮弹箱时,他的眼里总流露出喜悦和成就感。

转眼就到了年底,刘福根被评为了优秀士兵,班长郑义退伍后,刘福根当上了班长,也由上等兵晋升为下士军衔,还被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来培养。刘福根工作之余从不忘学习,他把自己来部队时带来的高中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福根顺利考上了军校。临走前一天,他去了趟团机关,找到那次给将军来库房检查时拍照的宣传干事,要到了和将军握手的照片。当连队欢送刘福根上军校的车子到来时,在上车的刹那,他从怀里掏出个用红绸布包着的东西,送给副班长小赵。小赵目送着班长的车渐渐缩成了一个点,才打开看,原来是班长和将军握手的照片。照片背面有一行字:“人,得有追求,但也要懂得知足和感恩。我可能很平庸,但我很真实,我要把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干好,不让自己的光阴虚度。”小赵的鼻子有些发酸。汽车驶远了,风的纤指把杨树的叶子一片片地摘下来,又交给了根。

转眼三年过去了,刘福根从军校毕业了,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老部队,只不过他不用再亲自看库房了,他当上了排长。过硬的政治品质、优良的带兵作风和不断提升的军事理论水平,刘福根在部队全面发展,事业上顺风顺水。从排长、连长、营长干到团长,事实证明刘福根是有能力的,但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的。期间,他结了婚,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算是真正走出了大山,脱离了那个只有贫穷相伴的家乡,实现了他曾经心心念念要做的城里人的梦想。他也是家乡十里八村唯一一个县团级的干部,刘福根成了家乡父老眼里的骄傲,父亲也喜欢地穿着刘福根的旧军装走在村子里,脸上洋溢着无尽的自豪!

叮铃铃……刚吃过晚饭,刘福根父亲的手机响起来:“爸,我要转业了,组织上已经决定了”。“你犯了啥错误啊?干得好好的,怎么就要转业呢?”“爸,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没犯错误……等我回来再和您慢慢聊”“那既然这样,你就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吧,不管到哪工作,你要记住,你是一个共产党员。”

刘福根转业后被安置到了省扶贫办工作,任职副调研员,军人的良好基因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又适逢组织上鼓励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贫困村当第一书记,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赶上这样的好政策,刘福根没有丝毫犹豫,他积极申请,主动要求到贫困村去当“第一书记”,组织上结合他的实际情况,同意了刘福根的请求,而且还特地批准刘福根回去到他自己的老家——后山村任职第一书记。

说起后山村,因地处大山深处,那真是土地贫瘠,交通落后,几十年以来都是传统的农业模式,单纯的水稻种植,没有任何产业,发展相当滞后,面对脱贫攻坚的实际困境,后山村人似乎一筹莫展。刘福根看在眼里,心里其实早就打起了“算盘”,早年一心要走出大山,向往大城市,是因为这里太穷了,他不甘心像他的父辈那样在这穷乡僻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其一生。虽然当年的愿望实现了,走出了大山,在省城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在,他要回到山里来,因为村里的乡亲们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乡亲们共同把他送到部队当兵,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能忘记这份情义,他也没有忘记这些情义,他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活道路,只要这里的乡亲们一天不脱贫,他就一天不回城里生活,刘福根在心里暗暗下着决心。

听说刘福根要回来当第一书记,村里一下子就炸了锅,不明就里的村民们私下里议论着,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有的说他要回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有的说他是犯了错误,被降职贬回来做村干部,还有的说是村子里发现了矿,他要回来赚钱等等。这些议论弄的刘福根的父亲在村里好不尴尬,好在他明白此次根子回来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后,心里比较释然,也就没有过多的和乡亲们解释。当年给儿子取名“福根”,就是希望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长大后能够给老刘家带来幸福和留下香火根脉,村里人都习惯叫刘福根为“根子”。

离开后山村二十多年,刘福根早已习惯了大城市的便捷繁华,忽然间来到偏远的大山深处,环境脏乱,条件艰苦。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就得从零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工作环境,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村况民情,刘福根一进村子就直接住进村委会,真正以村为家,完全把远在省城的“小家”甩给爱人。进入角色后,他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展开调研摸底工作。首先是“请进来”,他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都请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详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两委”班子的评价,了解近些年的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村庄规划、自然村面临的困境等问题,为下一步开展扶贫帮建和各项建设备足功课。其次是“走出去”。为进一步了解村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他带领村“两委”干部走家串户,宣讲政策,做好动员。有选择地重点访问老党员和种、养能手,贫困户等村民代表,了解相亲们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哪些问题,真实地了解村里每一家的现状和实情。

在什么山就得唱什么歌。在部队,他是团长,一呼百应,那是因为军队的优良传统、军人铁的纪律和良好素质。现在回到农村,还是生他养他的村子,乡亲们的文化不高,甚至谈不上有文化,整体素质参齐不齐,一见面不是邻居就是叔伯大爷姑婶的,不可能像在部队那样开展工作,必须要入乡随俗,制定一套适合乡亲们“口味”的工作思路。

刘福根的工作首先从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九叔公入手,九叔公今年八十多岁了,但身体还比较硬朗,思维还比较清晰,幼年时上过私塾,在村里算是一个有文化、明事理的长辈,希望九叔公能发挥余热,支持自己的工作。随后,他又相继拜访了几位在村里有影响的人,大家都明确表明支持根子的工作。

刚到任驻村不久,就有群众议论贫困户和低保户的问题,经过和村“两委”碰头协商,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根子重新梳理申报了贫困户和低保户,并举村张榜公示,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漏。面对麻烦多、问题重、矛盾突出的事情,他躲不得、让不得、急不得,气不得。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办在手里,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贫困户分红

从刚驻村时乡亲们客客气气到现在的家无常礼,刘福根逐渐意识到,要做好驻村工作,找准切入点极为重要。作为省级贫困村,后山村地势偏僻,交通落后,人员分散。全村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全村共辖10个自然村,496户人家,12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138人,低保户20户,五保户26户,其他贫困户18户。全村共有耕地1786亩,人均1.5亩不到,平均亩产不到300公斤,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打工,外出务工人员约650人。平常村里除了村干部就是一些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成年劳力严重不足。全村没有任何可利用可产生效益的资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后山村的脱贫进度。

为了使后山村快速发展起来,早日脱贫致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刘福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军人骨子里的那股韧劲,积极发扬知难而进、不畏艰苦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他认真调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方向。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到百姓家里,才能在工作上产生好思路和“金点子”,才能找到打开后山村贫困局面的钥匙,推开制约全村发展的贫穷之门。

有时考虑到老百姓白天家里经常没有人,他会利用中午农民吃饭时间和晚上七八点钟群众都在家的时间,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农户家里上门走访。严谨的作风、诚恳的态度扎实的工作,逐渐感染了村里的干部,感动了乡里乡亲。每一次走访后,他都会记好民情日记,分类建立民情台账。

刘福根走家串户了解村情民意

“何惧有个乱摊子,就怕没有好班子。” 作为“第一书记”,刘福根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事共商量,遇事不推诿。他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明确村“两委”首要目标就是帮助贫困户脱贫。扶贫要先扶志再扶智,要“输血”更要“造血”。“输血”帮扶只能解一时之渴,“造血”帮扶才能发挥根本作用。经过深思熟虑,刘福根决定先制定规划全村4个自然村子里住宅条件特别差,严重制约和影响脱贫的村民实行易地搬迁计划,然后逐步实施。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要想做好并非易事。刘福根不分日夜地工作,有时甚至忙到深夜一两点钟。扶贫工作难,易地搬迁扶贫更难。故土难离,在一系列未知与不确定面前,群众格外需要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勇毅。从开始启动扶贫攻坚,特别是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刘福根带着“两委”和各小组长一班人,坚持起早贪黑,采取“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方法,先后16次深入院落屋场,数次登门宣传政策,入户逐人做好动员,引导山上贫困群众,抢抓精准扶贫机遇,舍弃穷窝移入规划新建的居民点。刘家自然村的贫困户刘祖稳一度摇摆不定,而他家的拆迁直接关系到该村落居民点建设的推进大局,刘福根没有退缩,连续10多天每天登门做工作,不惧冷眼、不顾恶语,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不负,他的诚心、耐心最终感化了刘祖稳。最终,45户77人先后签订搬迁协议,完成丈量等工作,并选定一处居民点实行集中安置,规划总建筑面积就达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需600万元,建成后基本可安置本村全部贫困户。按照整体规划,易地搬迁居民点如期动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逐步落实,后山村成为全镇扶贫搬迁工作的典范。要说经验,刘福根的心得就是坚持与时间赛跑,舍小家为大家。搬迁工作期间,刘福根70多岁的岳母病危,他连夜紧急赶往400公里以外的外省匆匆见了老人一面,大清早就又驾车返程……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刘福根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多次召开贫困情况分析会,寻找致贫原因,共商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脱贫致富之路。有的贫困户心理很脆弱,一丁点过激行为都有可能伤及他们的自尊,因此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要认真跟他们宣讲扶贫政策,加大他们对自身享受政策的理解与接受,注重精神扶贫。还有的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就是懒惰,不愿吃苦,现在又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更是养成了依赖政府来扶持的落后思想,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党的政策再好,自身不努力,不勤快,完全等着他人帮扶始终都是无根浮萍,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彻底摆脱“等、靠、要”等思想束缚,才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驻村半年以后,便赶上了农村改厕工作。为了让村民了解改厕好处,打消村民疑虑,刘福根与村“两委”会成员一起挨家挨户发放“明白纸”。在施工方案的设计上,结合农村厕所小、卫生差,冬天容易上冻的实际情况,对改厕的设备进行了调整,使改造后的厕所更适合村民的习惯。借此机会,又及时发动全村群众,特别是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立即行动起来,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洁,村中垃圾清理转运。通力整治村庄的脏、乱、差现象,切实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做到村容整洁,环境清新。

趁着改厕工作的东风,刘福根及时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安全饮水项目落实,与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一起寻找可靠的水源点,最终在后山三组的一处山洼找到,经多方努力,采样送检,积极申报安全饮水项目,两个多月后,工程顺利完工,有效解决了后山村的生活用水问题,确保群众饮用水的洁净安全。

一直以来,后山村的农户都是以个体种植水稻为主。“单打独斗不如抱团战斗”。本着自愿的原则,刘福根和村“两委”商议,决定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多元”发展。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贮藏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利用村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植。从最初的蘑菇、柑橘、甘蔗等种植计划,历经几次调整修改项目方案,经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了蜜柚、板栗、生姜、和肉牛、肉羊、珍珠鸡等种养植项目。同时,以农业合作社的资质能够为农户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扶持,按照上级部署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争取各项扶贫资金。本着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的前提,相信党支部一定能够引导、保障、协调、服务好合作社,发挥好党支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对合作社重大生产经营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从而实现支部出思路,合作社来经营,农民最终得实惠,形成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双赢局面。

刘福根深知,父老乡亲长期生活在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从省里来的“干部”既想亲近又谨慎防范。所以,要想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就得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不摆官腔,要与他们交朋友,用拉家常的交流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农民朋友们其实是非常纯朴善良、也是非常容易接触的,他们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为人准则,但由于受环境和各种条件的桎梏,有些思想观念非常落后,在某些他们不太了解的事情上往往显得非常固执,甚至会作出错误决择。但只要与他们心贴心,情换情,他们就会把心窝子里的话都跟你讲。

说得好不如做得到。乡亲们关注更多的是实际帮扶效果,而不是纸上谈兵和蜻蜓点水,他们不希望只是给他们画一个饼,而是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所以,只有长期坚持真抓实干,见到成效才能获得群众拥护。只有扎扎实实贯彻执行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以人为本,知民疾苦,晓民所思,解民之难。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他们眼前的困难、身边的困难、急切的困难,才能算是雪中送炭,助力发展。坐在直播间里自然大方的介绍着身边的产品,刘福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将本村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带进淘宝直播平台,利用网络的强大受众以“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来推销贫困群众的农产品,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到如今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虽然规模上目前还形不成优势,但只要把当前的产业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做出口碑,产生良好的可持续效益,后期就不愁上不了规模。但是,往往有了项目,最后启动时却拿不出资金。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么大的资金需求,到哪去筹集?由谁去组织实施?如何有效实施、监管?每天晚上,“第一书记”刘福根都要带着一个个问题入眠甚至是不眠。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扶贫开发各项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坚决防止和杜绝各种资金的不合理开支、挤占、截留、贪污、挪用,按照“村财乡理”的原则真正做到管控资金,管好财务,做到账目清楚,公开透明。真正把钱用在群众最想干的事情上,真正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心血没有白付,全村的贫困户由刘福根刚来时的78户减少到11户,只是根子也由初来时的细皮白肉已然变成了显黑显瘦的“庄稼汉”。

就这样,在无数个日夜里,刘福根兼顾原则与方法,春风化雨,感动着村里的大家小户。通过真蹲实住,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真正践行驻村“第一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铮铮誓言。

眼下,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按期脱贫,时不我待!即使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刘福根也没有停下他那闲不住的双脚。疫情稳定之后,省城、县城、乡镇不时看到他进出有关部门跑上跑下“拉关系”的身影,他不停的跑来跑去,就是想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争取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在项目资金上做出最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扶贫文章。

古有传颂千年“愚公移山”的故事,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再大的山,再远的路,再难的事,也难不住一个共产党员,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定决心。为了告别贫穷,当年刘福根凭借不懈的努力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实现了个人的理想。而今,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他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大山,回到他当初的起点。人还是当年的那个人,不同的只是这次进山比当年出山时多了一个特别的身份——共产党员。

站在村委会的小院子里,刘福根来回踱着步子,时而沉思,时而仰望星空,伴着他的只有一心带领张亲们脱贫致富的苦思冥想和一棵棵高大的白杨在风中吟唱。

猜你喜欢

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慎给贫困户贴“等靠要”标签
救急还是救穷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扶贫中应注重换位思考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甘南县甘南镇 推广“五个一” 助力“两学一做”
阜城县档案局“一户一法”,做好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