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之一的长征(小说)
2020-09-07小河丁丁
一
在我心目中,最可敬的人就是伯爷爷。
伯爷爷13岁就参加了红军,那时候红军长征经过道县,必须要过潇水,但是水南村和道县古城南门之间的浮桥被白军断开了,是伯爷爷帮助红军工兵架的浮桥。
伯爷爷从小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当了红军一名宣传战士。红军打到哪里,伯爷爷就把标语写到哪里。
伯爷爷水性很好,四渡赤水的时候两次掉进赤水,两次都游上了岸。夏天的时候,伯爷爷经常带我去水南码头游泳,他七十岁了,游起来比得过小伙子。我一个女孩子去游泳,妈妈不大高兴。可是伯爷爷说,不学会游泳,万一掉进水里那才危险呢。
伯爷爷跟随红军到了北方,后来成为一名八路军参谋,英勇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伯爷爷还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了全中国。
伯爷爷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亲手俘虏一个美国鬼子,还是当营长的。
如今伯爷爷解甲归田,回到了家乡。我爱伯爷爷,一放学,我总是跟在伯爷爷身边。
在我心目中,最可敬的人就是伯爷爷。
这是小凤的课堂作文。
蒋老师是这么说的:“想一想所有你认识的人,亲人,朋友,邻居,老师,同学……哪个人你最尊敬?你就写他,争取在下课前交上来。”
小凤是第一个开笔的。
别的同学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皱眉思索,小凤翻开作文本就写起来了,连草稿也不用打。
那当然,小凤也是第一个交作文的。
别的同学,都还在写呢,她就放下了笔,把手臂举得笔直。
蒋老师招了招手,小凤就拿着作文本走到讲台边上。
蒋老师看过作文,微微一笑,说:“不错啊,很好!还会写‘解甲归田,这个成语我都没有教过。可以打95分。”
同学们有耳尖的,就轻声赞叹:“啧啧!95分!”
小凤红着脸,说:“解甲归田,是听伯爷爷那么说。”
“有个句子有点毛病,不然可以打满分。”蒋老师指着作文本,低声说,“你看这句——‘伯爷爷还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了全中国。听起来,好像是伯爷爷一个人解放了全中国。另外中国只是大陆解放了,台湾还没有解放。”
讲台下的同学轻声笑起来。
小凤脸更红了,说:“那怎么改?”
蒋老师想了想,说:“把‘解放了全中国改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伯爷爷还参加了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说就没有问题了。”
小凤赶紧回到座位上,把病句改正。
蒋老师走过来,说:“等放了学,我跟你一起走,去拜访你伯爷爷。”
二
蒋老师,是道县东门乡东门村小学校长。这是一位瘦小斯文的书生,论年纪三十不到。也许在他内心,对老将军的崇拜比小凤还要深沉一些。他早就想把老将军请到学校,给孩子们讲一讲戎马倥偬的岁月——
老将军那古槐般魁梧的身躯,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
老将军那树根般粗砺的双脚,走过了多少大好河山。
老将军那打过枪挥过刀的大手,写下了多少豪言壮语。
老将军那老鹰一样锐利的眼睛,目睹了多少真实的历史。
老将军那苍苍白发覆盖的脑子里,蕴藏了多少经验与智慧。
然而,蒋老师几次动念要去拜访老将军,总是缺乏勇气。这一次,有学生做伴,当老师的就自信多了,从容多了。
师生俩来到老将军家,老将军正在写字。
小凤说:“伯爷爷,这是我们蒋老师。”
老将军放下毛笔,说:“哦,蒋老师——”
蒋老师说:“何老将军,我是特意来拜访您的,我布置了一篇課堂作文,叫孩子们写‘最可敬的人,小凤写的就是您。”
老将军呵呵一笑,说:“写的怎么样?”
小凤说:“有病句呢!”
蒋老师说:“写了您的人生经历,概括得挺好。何老将军,能不能请您到学校去,给孩子们讲一讲?”
老将军说:“啊呀,也没有什么好讲的。”
蒋老师说:“每学期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您在部队里长期做政治工作,随便讲点什么,孩子们肯定会受益。”
那边桌上,老夫人沏了三杯茶,笑着说:“来呀,小凤请你们老师来喝茶。”等三人都坐下了,老夫人说:“他呀,退了休了,就是想清闲清闲才住到乡下来。”
蒋老师用求助的眼神瞧着小凤。
小凤拉着老将军的手摇晃着,说:“伯爷爷……您很会讲故事嘛!就当是给我讲故事,只不过是在学校里讲。”
老将军喝了一口茶,说:“这样吧,蒋老师,你安排一个时间,我给全校师生简单说几句,但不是在学校里,我们去楼田。”
蒋老师拍一下手,说:“好啊,好啊,那里是周敦颐老家,还有道山道岩,我也一直想带孩子们去参观。”
老将军说:“这次由我带路,说远不算远,说近也不近,十一二公里,师生们轻装上阵,带一点水和食物,来一次小长征吧!队伍后边跟一辆车,实在走不动的就上车。”
小凤叫了起来:“要打红旗!要打红旗!”
三
星期六早上七点,老将军背着老旧的军用挎包来到东门村小学,只见两辆大客车停在操场角落,两个司机蹲在那儿抽烟。
蒋老师从办公室出来,说:“何老将军,请到屋里坐。”
老将军说:“你们学校总共多少师生?”
蒋老师说:“才一百零几号人,两辆大客车坐得下。”见老将军脸上略略不悦,赶紧又说:“好几个家长说,去的时候走路,回的时候最好坐车。”
七点五十分,全体师生到齐,在操场上集合。孩子们个个戴着红领巾,用书包背着食物和水,还有手电筒,按班级排成队列,每个班级由老师带队,前头打着红旗。
蒋老师站在升旗台上,拿着扩音器,说:“同学们,这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要进行一次小长征。起点是我们的学校,是东门乡东门村,大书法家何绍基的家乡。终点是清塘镇楼田村,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家乡。这两个人都是我们道县的骄傲,何绍基更是我们东门一只金凤凰。给我们大家带队的,是我们东门当代的金凤凰,开国少将——现在请何老将军讲话,大家欢迎!”
热烈的掌声响起来,后边的同学有的踮着脚尖,有的还跳了跳。
老将军走上升旗台,蒋老师要把扩音器给他,他没有接,而是把大手一挥,用大喇叭一样响亮的声音说:“同学们,红军长征走了多少路,你们知道吗?”
孩子们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说:“知道!”“二万五千里!”“二万五!”
老将军说:“从东门村走到楼田村,要走多少路,你们知道吗?”
孩子们有的说不知道,有的乱猜。
老将军说:“我在地图上量了的,我也亲自走过,不超过二十五里。比一比长征,不到千分之一,你们怕不怕?”
孩子们异口同声说:“不——怕!”
老将军又把大手一挥,说:“好!长征,红军不怕。这次是小长征,我们这些红领巾也不怕。红军长征,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小长征,也要守纪律,不乱跑,不掉队。同学们,出发吧!”
四
这一支小小的部队出发了。
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打着旗,排着队,一个一个昂首挺胸。
老将军走在最前头,打头的正是小凤那个班,由小凤打旗。
出了东门村,沿古城墙下潇水之滨走到南门,老将军的“大喇叭”开始广播:“同学们,以前白军在城门上放枪,红军工兵硬是从对岸水南码头泅过来啦。”
孩子们都朝对岸望去。
那边观澜亭上,一个男孩站在亭口,正朝这边望着。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却被这一岸的情形感染了,张开双臂挥了挥。
队伍进入南门,往西过了寇公街,就是西关桥。
上了桥,老将军望着周家坊街,重重地叹息一声。
小凤说:“伯爷爷?”
老将军说:“同学们,周家坊都知道吧?桥下这条濂溪,也知道吧?从楼田村前流过来的,周敦颐又叫濂溪先生。”
小凤说:“那沿濂溪岸边走吧?”
老将军说:“那不好走,要走公路。”
队伍沿潇水中路走了一程,往西穿出道江镇,进入营江乡,沿着县级公路前进。路走了将近三分之一,队伍变得松松散散,几乎不成样子。绝大多数孩子,从未经历如此漫长的徒步旅行。有的弯腰系鞋带。有的着急找厕所。有的脚起了泡,一步一瘸的。太阳升起老高,红得像火,不少师生打起了伞,还有人频频扭头,望着后边的大客车。蒋老师跑前跑后,拿着扩音器这儿嚷嚷,那儿嚷嚷,却不起什么作用。
老将军早有所料,“大喇叭”又广播了:“同学们,红军长征的时候,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头上还有飞机轰炸。我们这样走走,算什么啦。来吧,跟我学一支歌——叫做《七律·长征》。”
接着老将军唱一句,师生们就学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红军翻越了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毛主席满腔豪情写下的诗篇。老将军谱了曲,教给战士们唱,后来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也唱,打解放战争的时候也唱,还过了鸭绿江,唱到了抗击以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战场上。
如今,在这千分之一的长征途中,这一支歌再度成为鼓舞士气的法宝。
唱着唱着,队伍就整齐了。
唱着唱着,头就抬起来了,伞都收起来了。
唱着唱着,脚底的泡不那么疼痛难忍了。
唱着唱着,风景也变得美丽了——自从出得城区,一路所见都是平畴,庄稼长势旺盛,奉献着色彩与芬芳,野生植物也不甘落后。这里那里耸起座座青翠小山,濂溪两岸树木葱郁,犹如一条美丽的彩带落在大地之上。山脚水畔,田地中央,点缀着村庄人家,还有农夫与牛羊。看啊,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凡有池塘处,就有碧绿的荷叶、红的白的荷花,沐着阳光微微摇晃,仿佛在向师生们致意。
队伍过了营江乡,来到清塘镇地面,只有一个轻度中暑的女生上了大客车。
五
过了芒头寨,道路笔直往西,从南边一道长岭脚下经过。过了长岭,左前方不远处出现一座石山,形状很像笔架,树林特别茂密,山脚古村排列着白墙黑瓦,马头墙高高翘起。古村前方,那是数百亩荷塘,比起别处见到的又格外娇艳。一群白鹭从荷塘中飞起,那么优雅地扇动翅膀,牵着孩子们的目光,落到濂溪。
老将军高声说:“到了。眼前就是道山,楼田村。”
孩子们欢呼起来,纷纷向前奔跑。
从荷塘之间穿过的时候,老将军左看右看,不禁吟咏起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蒋老师说:“何老将军记性蛮好。”
老将军说:“小时候背的,记不全了。”
小凤说:“伯爷爷,这是谁的文章?”
老将军说:“你猜呀。”
小凤眼珠一转,说:“肯定是周敦颐的。”
蒋老师说:“这是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你们将来上了初中要学的。”
到了村口,前边的孩子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老将军高声说:“跟我走,先去喝廉泉的水吧,比你们带的水好喝得多。”
廉泉在道山南麓,从深不可测的石穴之中汩汩奔涌,异常清冽。同学们排队饮水,洗手洗脸,还要把水瓶满满地灌上。任你饮吧,洗吧,灌吧,泉水千年万载流之不尽,怎么会吝啬呢?
看到山岩上刻着比书包还要大的“寻源”和“圣脉”,小凤问伯爷爷:“那是什么意思?”
老将军说:“周敦颐不是理学鼻祖?他住在這个村,圣贤住在这里,这个水源也就成了理学源头的象征,因此叫做圣脉。”
蒋老师说:“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我在长沙上学的时候去看过,非常气派,写的就是这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小凤又问:“那什么叫理学呢?”
老将军跟蒋老师相视一笑,蒋老师说:“这个啊,不好回答。”
老将军双手叉腰,望一望天,说:“简单来讲,理学是儒家的学问,教人怎么做圣贤,做了圣贤,就能治国平天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和睦恩爱,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一个戴斗笠的老汉荷着锄头也来饮水,年纪比老将军要小,但牙齿几乎掉光了,两颊深深窝进去。
见到这么多师生,老汉就问:“你们来做什么?”
蒋老师说:“我们是东门村小学的师生,来参观周敦颐的家乡,还要参观道岩,请问道岩在哪里?”
老汉说:“哦!要看道岩,我带你们去!”
老将军走到老汉跟前,说:“周老弟,你不认得我了?”
老汉睁大眼,说:“哦哦!认得,何将军!你又来了!”
老将军说:“又来了,又来了,正要去找你呢。不带孩子们来看看,过去的事怕将来忘光了。”
老汉说:“你们等一下,我回家拿个马灯。”
六
老汉拿来马灯,带着大伙儿从道山南麓绕到西麓,上了山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山名气很大,那是借了周敦颐的光,其实是座小山。穿过竹篁树荫,没走几分钟,就到了半山腰。
只见那陡峭的岩壁上刻着两个古老的大字:道岩。下方野草丛中,隐隐露出一个洞穴。
老汉把野草拨开,洞穴才半米高,不到一米宽,里头一片漆黑。
“这个岩叫黑岩,出了个周敦颐,才叫道岩。”老汉点亮马灯,伏下身子爬进去,说,“一个一个爬进来,不要抬头,免得撞着脑袋。”
师生们纷纷把手电筒拿出来。
蒋老师从背包里拿出一块塑料布,说:“早听说要爬着进岩。”
老将军却不等蒋老师铺塑料布,匍匐进去了。他的动作跟老汉不一样,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
小凤要跟在伯爷爷后边,蒋老师说:“等一下。”蒋老师铺好了塑料布,这才让小凤往里爬。
小凤刚把头伸进洞口,一阵阴风当头袭来,脸上的热汗就变成了冷汗。
后边的同学说:“快进去呀!”
小凤咬一咬牙,再爬几下全身就进去了。
洞口后面是一个狭长的通道,老汉站在那头,举着马灯,老将军站在这头,打着手电筒。等到进来了二三十个人,老汉才往里走。前边是一道天然石门,要一个一个低着头,蹲着挪过去。通道有几十米长,再前边还有一道石门,是好些个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形成的迷宫一样的关卡。出了第二道石门,老汉说:“就在这里了。”
师生们发现自己置身于洞厅之中,有两三间教室那么宽,几十米高,里侧从上方漏下微弱的天光。在马灯和上百把手电筒光里,四面八方到处是钟乳石,奇形怪状,叫人浮想联翩。
“这里像大瀑布!”
“这里像个和尚。”
“这块钟乳石好像大象。”
“看呀,像不像金箍棒!”
“那里像天梯。”
“这儿像孙悟空,在打跟斗。”
……
孩子们兴奋地叫喊。
忽然,一个男孩发出尖叫:“骷髅!这里有骷髅!”
原来他跑到一个小岔洞里去了。
许多同学跟着尖叫,叫声和着回声,在洞穴中冲撞激荡。
老将军说:“不要乱跑,都到我身边来。也不要乱叫,楼田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几百个幽灵在看着你。”
孩子们谁也不敢出声了,都朝老将军身边靠拢,老师们也靠拢来。这儿那儿传来滴水的声音,嗒,嗒,嗒……那么清晰,一滴一滴像是滴在师生们心头。
老将军说:“周老弟,你来说一说吧,这是你亲身经历的事。”
七
老汉举着马灯,环顾四周,开始说话了。
“大家看啦,这个洞有三层,我们站在这一层是中层,叫人间皇宫。这边往下还有一层,从这个窄缝爬进去,这是第三道石门,进去就是海底龙宫,比中层稍小一点。那边有天光的,上方五六十米高,像田螺屁股那样,越往上越小,顶上有一个天窗,形状像台湾岛。
“楼田村背靠这座山,古时候山上就修了寨子,叫安心寨。流寇来了,土匪来了,村里人逃到寨子上,易守难攻。后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听说日本鬼子要打道县了,逃到寨子上肯定不管用,村里人,还有城里周家坊的人,就把家中值钱的东西,还有粮食,陆陆续续搬到岩里。后来日本鬼子攻占了县城,城里的人都往乡下逃,周家坊的逃到楼田村。日本鬼子就下乡‘打捞,也到了楼田村。日本鬼子在村里找不到一个人,大部分人躲进岩里来了,有的躲到别处去了。那时候我不满10岁,我母亲抱着才三个月的弟弟,带着我,逃到村外,躲在墓地水沟里。
“听到日本鬼子进了村了,我和母亲吓得浑身发抖,弟弟偏偏哭起来了。要是让鬼子听到了,那三个人都完蛋了。母亲就用乳头堵住弟弟的嘴,抱得紧紧的,等到我们发现弟弟乖乖的,不哭也不挣,原来弟弟没有气了……
“乡亲们躲在岩里,本来鬼子也找不到。但是有两个小孩子跑出去,就到廉泉那里喝水——糟了糕了!被鬼子发现了!鬼子追他们,他们那么小,怕得要死,只想到逃进岩里,到大人身边来。鬼子找到了岩口,倒也不敢进来,乡亲们也不敢出去。鬼子就从村里收集来干辣椒和柴草,放在岩口烧,用风车往里面鼓风。乡亲们就把棉被用水浇湿,堵住第一道石门。鬼子看到浓烟返出去,就从村里拆来门板、壁板,从岩口投进来烧。湿棉被烤干了,也烧起来了,乡亲们只好往第二道石门退。第二道石门不好堵住,烟子继续往里熏,熏到中层和上层,上层虽然有天窗,太小了,而且很陡,古来没有人上去过。下层没有出口,那里边挤进去几百人,把第三道石门堵住,活下来了。鬼子熏了一天一夜啊,那么长的通道,泥土和岩石都烧得滚烫,这边中层和上层的人,大部分熏死了,要不就是昏迷了。后来周民黄、周祖新,和另外两个年轻的,苏醒过来,冒着摔死的危险从天窗爬出去。下山的时候,他们发现两三个空瓶子,大概不是毒药瓶就是消耗氧氣的。他们回到村里,叫上从别处回村的人,一起设法救岩里的人。后来清点人数,被熏死的有568个,我们楼田村死绝12户,周家坊死绝19户。日本鬼子可恨呐,第二天一早,他们又杀回马枪,烧房子,抓挑夫,强奸妇女……牲口鸡鸭什么都抢……”
老汉哽咽起来了。
师生们这才明白老将军在西关桥上为什么要提一下周家坊,于是有的小声哭泣,有的在心里痛着。小凤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把衣领放在嘴里用力咬着。
老将军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光我们道县就有三桩惨案。除了楼田惨案,还有万家庄惨安,小河边惨案。当年我为什么要参军?就是要赶走日本鬼子!”
小凤仰头望着伯爷爷,那本来就高大的身躯更见伟岸。
蒋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不是来玩的。我们要记住历史教训,国家贫弱就会被外国人欺侮。从今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不光是为着一个人的前途,也是为着国家的富强安宁!这么大的中国,被小小的日本侵略,千千万万同胞家破人亡,这是中国之耻,中华民族之耻。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宣誓吧——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努力学习——”
“努力学习!”
“报效国家——”
“报效国家!”
這个洞穴生成不知有几百万年了,这里边有过漫长的寂静,有过阵阵的哀号,如今回荡起雷鸣般的誓言,仿佛要把洞穴炸裂。
八
出洞的时候,蒋老师生怕有人掉队,留在最后边。
老将军也留在最后边。
小凤要跟着伯爷爷,也留在最后边。临走时,她用手电筒照着“天上仙宫”,岩壁多么陡峭啊,而且湿漉漉的,虽然老汉说只有五六十米高,但是在这黑暗之中,那微弱的天光仿佛真就是从遥远的天穹漏下来的。
他们三人往外走的时候,蒋老师说:“这个地方将来要开发起来,做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将军说:“那是。”
到了洞口那儿,小凤先爬出去。
蒋老师说:“将来这儿要炸开,不然不好进来,那三道石门也要拓宽。”
老将军说:“照我说,一切要保留原状,后人才知道前人的苦难。”
蒋老师和老将军出去之后,带领师生们在村里参观一番,然后休息半小时,吃了自带的食物,时间快到下午两点,该回城了。
蒋老师拿着扩音器,说:“请同学们上车,班主任站在哪个车门,就上哪辆车。请班主任清点本班人数……喂,何老将军——”
原来老将军一个人沿着大道往村外走,听见蒋老师的话,他举着手挥了挥,也不回头,只用那大喇叭似的声音说:“我徒步行军!”
蒋老师愣住了。
小凤跑步追上伯爷爷,说:“我陪您。”
蒋老师这才回过神,把扩音器交给一个老师,说:“我要跟着何老将军,他毕竟年纪大了。”
蒋老师本人也兼着班主任,他步行,本班的同学就都跟着他。
蒋老师说:“你们上车去呀!”
孩子们说:“我们也徒步行军。”“才二十几里。”“就是,千分之一的长征。”
别班的师生见状,也都要徒步行军,上了车的也下来了。两辆大客车上一个乘客也没有,缓缓跟在后边。
蒋老师和老将军并肩而行,蒋老师回头看了看,说:“现在的孩子们,还担心他们娇生惯养的,真想不到……”
老将军也回头看一下,高声说:“我来起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作者简介:小河丁丁,生于湖南西峒。短篇代表作有《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小照相师》《丑婆》《白公山的刺莓》等。出版中长篇作品有《水獭男孩》《蓑羽鹤之歌》《葱王》等。曾获小十月文学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大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