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园油田Z 1281断块储层非均质精细表征

2020-09-07宁宪春

石油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探索枣园油田枣1281断块储层非均性精细表征研究,为后续二次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油气资源;枣园油田;非均质性

1 引述

沧东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夹持于沧县隆起、徐黑凸起及孔店凸起之间,是在区域性拉张背景下发育的一个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该区枣V油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水道、河口坝、坝间泥、席状砂、滩坝砂、浅湖泥等沉积微相。河口坝为主体构型要素,河口坝进一步细分为坝主体、坝内缘、坝外缘,砂体发育程度较高,砂体呈条带状、连片状分布,砂体连片发育,相互叠置形成河口坝的复合体。

2 储层物性

通过分析枣南枣IV、V的8口取心井882块样品,表明枣IV、枣V油组储层参数比较相似,新钻取心井枣1281-8井渗透率值较老取心井值偏低;枣IV油组储层孔隙度在14.7%~28.2%之间,平均孔隙度为22.2%。储层水平渗透率在8.0~590.0×10-3μm2之间,平均135.3×10-3μm2;枣V油组储层孔隙度在9.7%~26.8%之间,平均孔隙度为22.4%;储层水平渗透率在1.01~949×10-3μm2之间,平均117×10-3μm2。

3储层岩性特征研究

枣南孔一段岩性为长石细粉砂岩和岩屑长石细粉砂岩。粒度累积曲线多为上拱的三段式和四段式为主,细、粉砂含量相对较多,分选较差。以跳跃和悬浮组分为主,为牵引流搬运特点。粒度中值变化在0.05~0.19,平均为0.095,粒度较细,以细粉砂为主。

沉积物的成分成熟度很低,石英含量一般小于40%,平均为31.9%,长石类和岩屑类含量较高,长石类含量变化在44%~64%之间,平均为53%。岩屑含量一般是4.0%~25%,平均达15%。胶结物含量也较高,以方解石为主。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其结构成熟度也较低。颗粒分选磨圆为中到差,可见不等粒结构。

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该区孔喉形态复杂,不规则,大小不一。分析表明,共存在以下四种形态:

孔隙缩小型喉道:此类喉道与孔隙不好区分,孔喉比近于1,发育于颗粒疏松堆积的砂岩中,其大小可在60um以上。岩石孔隙几乎都是有效的,以此种喉道为主的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渗透率。

片状喉:为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长条通道,长度不超过相邻颗粒长度,有窄片状宽片状之分,窄片喉道一般为15um,宽片状喉道在溶解作用强的的砂岩中很发育。以此种喉道为主的储层具有中等孔隙度,较低的渗透率。

缩颈喉:由于颗粒排列趋于紧密以点接触为主,喉道短且窄,具此类孔喉特征的储集岩可能有较高的孔隙度,但渗透率低。

微喉道:此类喉道很小,分布在泥质杂基或含量较高的胶结物内,与微孔隙共存。

该区这四种喉道类型,一般不独立分布,好的储层以前2类为主,中等以第3类为主,差的储层以第4类为主。根据压汞曲线及其对应的渗透性,可以将储层分为中高渗孔喉型,中渗细喉型,中低渗细喉型以及特低渗微喉型。

5 储层粘土特征与储层敏感性

經注水开发的实践证明、粘土矿物对油层损害方面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水敏性、酸敏性、盐敏性及速敏性对油层注水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因此研究粘土矿物类型、产状、分布以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等极为重要。

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其沉积方式不同,其沉积韵律性各异。不同的沉积韵律组合,直接影响储层储集物性的变化情况。

正韵律:这种类型的韵律厚度较稳定,约10m左右,砂/泥比值较高,从岩性上来说,下部往往是厚层块状的细砂岩、粉细砂岩,上部变成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沉积构造以交错层理为主,粒度由下而上具由粗变细的趋势,储集物性也自下而上由好变差,该类沉积韵律一般是水下分流主河道微相的产物。

反韵律:这种类型的沉积韵律厚度变化相对小,厚度也较大,通常韵律厚度在6m左右,砂/泥比值高,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含有一些泥质纹层,沉积构造也较简单,具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底部往往是薄的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夹层,粒度从下至上有变粗的趋势,储集物性在纵向上由下至上变好,一般是河口坝微相的产物。

复合韵律:这种类型的韵律厚度变化较大,约6m左右,砂/泥比值较高,从岩性上来说,中部往往是厚层块状的细砂岩,上、下部变成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沉积构造以交错层理为主,粒度从中部向上、下具由粗变细的趋势,储集物性也是中部最好,顶底较差,该类沉积韵律一般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其它微相叠置形成砂体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薄启亮.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0:1-17.

[2] 童晓光.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5:3-9.

[3] 童晓光,窦立荣,田作基,等.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 略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6.

[4] 吕功训.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3:1-6.

[5]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6] 穆龙新.重油和油砂开发技术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3.

作者简介:

宁宪春,男(1974.06-至今),1993年毕业于大港油田井下职业学校采修专业,2005年委培于河北工业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从事采油工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