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 中央引智小组海外挖人才
2020-09-07
小组领导人都是副总理级别
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在听取万里、姚依林、方毅、宋平等中央负责同志汇报时,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
不久,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成立了。小组由姚依林、方毅、张劲夫、宋平组成,姚依林担任组长,张劲夫负责日常工作。小组统筹领导全国引进国外人才工作。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成立后,下设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即“中引办”。后来,还成立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张劲夫任主席。
“引智小组的领导人都是副总理级别的。”曾任中引办主任、后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的王遒说。
首先瞄准各国退休专家组织
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之初,遇到一个困难:经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符合我们四化建设需求的专家?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到了国外简直是“两眼一抹黑”。王遒说:“我们首先着力的是各国的退休专家组织,比如日本花甲协会、西德的退休工程师协会、美国的志愿者协会,等等。”
当时在中国最为知名的外国专家之一维尔纳·格里希便是一位退休专家。1984年,武汉市政府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他由此成为中国国企的第一位“洋厂长”。
华裔专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物理学家聂华桐在中国引智工作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1985年,中引办副主任武永兴到纽约,交给聂华桐一封张劲夫的亲笔信,邀其担任中引办的顾问,也是唯一的顾问。
由中央管改为由国务院管
在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协调下,我国使用引智专项费用聘请的技术、管理专家从1984年的300人增加到1987年的2000人,出国培训从1985年的900人增加到1987年的2500人,一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不过,引进外国专家工作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那时主要的障碍是两方面。一方面渠道不通,而且对国内的现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对美国官方的疑虑,担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确实,不少人在回国访问、又返回美国之后,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的‘访问。”聂华桐说。王遒则记得,中引办希望通过一位姓冯的洛杉矶华人专家在当地打开引智工作局面。这位专家是当地华人工程师协会的领头人,因此对中国在当地的引智工作颇为重要。但是在“文革”时期,这位专家在国内的家庭成分被错划为地主,这让他很反感。后来,中引办派了一位司长级的干部到当地了解情况,及时把这件事纠正了过来。
到1988年,中央认为引进智力有些很具体的工作,由中共中央来管不如由国务院管更为合适。在当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原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合并,组建新的国家外国专家局。
(综合《瞭望东方周刊》《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