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水工程 千秋之业

2020-09-07

华声文萃 2020年8期
关键词:除险堤防水库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湖湘儿女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治水害、兴水利,保平安、促生产,人水和谐的图景正逐步呈现在三湘大地。

筑坝开渠天地宽

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上,没有一处控制性水利工程;洞庭湖区6400多公里、900多个堤垸垸小堤矮,险象环生。仅有的16座小型水库,对于全省农业灌溉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面对百废待兴的发展形势,湖南毅然把根治水患的重任背负肩上。“兴水利、除水害”成为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1949年,以“堵口复堤、合修大垸、堵支并流”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治理打响了湖南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第一仗,洞庭湖区堤垸数由解放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

随后,湘江流域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如著名的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东江水电站,还有数以百计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犹如神来之笔,一笔笔地添在了三湘大地上。

从1958年起,湖南在5年内就新建了双牌、水府庙、酒埠江、黄材、黄石、王家厂、官庄7座大型水库、69座中型水库、5700多座小型水库,40多万口山塘。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湖区电排歼灭战,则让洞庭湖湖区动辄渍涝的局面得以有效改善。

此后几年,湖南集中力量打了水库配套和水轮泵两个歼灭战,同时新建了欧阳海、青山垅、涔天河3座大型水库。1966年6月,经过十万民工十个月的日夜奋战,韶山灌区建成通水,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灌区。一首湘中民歌曾在三湘大地广为传唱:“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一条长达两百多公里的干渠,蜿蜒穿行于苍山之中,被人们誉为“韶山银河”。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湖南在对已建水库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保安的同时,还新建了铁山、六都寨、竹园3座大型水库、91座中型水库和4300多座小型水库。1970年3月,涔天河水庫竣工,其水筏道是国内水头最高、筏量最大工程。

199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兴水利的战略部署,决定从该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实行全省总动员,举全省之力,大干三五年。湖南做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巨笔擘画了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莽山水库、毛俊水库、犬木塘水库等13项工程位列其中。

截至2019年底,湖南已建成水库数量达到14121座(水利普查数),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7,是全国水库数量最多的省份。总库容增至530.724亿立方米,水库数量和库容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400多倍和35000多倍。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建成各类水库2449座,总库容达355.442亿立方米,占已建成库容的67%。水电装机容量从1949的年1.53万千瓦发展到2018年的1602.9万千瓦,在全省电力装机中的比重超过40%。座座水库好似给三湘大地镶嵌上了一颗颗明珠,筑起了一道道水安全屏障。

1998年,国家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湖南先后有13045座水库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共计使用中央和省级资金182.98亿元。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工程的安全性和管理条件均得到很大改善,防洪、灌溉、乡镇和农村安全饮水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浩浩长堤护城乡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条件,湖南历来就是一个洪旱灾害频发的省份,一部湖南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湖南抗灾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湘儿女投工投劳兴建防洪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防洪工程建设速度慢、标准低,1998年以前大部分城市还处于未设防或半设防状态,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偏低。

据统计,湖南从1980年至1998年19年间,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洪灾,19年间,全省累计成灾耕地12824万亩,年平均675万亩;受灾人口23202万人,年平均1221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27亿元,年平均损失80亿元。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后,湖南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设。2013年,湖南新编制了湘、资、沅、澧四水及溆水、渫水重要河段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将126个县市区近1400公里堤防纳入该规划,目前该规划已完成近50%的治理任务。

多年的接力建设,我省在湘、资、沅、澧四水等大堤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据《2018湖南水利统计年鉴》统计,湖南已建成堤防长度20269公里,治理河道8700公里。堤防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近十年全省年均因灾死亡人数降至36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降至0.72%,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降至0.16%。

洞庭湖治理,一直是湖南水利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1949年到1985年,洞庭湖开展了以“堵支并流、排涝建设、撇洪河”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湖区群众累计投工20多亿个,完成土石方30多亿立方米,地方和群众投资20多亿元,基本形成目前的防洪治涝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开展的洞庭湖一期、二期治理工程及长江干堤加高加固、平垸行洪等重点工程,着重围绕堤防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治涝建设、防汛通讯系统以及蓄洪垸堤防加固等方面,使11个重点堤垸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20年一遇,142公里长江干堤湖南段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重要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100年一遇。从2009年开始的洞庭湖近期治理,重点加高了钱粮湖垸、共双茶垸、大通湖东垸等3大蓄洪垸堤防,可实现有计划分蓄洪水。

源头活水铸丰碑

1978年至1997年,“三查三定”拉开了湖南省水利工程规范管理序幕。20世纪80年代初,15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用五年的时间对县管以上水利工程进行了摸底和调查,完成了设计复核。这些工作为水库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铺平了道路,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后,工程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工程标准一年比一年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机遇期,大量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得以实践,有力保障了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

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按照建设权与监督权“两权分离”的要求,省水利厅在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中推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在大中型水利项目积极推进试点总承包制、代建制、项目法人招标等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全国首个BOT模式水利工程项目——洮水水库工程、全国首个开工的PPP模式重大水利工程——莽山水库工程均在我省诞生。2013年1月,莽山水库项目法人公开招标工作启动,2014年9月项目法人招标成功,2015年5月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自此,莽山水库从蓝图开始变为现实。

规范水利建设市场。2012年以来,省水利厅开发建设了湖南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并推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2015年12月,省水利厅建成并投入运行全省首个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系统。目前,我省使用了中央和省级资金的水利工程项目招标已全部采用电子化招标投标,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等现象。

70余年来,湖南省水利工程从规划、勘测、设计到审批,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始终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贯彻到工程建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建成了一批批水利骨干工程、精品工程。

傲立潮头,披荆斩浪,水利工程伴着新的治水方针和一系列重大部署,必将迎来新时代的新跨越与新辉煌。

(综合《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红网、《文史博览》《湘潮》《潇湘晨报》《梦圆大瑶山——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大纪实》等)

猜你喜欢

除险堤防水库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布恩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完工
堤防防渗施工技术研究
道不尽的水库钓鱼
空中有个隐形水库
水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水利工程堤防的防渗技术
基于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分析
我掉进水里了
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浅析
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