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和《婚姻与家庭》30年的交情
2020-09-07王丽君
王丽君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了深入了解婚姻与家庭,帮助我提高选择、恋爱、结婚的辨析力,我刚上班不久,就订阅了来自遥远首都北京的《婚姻与家庭》。
我和丈夫有非常好的结婚基础:我们是小学同学,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我们志同道合,有很多共同语言,我当时是县委机关团支书,他是县人民医院团支书;双方家庭门当户对,我父亲参加过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他父亲是江西南昌八一革大下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团员,是县城最早的三位县领导之一。
可结婚后,矛盾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特别是孩子出生后,锅盆碗盏、柴米油盐交织相碰,一地鸡毛。丈夫是个医务工作者,专注病人和事业,没时间关心呵护我,也没时间照料孩子。而我后来也成为县里唯一的现场记者,集采访、撰稿、播音于一身,同样分身乏术。我们忙得相互无视又无语,还都不会做家务,糟心的事桩桩件件,罄竹难书。婚前的美好憧憬被现实击得粉碎,浪漫早已烟消云散。
但我不失望,更不赞同“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之说。因为《婚姻与家庭》让我对爱情有了合理适度的期望,也对婚姻家庭有了正确的认知。
我想,就我一个人懂、一个人学不行!他也要懂、也要学。不然,两人的思想和行为就不会在一个频道上,步调也不会一致,我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于是,我经常在茶几上放一两本《婚姻与家庭》。有一天,丈夫顺手拿起茶几上的《婚姻与家庭》翻了翻,后来就渐渐养成了阅读这本杂志的习惯。
《婚姻与家庭》让我俩明白: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家庭也一样,甜酸苦辣,五味俱全。谁的家庭在祥和中不会洒点儿毛毛细雨?我们决定想办法改变。一方面,我俩约定每天无论再忙也要聊聊天,沟通多了,委屈和怨气就少了;另一方面,丈夫拜托公婆请来乡下的亲戚帮忙做家务,压力和冲突自然也少了。
结婚一年后,我们白天在他父母家吃饭,晚上回自己的小家,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婆家是个大家庭,有5个姊妹、3个妯娌。两对夫妻在外,其他人每逢假日,全都会过来相聚。我们小家是大家庭的固定成员,也算是小主人了。找准了角色定位,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应对姿态。有时遇上计较,我们就委屈一下自己;碰上抱怨,我们就大度一些。家庭成员大多风趣幽默,能够相互包容,自然也就其乐融融,我和婆婆也相处融洽。2013年,婆婆的大家庭还获得了江西省文明家庭称号。
我们小家庭的重点是孩子的教育。这点,我俩都挺上心的。因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也是未来和希望。胎教、母乳喂养、亲子教育等知识,我们都是看《婚姻与家庭》懂得的。
孩子上小学时,我就买了一把儿童小提琴,让他业余时间学习。为了让孩子对小提琴感兴趣,我还让丈夫操起自己的小提琴,与我琵琶合奏,想带动影响孩子。可孩子没兴致,拿根“金箍棒”到处挥舞,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我们也就顺其自然,从不逼迫。因为我们懂得: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非常重要!所以,儿子现在都30多岁了,还只会拉“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首曲子。
婆媳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为了不让孩子做“夹心饼”和“风箱里的老鼠”,他们成家后,我就守住界线,优雅地退出,让他们过自己的小日子,并表明如果有需要,我一定会脚踩风火轮赶到帮忙。
现在,我已经是一位快乐的奶奶了,我常常与儿子全家视频,在虚拟的世界里隔空相交,照样适度。
我和丈夫的爱情也已转换成了亲情,血肉相连,风雨同舟。我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是《婚姻与家庭》教会了我,遇事要用爱心去融化,用沟通去理顺,并把矛盾掐灭在萌芽状态。
我们就像蜜蜂一样,在《婚姻与家庭》中吸吮了30多年营养,而它也伴随着我的家庭成长。
山水有相逢,未来皆可期
丈夫是主任医师,后来当了医院院长。可能是外面诱惑太多,有人开玩笑问我:“医院美女如云,你有危机感吗?会管他吗?”我坦然一笑:“我不会管他,因为他若是好,不用我管,自会珍惜这个家;他若不好,我管啥?随他去吧!”我明白,爱,不能靠施舍,更不能强求,要站在同等的高度,才能彼此欣赏。
记得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你要问他看过了什么,他或许不能一一道出,但许多知识已经渗透在他的骨髓里,在日后的行为中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因为有《婚姻与家庭》的熏陶,我写的《浅谈女性解放的实质内涵》获得了江西省抚州市妇女理论文章二等奖;
我代表县里参加抚州市妇联举办的“我的家庭”演讲赛,获得了第二名,文章润色后,以《平平淡淡才是真》为题发表在省《江南都市报》上;
我的纪实文学作品《年轻的妈妈谈“年轻”的体会》由抚州市妇联推荐,在全国读书活动中获纪念奖,据悉是抚州市唯一的获奖者;
因为看《婚姻与家庭》,我以书中成功的女性为榜样,奋发图强,后来调到了妇联工作。一路走来,《婚姻与家庭》,确实是我生活的指路明灯,让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我和《婚姻与家庭》的缘分不止于此,2015年,我竟然作为江西省的代表,有幸参加了《婚姻与家庭》创刊30周年的纪念活动。
那次,我从江南小县直奔首都北京,终于见到了杂志背后这群有情有才华的办刊人。大会还揭晓了第四届“和谐家庭·幸福榜样”活动推选结果,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全国30多家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
回到县城后,我把这份激动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积极向广大妇女姐妹宣传推荐《婚姻与家庭》,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边远农村的姐妹,知道还有这样一本教人如何当儿女、妻子(丈夫)、父母、婆婆或是祖父母的好杂志。
我认为,应该让家庭成为感情的港湾、成长的摇篮、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寄托地。在这里,心,可以放松,可以得到慰藉。对待婚姻与家庭,我们都要懂得并用心经营,善待婚姻,坚守责任。
只有具备了把日子过好的能力,面对生活的重负和压力、角色的转换、生活格局的变化,我们才有坚强的定力。
我现在是红十字会志愿者,曾经去过几次精神病院做公益,感覺排除遗传因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源头,在于孤独、恐惧或承受了刺激和打击,很多患者没有一个幸福的婚姻或家庭,或是根本就没有婚姻,或是婚姻瓦解、家庭坍塌。试想:如果家里每天争来吵去,横眉冷对,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有爱的暖流,人是不是会像在渺茫荒芜的沙漠中蹒跚独行,恍恍惚惚,心无定所?
每个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人,都希望能找个好对象;每个成了家的人,都希望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子女成才;每位老年人,都希望孩子孝顺、健康长寿,那您就去订阅中国情感帮助的知名品牌《婚姻与家庭》,那里面真的有婚姻家庭和谐的“良方”。
我由衷地希望人世间的婚姻与家庭,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