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科全息育人视角下教师的核心素养
2020-09-07张进
张进
◆摘 要:基础教育人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改变革,教育从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转向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关键主体,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条件和第一硬件,在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和学科全息育人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学科;全息育人;教师;素养
2014年,教育部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我国课程改革的文件中,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人目标的重要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我国教育从注重对人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注重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习成到关注影响人终身发展和生活发展的素养,也演绎着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和归宿是育人。
“全息育人”是指培养对象在成长过程中所涉及时空的全部信息都能成为育人的信息源,发挥育人作用。学科全息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育人点”,建构起基于“学科认知、德性育人、审美育人、健康育人和实践育人”五个维度的学科育人框架(以下简称全息“五育”)。学科全息育人理念是指导一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习成的重要的方法、路径和策略。处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同样也面临着核心素养等育人目标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学科全息育人的关键主体,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和最终依靠。正如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想,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在学科全息育人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学科思维与智慧、责任感与价值观是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能力素养
知识是人类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本身就具有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的力量。苏格拉底所提出 “知识即美德”,主张用知识去改善人的灵魂,通过知识去除人们的愚昧,达成善的品质和高贵的精神。学科全息育人“五育”之首就是学科认知,这也表明知识在全息育人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当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教师应对课程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等等课程资源进行独立学习、钻研和分析,找到教材内容中核心知识作为全息育人的“育人点”,清楚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透彻地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厘清教材的全息“育人”逻辑,并能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全息育人见解。全息“五育”中既提出对学生学科认知的培养,也涵盖了对学生德性、审美、健康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所以,教师在掌握自己本学科的知识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和了解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努力拓宽知识面,深入学习和挖掘其他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独到新颖,旁征博引,顺手拈来,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以厚积薄发之艺术使学生因倾听其师言而信其师道,从而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育人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学科全息育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而技能也可以巩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但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学科全息育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核心素养養成的主要场所。教师只有熟练掌握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科全息育人目的。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素养培养是教师亟需转变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科全息育人意识,在学科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的选取与重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沟通与表达、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强学习和提高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全面落实全息“五育”教育,适应“素养”时代育人要求。
二、学科思维与智慧素养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我国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人生,已经说明我国在育人方向上的重大转变。在学科全息育人“五育”的每一个育人框架中,无一不体现各育人点的思维方法和育人智慧,对教师学科思维与智慧素养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学科思维的养成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和认识学科性质,领悟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钻研学科本质,探寻学科思维方法,开启教学的智慧。不经思维而获得的知识是“假知”,不能转化为智慧。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时,要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采取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方式,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方法获得知识,并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和学科知识对学科领域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定理等进行理解,重组或重塑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运用积淀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智慧。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又充满诸多的变化和问题,正如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遇到课堂偶然或意外的情况时,不仅能机巧灵动地应对和解决突发的问题,还能从中迸发出照亮学生心灵的火花。
三、责任感与价值观素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教育本身就赋予教育者厚重的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和崇高历史的使命。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不能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是学科全息育人背景下教师应有的素养。
人的意义不仅在于拥有知识和技能,具备思维能力和智慧,还在于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教师的意义不仅在于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教学技能和能力,充满理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维与智慧,还在于内心深处对所教学科的痴情与热爱,并在教学中体验教育的意义和职业的价值,感受着教育的动人魅力和快乐。若要学生具有核心素养,具有全息“五育”的品质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科全息育人意识,并以自己的素养给予学生示范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晓亮.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素养[J].新课程研究,2018(2):23-26,48.
[2]杨志成.核心素养背景下全息课堂教学原理与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2):1-7.
[3]杨志成.基于什么逻辑变革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践逻辑[J].教育家,2017(24):19.
[4]高文.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J]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3):89.
[5]罗建国,黄红霞,李倩倩.高校“全息育人模式”探索——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01):7-10.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7]李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指南 初中道德与法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系重庆市北碚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全息育人视域下的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9-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