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关系探讨

2020-09-07贺鑫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21期

贺鑫

摘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中“完全理性”与“完全自利”的基本假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局限性,因而面临诸多争论。行为经济学在理论前提上针对传统“经济人假设”做出了修正,然而其理论前提与传统“经济人假设”的关系是批判性继承而非颠覆性革命。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行为经济学;完全理性;完全自利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起点,推演出效用、偏好等一系列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然而以“理性”和“利己”为核心的“经济人假设”在经济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时体现出种种局限,因此“经济人假设”也存在一些争议,并在争议中不断发生发展。

一、主流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概述

(一)理论沿革

“经济人假设”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心是人的本性,并且是人发生经济行为的动机。这一观点与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密切相关。该观点体现了自然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早期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约翰·穆勒最早明确提出了“经济人”概念。约翰·穆勒结合西尼尔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在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进行抽象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在此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即完全自利,经济主体做出经济决策的动机都符合获得自身最大化利益的原则。第二个方面是完全理性,即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行为的决策时能够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况下的行为的结果,从中选出最优方案进行决策。

随着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数理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数理工具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得以应用,“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原有的“经济人假设”中“理性”与“利己”的核心内涵为经济学数学化提供了可能,杰文斯作为其中的代表提出经济学即“界定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经济人假设”在此阶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即在“经济人”可行的行为结果的范围之内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进一步体现了“完全自利”。

第二,即“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具有获取完全信息的能力,对市场环境中的信息具备充分的认知能力。

第三,即“经济人”“完全理性下”的“完美的计算能力”。以此为逻辑起点,主流经济学通过抽象掉复杂的条件的方式简化经济主体,构造“完美”的“经济人假设”进行数学分析,虽然在分析过程中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也被考虑到,但是更多地在短期行为的角度体现。“经济人假设”以表面上促进经济学“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方式将掩饰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经济矛盾。

“经济人假设”从出现至今,内涵的丰富服务于经济学发展的需要,更本质地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通过无差别地将现实中的经济行为主体抽象为“经济人”,抽象掉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差异性因素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脱离经济发展现实的结果,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二)“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及面临的挑战

“经济人假设”的内涵随着经济理论的完善和现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完善,但是假设的核心无非围绕“理性”与“自利”。而现实情况表明“理性”与“自利”存在着种种局限。

在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德国历史学派就曾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亚当·斯密观点所存在的 “自利”与“道德”之间的矛盾提出质疑,即“斯密悖论”。德国历史学派认为人的经济行为动机中不仅有“自利”的因素,也有“利他”的因素。及至“经济人假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到“完全自利”时期,这种局限性的体现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完全自利”忽视经济行为动机中的伦理因素,没有体现人的情感之类的需求对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

第二,“完全自利”没有考虑到人的“社会性”。

第三,“经济人假设”中“利己”是为了获取对于自己来说最大的利益,但是这种利益更多的倾向于经济层面,而现实生活中经济主体所作出经济行为时也会考虑其他层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在时间上也有短期和长期利益之分。

“经济人假设”在“完全理性”层面的局限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完全理性”的假设忽视了市场经济中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发生经济关系的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意义。第二,经济主体发生经济行为的动机并非完全符合理性原则,现实经济生活复杂多样,人在经济决策中所体现的理性受各种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所处的环境、受教育的水平等都为影响因素,因此理性的表现程度也有所不不同,并不是处在“完全理性”的状态。第三,过度抽象下的“完美”的“经济人”的状态体现出机械唯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忽视了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的主体性,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体现出“经济人”假设的局限。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提

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下构建起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或者准确预测一些现实经济情况,从而体现出经济活动中不同现象的“异质性”表现,与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体现的同质性的行为相悖。行为经济学在此背景下产生。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西蒙的贡献体现在提出了“有限理性”,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研究为“有限理性”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机制与基础。国内学者中刘桂玉、罗拥华(2010)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称为“新经济人”,周业安(2018)将其称为“行为人”,不论称呼如何,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包括: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心三方面,并在此理论前提下建立起包括预期理论、启发式认知偏向、心理账户、行为生命周期假说、自我约束问题在内的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有限理性

行为经济学理论前提中的“有限理性”假定认为理性并不是经济主体做出经济行为的唯一动机,受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经济决策前经济主体总会受无意识的精神趋势下,凭借信仰、情绪、需要、本能等非理性的形式,用各种各样的类如猜测、直觉等非理性的方法来表达各种主观需要。“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混淆了一般性与特殊性。“有限理性”的提出者西蒙通過外在信息的不完全因素,借助心理学关于人类心理特征的相关理论论述了“有限理性”。

(二)有限意志

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假定中“理性”与“自利”体现着经济主体中的人的“无限控制力”的假定。即人们在做出经济行为的决策前能够通过有序的偏好从中追求目标效用函数的最优解。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做出一定经济行为时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无法拒绝一些非理性的偏好,即“有限意志”。在“有限意志”的假定下,经济主体会因为控制力的限制,无法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因而产生“短视行为”。

(三)有限自利心

行为经济学在理论前提中修正了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中“完全自利”假定。“经济人假设”将“完全自利”假设无法解释经济现象中的利他行为,例如捐款。因此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的动机中包含社会意识影响下的对于公正和社会发展等的诉求。

三、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对比

(一)突破与创新

行为经济学拓展“经济人假设”的外延。行为经济学将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中抽象掉的复杂的现实因素进行了部分性的还原,跨学科借鉴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对原有“经济人假设”的外延进行了拓展。一方面外延拓展体现在传统“经济人假设”在自利与理性原则的指导下关注效用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认为在衡量主观效用的同時应兼顾绝对消费量和消费量的相对变化,在“三个有限”的前提下将行为变量加入经济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外延拓展体现在将“利他偏好”这一行为假设引入经济学分析模型,这些外延的拓展使经济学的分析更贴合现实,预测更加精准。

(二)理论联系

行为经济学理论前提是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性继承。行为经济学借助了传统“经济人假设”的分析范式,只是对其进行了外延性的拓展,对于传统“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进行了补充,并未从本质上推翻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只是将“行为变量”引入模型,仍然追求在量化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现象,弥补现有模型的局限,带有“工具主义”的色彩,并未摆脱“个人主义”的窠臼将主流经济学推向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将其变成真正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行为经济学仍有循环论证的色彩,并未形成逻辑自洽。行为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变化的研究动机是使经济学成为一门解释力和预测力更强的学科,结合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以及大量的实验结果对传统“经济人”假设中与现实不符的部分进行了修正,并未真正走出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围,即使将行为变量考虑进经济学的分析模型,但依然是给定假设的前提下推出结论,缺乏对假设的检验,是一种先验的分析模式,结论依然隐藏在假设前提中。

四、结语

传统“经济人假设”因其“完全理性”与“完全自利”的假定的局限性而面临现实挑战的同时,行为经济学为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和科学性应运而生,针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进行了修正,对传统“经济人假设”进行了外延上的突破与创新,但是这种突破与创新仍未超越主流经济学的范围,也未对主流经济学做出颠覆性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庆彬.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局限性分析[J].时代经贸,2018(20).

[2]黄珊.理查德·塞勒行为经济学理论及实践[J].中国发展观察,2018(5).

[3]杨乔乔,韩志伟.“经济人”假设批判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启迪[J].上海经济研究,2018(1):17-26.

[4]马向荣.“经济人”假设的辨析与重构——兼论斯密悖论的破解[J].经济问题探索,2017(1).

[5]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

作者简介:贺 鑫(1995—),女,河南洛阳人,学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