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问”与1号产业的答案
2020-09-07吴明华
吴明华
十年破万亿,苏州最近立下了一个“小目标”。
“到2030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近年来,苏州一直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积极布局,今年更将其上升为全市1号产业,对标全球生物医药“皇冠”波士顿,打造“中国药谷”。
任何一座标杆城市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个战略性、引领性支柱产业的拔地而起。对于苏州来说,生物医药绝不仅仅是一个万亿产业,而是着眼于城市转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标杆城市与产业地标,赋予了生物医药产业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也意味着苏州冲击全球生物医药“皇冠”之路已没有了退路!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也十分激烈,很多地区都将其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加以打造。尤其是苏州所在的长三角,众多城市围绕生物医药展开了残酷的产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苏州如何突围?
“苏州之问”
近年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地区中心城市都把生物医药产业放到关键位置,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疫情之下,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更加凸显。
目前,长三角有生物医药园区近150个,占全国的1/3,产业规模占全国的近一半。根据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在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中,长三角有20个园区上榜。其中,上海张江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排名前3位。
可以说,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的“必争之地”,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生物医药产业链长且高度专业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从美国来看,也是高度集中在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等少数中心城市。在中国城市百舸争流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向全球生物医药“皇冠”发起冲击,才能占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从苏州自身来看,近年来,苏州工业经济增速逐年递减。2017年—2019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0.4%、6.1%、1.4%,直接导致苏州经济放缓,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仍未突破2万亿。而这与苏州产业结构关系密切,苏州工业约占一半的传统制造业,位于“微笑曲線”的低端,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
30年前,苏州踏准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成为苏州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万亿级产业。至今,苏州仍在享受电子信息产业释放的红利。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但遗憾地是,苏州没有赶上这一波发展浪潮。对于苏州来说,老本已经快吃尽了。
“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苏州新一轮增长点在哪里?”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当地发出了这样的“苏州之问”。
目前,苏州正在培育的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四大先导产业。在这些新兴产业中,苏州为何偏偏选择竞争最激烈的生物医药作为1号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业内预测,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特别是疫情凸显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价值,产业发展站上了“风口”。“生物医药是苏州不能错过的机会。”这已成为苏州全市上下的共识。
2020年初,苏州举行“开放再出发”大会,决定将生物医药作为1号产业精心打造,加快构建具有唯一性、领先性、标志性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打造“中国生物医药看苏州”的鲜明品牌。
4月25日,苏州召开生物医药发展大会,提出用十年时间培育一个新的万亿级产业,打造国际知名和具有国内顶级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中国药谷。这场大会也被视为苏州布局未来十年的重要起点。
会上,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坦言,“今天,我们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1号产业打造,就是为了支撑苏州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次,苏州能否再造一个“苏州奇迹”?
底气何来?
在众多城市冲击全球生物医药“皇冠”的路上,苏州第一个吹响了号角。苏州的底气何来?
在业界,现在已经有生物医药“中国看苏州”的说法。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布局和悉心培育,苏州目前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特别是创新型、龙头型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在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中,“苏州板块”13家,包括纳斯达克3家、港股8家、科创板2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728亿元,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30%的快速增长。
十年磨一剑。苏州这一“剑”,生物医药当仁不让。更为关键的是,苏州实现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前瞻技术布局。在空间布局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当前,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同质化竞争严重,而苏州差异化发展布局极富前瞻性。
在产业发展之初,苏州就制定了差异化发展规划。由于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招引成熟跨国大药企方面,苏州很难与之竞争。因此,苏州一开始就聚焦引进成长型的创新药企,走了一条与上海不一样的路子。
与上海相比,苏州虽然没有那么多国际医药“巨头”,但引进的药企成长速度很快。这种差异化策略被业内称为,“既抱了大西瓜,又捡了金芝麻”。如今,苏州与上海张江同为中国新药研发最为活跃的地区。
在市内各园区规划布局中,苏州也强化差异化特色定位,避免同质竞争。市内各园区根据资源特点设计产业方向,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从而有利于全市多个主打产品发展。
目前,苏州已完成“1+N”的生物医药布局,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昆山小核酸、常熟新药、太仓医药研发服务、相城糖生物工程、吴中生物检测及医疗健康、张家港医疗器械、吴江特色药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不算早,苏州能成为后起之秀,关键就在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
“B村”的故事
过去1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发展迅猛。在这10年里,苏州究竟是如何抓住机遇,从无到有入列全国第一方阵的?故事则要从“B村”说起。
2006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破土动工,拉开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序幕。当地人喜欢称这里为“B村”,这一称呼是由产业园英文名BioBAY演变而来。
“B村”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却聚集了9家上市药企、400多家科技型企业和10000多名生物医药人才。更重要的是,“B村”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品牌的“高产田”、样板区。园区自主品牌创新企业占比达75%以上,产值年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45%左右。
但在10多年前,人们很难想象,一没有大学,二没有研究所,在一片洼地上“B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般园区招商偏好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而“B村”不走寻常路,定位只做创业企业孵化,放眼全球招引有高端技术的团队或初创公司。过去创业的人少,海归回国做新药研发的更少,导致“B村”在2009年之前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然而,苏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当别的地方招商引资热火朝天时,“B村”却十年如一日地招才引智、招所引院。
不赚快钱,作长久打算。这是苏州的大格局,而格局往往预示着结局。如今在“B村”,“引进一名人才、培育一批企业、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真正成为现实。
与其他产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三高一长”——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周期长的特性,决定了创业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更大的风险,需要政府给予更好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
在“B村”,服务团队将落户的人才称作“客官”,自己称作“小二”。“小二”对“客官”的服务,不止于常规的人才落户、项目开工、生产运营等,而是提供供应链上下游、并购融资、研发合作等更深层次的服务。
针对园区内企业的上下游生态,苏州有意识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早在2011年,BioBAY就整合园区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分析检测、技术服务,到试剂耗材采购、人员技术培训等多种上游服务。
2013年,BioBAY又与德国凯杰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转化医学中心,让企业便捷地享受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服务平台和技术。2018年3月,BioBAY投资成立蘇桥生物,为临床药物提供从DNA序列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由此,BioBAY在园区内部彻底打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个链条,让企业创业创新再无后顾之忧。这也是“B村”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B村”构建了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这也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秘诀。
新药研发投入巨大,融资需求非常迫切。BioBAY以政府主导的国有基金为先导,撬动了一大批市场化的产业基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的风投资本,有效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截至目前,园内企业的总融资规模已超过400亿人民币。
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中间第三方服务,“村里”一应俱全;中试、毒理分析、伴随诊断,“邻居”们都能做;国有基金、市场基金、创投风投,形成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B村”构建了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这也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秘诀。
对其他城市而言,苏州生物医药的崛起之路可能无法复制,但其推动产业发展格局的理念却值得借鉴。
登上了“冲浪板”
“30年后,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格局展开了新的图谱。新浪潮就要来了,苏州这个‘弄潮儿登上了‘冲浪板,迎接生物医药的滚滚春潮。”在生物医药发展大会上,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誓言,要推动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说到苏州,就想到生物医药;说到生物医药,中国一定是苏州。”
为此,苏州制订了未来10年的产业发展蓝图:到2022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0家,产业规模突破2800亿元;到2025年,集聚企业6000家,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到2030年,集聚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20%左右,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药谷”。
苏州如何向全球生物医药“皇冠”发起冲锋?在蓝绍敏看来,这将是一座宏伟的产业金字塔,从宏大塔基到巍巍塔尖,“最全产业链条”容纳各类企业,“最强产业集群”吸引人才工匠,“最优产业生态”汇聚强大而独具魅力的产业气场。
“三最产业”清晰地勾勒出苏州的雄心。“最全产业链条”,即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的企业,都能在苏州无缝嵌入。苏州计划3年内重点做细做全抗体药物产业链,5年内重点布局发展基因与细胞治疗。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支撑产业,让企业在苏州能找到所需的一切合作伙伴。
“最强产业集群”,即无论哪路人才、需要怎样的创新支持,都能在苏州无往不利。苏州计划5年内引进5000名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外占比不低于50%,新引进重大领军人才团队超30个。对于顶尖人才和团队,苏州一律给予“一事一议”、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
“最优产业生态”,无论企业在哪个节骨眼上需要力挺一把,都能在苏州无忧发展。苏州计划建设5大产业配套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联合全国前20的医院和临床专业共同开展临床试验,5年内全市新增10家三甲医院,打造新药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集聚地。瞄准“建设生物医药核心技术创新的全球中心”目标,启动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生物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从今天起,苏州有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梦想。”苏州能否实现这个梦想,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