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同创”:合肥都市圈引领力剖析
2020-09-07胡文静
胡文静
合肥都市圈已拥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蚌埠八个市,占全省四成多土地和人口,2019年,创造了安徽省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
随着2019年12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纲要》国家战略的出台,合肥都市圈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已迫在眉睫。安徽只有紧抓合肥都市圈这个 “牛鼻子”,在圈内八市迅速建立“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个章”“一张卡”,让区域内各个产业、科技、人才等蓬勃兴起,通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学城”引领,释放科学“魔力”,带动圈内“八子同创”催开全省“满园春色”。
众所周知,合肥都市圈已拥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蚌埠八个市,占全省四成多土地和人口,2019年,创造了安徽省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对全国34个都市圈从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个层次做了整体评价,合肥都市圈被评为成效显著的发展型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如何迸发活力,引领区域内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讲好“安徽故事”合肥篇
合肥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城市群西端,区位优势明显。要提升其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定位和首位度,就必须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的区域联动,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高地”,引领圈内八市功能互补、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利用天地人和、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讲好“安徽故事”合肥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抱团发展,在防疫常态化下推进圈内经济“六稳”联动,落实“六保”到位。
从区域发展看,目前安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期,今后五年至十年,安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挖掘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效应。2019年,合肥生产总值已达9409.4亿元,同比增长7.6%,距离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GDP超过万亿元,就意味城市的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据估算,合肥都市圈区域联动每年至少能为安徽经济提升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不仅能为应对疫情冲击,更重要的是能为都市圈长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随着合肥都市圈内外联动不断强化,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产业及新业态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有序转移、合理分布,能更大程度地发挥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集聚动力。
据调研,为发挥各市优势,聚焦圈内共建、共享,按照可操作、可评价、可实现的原则。目前,合肥都市圈已谋划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共104个,总投资6242.1亿元。其中,酝酿多时的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蓝图已跃然纸上。未来两年,这条经济走廊将被打造成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合肥都市圈各市发展优势、服务效能正吸引省内外各类战略投资者进入,尤其是作为同城化“桥头堡”的舒城,更是优势凸显。目前合肥都市圈八市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对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同时主动承接合肥中心区的产业外溢,正在与合肥现有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家电等产业延展形成“补链”。
另外,合肥市拥有国家“创新科学城”这张王牌。合肥都市圈建成、在建、拟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数已达9个,在合肥服务的院士数已达127人,合肥都市圈已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合肥都市圈发展重点是“强化创新引领,推进产业升级”,安徽目前正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四大创新主平台为载体,集聚潜能,发挥着合肥中心城市对圈内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
把脉问诊
近年来,合肥都市圈发展成绩斐然,但相较上海、杭州、南京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经济体量总体偏小、辐射带动力弱,有明显差距。
一是发展不平衡。从2020年初发布的经济数据来看,2019年合肥都市圈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其他5市,省内人均GDP最高城市和最低相距26倍。
二是产业融合不深入。合肥都市圈内各市产业同构同质性较高,相互竞争大于合作;城乡居民教育、医疗、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于各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因素;芜湖、马鞍山、滁州虽同属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但相对而言,这3市的产业发展与江苏南京都市圈的合作较为紧密。
三是交通不紧密。截止2020年6月底,合肥都市圈八市的交通尚处于以合肥为中心的发散点状分布,各城市间的网状快速交通未健全。
四是机制改革创新不到位。目前,合肥都市圈尚未建立正式的、由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的联动发展机构,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不到位。圏内城市间的一些合作共建项目尚处于探索推进阶段,圈内联动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规章、细则尚未形成。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安徽各级主管部门在合肥都市圈发展理念上,对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性较大;二是在制度创新上,政府主管部门纵向的权责不明晰、横向的协调力度不够且不到位;三是中心城市合肥在引领其他城市合作共建、联动发展上,竞争大于合作;四是社会各界对合肥都市圈引领区域联动高质量发展宣传不够。
在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合肥都市圈应该因地制宜,加快改革抓创新,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脉圈内区域联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互联互通
合肥都市圈引领区域联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创新制度理念,集聚特色产业,解决好圈内互联互通“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个章”、“一张卡”问题。今年合肥都市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合肥为中心,积极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六、合安九等产业发展带,推动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合肥都市圈内一体化建设步伐,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科技城;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港口整合,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21年末,健全和完善合肥都市圈引领安徽全省的一二三产业链合作、联动发展体系,推动合肥都市圈内八市合作构建高水平、多功能、国际化的对外开放平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力促互联互通,集聚特色产业。2019年,合肥都市圈的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已达到58.5%、55.7%,有实力来全面升级快速公路网,使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和“30分钟生活圈”尽快实现,无缝对接。一要集聚省内特色产业,尽快实现“产业走廊效应”。目前合肥都市圈内的1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已开始联动,走廊效应已初见端倪。二要通过圈内八市联动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生产供应、销售链多角度协作共赢。三要在圈内分级“梯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工作。四要不断增强合肥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芜湖、蚌埠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解决跨省“断头路”问题。五要扩大快速轨道交通辐射面,使多种交通方式顺畅换乘、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
其次要加快圈内科技创新,打造产业集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合肥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为新兴产业步伐。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加速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二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二三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创新发展,激发各类英才来圈内携手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三要坚持绿色发展总基调。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要持续改善巢湖流域水质;二要明显改善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三要在2020年末建成淮河(安徽)经济带绿色廊道;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使安徽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人居生态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促进民生共建共享。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进合肥都市圈引领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要促进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二要加快一二三产业合作领域、深度、广度不断拓展;三要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说到做到;四要鼓励各类人、财、物、数据、管理等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到2022年,力促合肥都市圈居民在社保、医疗、教育、休闲、养老等领域有更多获得感,继而实现安徽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直党校,本文系校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