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协同的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20-09-07韩国涛
韩国涛,李 娜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 “双元制” 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1]。
当今,高职院校实施知识技能一把抓、校企联合教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把现代学徒制特征描述为引领高职教学模式构建的航标。但是,这些仅是对现代学徒制表面的外在的表述形式,关于现代学徒制内在本质特征并没有触及。本文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的深入研究,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办法和途径,构建一个校企协同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一、 “三级导师学徒制” 的内涵和优势
(一)内涵
针对现代学徒制存在理论脱节、实践脱节、模式脱节、方案脱节等相关问题,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 “三级导师学徒制” 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级导师指行业大师和精英,主要负责构建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发展态势及前沿技术革新指导,为本专业的建设注入高标准和理念,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专业教学的改革。依托大师工作室指导课程设置、职业技能大赛以及 “双师型” 教师培训等。二级导师指校内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辅导员,分别在专业基础、技术技能、思想素养等方面进行指导,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动态。三级导师指技术骨干及企业师傅,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做到手把手指导,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未来能更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该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智能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三级导师团队为核心,以实践项目模块为体系支撑,以任务单与绩效考核评价为保障,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2]。
(二)优势
“三级导师学徒制” 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使学生与师傅无缝对接,获得更多实践机会,能够更早地适应社会需求。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走进生产一线了解学生、企业所需,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成效。针对我院开展 “三级导师学徒制” 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辽宁密集出台《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辽宁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等利好政策,鼓励校企双主体育人。这些政策在提供保障的同时,更激活了办学思路。
2.实训条件优势
辽宁农职院成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内外学徒培训基地,实现了校内培训基地生产化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的两化融合。我院具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智能化现代农业装备实训基地、博士燃油电控检测系统实训基地、农机虚拟仿真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训室,可以实现智能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3.人才培养优势
校企深度融合,以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我院聘请企业大师利用实训基地丰富的资源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实践训练。同时,学院 “双高” 建设期间,学院正在积极地破解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运行
(一)组建优良的三级导师团队
三级导师团队包括:行业大师、企业专家、师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积极构建行业大师工作室,利用大师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培训和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技术过硬、教学能力强的 “师傅” 团队,通过输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提升其实践技能,通过从企业遴选具有较强授课能力的资深员工担任三级导师学徒制师傅。三级导师团队的组建不仅解决强化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培育学生专业技能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高职学生自身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身份,除了在知识、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锻炼外,还要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学习企业文化、公司的管理运作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学院引入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管、中国中联重科农机装备技术专家,香港宠物繁育大师等行业领军人物为大师,能工巧匠的师傅和专职教师共同构建三级导师团队,教学团队实现了双师双能、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优势。
(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 “1+1+1” 教学模式
创立项目引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工学紧密结合为主线,以 “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 为育人理念,按照 “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行业转” 的教改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依托行业,融入企业,在产教融合 “二元三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引领下,积极探索和构建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 “三体系育人” 教学模式[3]。
学校和企业 “二元三体系” 具体内容都紧紧围绕专业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引导等关键要素进行创新改进,突出育人质量。(见表1)。
表1 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部分课程产教融合 “二元三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三)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实训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
学院采取 “1+1+1” 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在校时就逐步成长为从事企业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毕业后就能很快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
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要紧紧围绕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积极支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条件[4]。
针对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当今主流市场的走向,融合智能化农机先进技术以及结合机械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实训室建设主要包括:智能化现代农业装备实训培训基地、博士燃油电控检测系统实训基地、农机虚拟仿真协同创新中心、农机电器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室、农机液压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大部分采取与企业协作的模式共同建设开发,加速了 “三级导师学徒制” 的快速发展。
实践表明:企业高校协同办学教学模式优势显而易见,它不仅使高职教育充满活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融入企业,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和教师的共同进步,企业掌握了系统地专业知识,教师丰富了实践教学能力,两者合二为一应用与教学,极大地开拓了学生对于专业认知的视野。
(四)根据产教融合理念,积极建立三级导师学徒试验点
为了更好的开展建立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鼓励教师下企业去开展实践活动,建立企业和学院沟通的桥梁,学院先后与宝地集团、海城三星公司、无锡林农、大连通科等高技术企业联合开展三级导师学徒制试验点。
(五)校企教考分离,建立 “双标准” 考核评价体系
检验学生教学效果需要采取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 “三级导师学徒制” 教考分离的考核方案为:基础课和公共课实行教考分离,专业核心课建立网络题库,采取任务单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相融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过程需笔试、机考、口试、实践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最后综合性评价学生的培养效果。同时,校企双级制考核方式主要针对专业核心技能课,通过校企双击考试方式合格者可以获得相应的企业承认职业资格证书,例如: “1+X” 证书,农机修理工、车工、机电维修工资格认证等[4]。
三、校企协同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一)以课改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以与企业融会贯通为桥梁、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在构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企业体验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就业实习的企业实践体系。以课程体系优化根据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开发,更加突出了课程体系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更加的明确,把企业实际工作演变成校内实训项目,按照实际专业职位的工作内容,开展贴近实际的任务教学,使农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区域产业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多样性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辽宁农职院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合作共融,搭建育人和服务平台,优良的运营机制和广泛的资源使学生职业能力显著提升。以农机虚拟仿真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双师型教师为纽带,与无锡林农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开发免耕精量播种机工作原理运动仿真和故障检测相关项目;以京东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共同创建了京东独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京东云仓物流实训基地和电商实训基地—辽农优选,不仅院校自产自销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供应链全环节生产,真正做到产教融合,还将实现与京东、辽农优选的无缝对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以基地为依托,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并提供就业平台,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和就业保障,更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调动企业参与的热情,从根本上解决了持续激发三级导师团队这一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及校企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嘉博众集团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单位,努力推动现代学徒制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校企班学生具有更适应职场的能力。中嘉博众集团与辽农职院联合发起企业体验实习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职场实践与适应能力。不同的岗位和内容使学生们真实感受着初入职场的真实情景,体验着与学校生活完全不同的职场生活[5]。
四、校企协同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一)在人才培养中要凸显企业培养元素,企业要体现其主体地位
在 “三级导师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较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在一定情况下,企业会考虑自身的效益创收等相关问题。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投入也会随之变化,这就导致了企业变动的局势。学生是否适合于岗位需求是企业考虑招聘的重要因素,而学校更看重于招生的情况,两者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势必影响着 “三级导师学徒制” 的构建。所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有待于进一步研讨。
(二)校企 “双导师” 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级导师学徒制” 小规模建设,组建培养 “双导师” 团队,针对企业来说并不难,核心点在于怎样深入持续地加强双方的合作交流,引导企业融入的积极性。这些需要制定全新的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还需校企双方加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