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2020-09-07
200030上海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血压变异性(BPV)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患者血压发生波动情况。现阶段,临床常使用24 h 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血压变异性。在24 h 动态血压监测中用平均压标准差与其均值的比值表示。已有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受损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血压变化有关,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也就是说,在24 h 之内患者血压变异性数值变化越大,患者靶器官受损害程度越大。下文以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例,探讨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在24 h内血压变异性情况。
资料与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1 例,其中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 例作为对照组,年龄59~91 岁,平均(76.90±13.23)岁;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41 例作为观察组,年龄55~90 岁,平均(76.09±13.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SBP、DBP、SSD及DSD水平比较(±s,mmHg)
表1 两组患者SBP、DBP、SSD及DSD水平比较(±s,mmHg)
组别 24 h SBP 24 h DBP 24 h SSD 24 h DSD观察组 135.78±19.43 74.14±16.91 18.12±2.57 12.69±3.19对照组 129.15±19.50 69.48±9.80 11.95±1.68 9.31±2.49 P 0.125 9 0.131 0 <0.001 <0.001
表2 两组患者SCV、DCV、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SCV、DCV、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s,%)
组别 24 h SCV 24 h DCV 夜间血压下降率观察组 13.62±2.64 22.83±13.14 6.83±13.26对照组 9.37±1.58 13.62±9.96 3.62±6.97 P<0.001 <0.001 0.172 3
方法:当患者入院72 h 之后,对患者血压实行24 h 动态监测,监测时间段从早上8:00-9:00 开始,每次监测需要间隔1 h。要告诫患者,动态监测过程中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出现较大情绪波动、不能饮茶及咖啡等。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24 h 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情况。主要记录内容有患者24 h 收缩压情况、24 h 舒张压情况、24 h 收缩压标准差(以下简称24h SSD)、24 h 舒张压标准差(以下简称24 h DSD)、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以下简称24h SCV)、24 h 舒张压变异系数(以下简称24h DCV)、夜间血压下降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24 h 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24 h 收缩压、24 h 舒张压、24 h SSD、24 h DSD、夜间血压下降率、变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24 h SCV、24 h DCV下降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本研究分析了原发性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与血压变异性关系,观察组24 h血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临床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3]。相对于偶测血压,血压变异性更能系统地反映靶器官损害程度,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及评估患者预后[4]。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中枢异常,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神经激素分泌水平异常,这可能引起血压变异性增高。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血压升高可引起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并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组织,靶器官损害加重。逐渐增多的证据显示,BPV 与血压水平一样可以决定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和总体预后,甚至超过平均血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5]。李群等[6]表明,血压变异性增加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压变异性能有效保护靶器官。
综上所述,对比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更高,由此可以推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极有可能与血压变异性增高有关。总之,要进一步研究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关系还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