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为农民点亮科技之光
2020-09-07刘全发杨华张晶浙江万里学院
文/刘全发 杨华 张晶 浙江万里学院
“陈教授,夏天这么热,需要遮盖蜂箱吗?”“怎么防胡蜂、蟾蜍、蚂蚁这些敌害?”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季宅乡,来为养蜂户们做技术指导的浙江万里学院科技特派员陈忠法被团团围住。发出以上提问的,大多是前不久刚开始养蜂的低收入农户。自2017年陈忠法提出在这里养殖中蜂的扶贫项目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项“甜蜜事业”中尝到了“甜头”。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省推行以来,浙江万里学院先后数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于丽水、台州、衢州、温州、宁波等市下辖14个县(市区)200多个村,对接企业、养殖场、合作社等近50余家,精准扶贫产业10余个,在为当地农民点亮科技之光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
培养懂技术的新农人
这段时间,青田县季宅乡村民洪志光家的中蜂又成功分出2箱。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年轻的时候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年纪大了只能在家种地,靠微簿的收入养家糊口,老伴又常年患病,因开支较大而导致家庭贫困。
2017年,已经在青田县祯埠乡推广生态养殖风生水起的陈忠法,被改派到更为偏远的季宅乡。来到季宅乡后,他发现这里资源贫缺,村里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但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山高林密,野桂花、伍倍子等野生蜂蜜源植物长满山坡,村民种植的油菜花、紫云英及枇杷、桃树、梨树等果树遍布村落。
劳动力少、自然环境好,是否可以发展养蜂产业?于是,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生活,和乡政府积极沟通,沿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在季宅乡创建“蜂果小镇”的设想,推广土蜂水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展中蜂养殖的科技扶贫项目。
陈忠法介绍说,中蜂是我国本土蜂种,擅长在蜜源较为分散的山区采蜜,可以定地饲养,养殖技术要求相对其他畜禽养殖简单,且不需要太多劳动力。蜂蜜是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甜蜜事业”还能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是美丽经济双丰收,适合低收入农户。
他的计划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为了动员大家行动起来,县、乡政府为贫困户免费发放蜂种,由陈忠法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洪志光家由此获得了几箱蜂,一向只会种地的他既不知道怎么摆放蜂箱,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蜜蜂。陈忠法带他去养蜂基地参观培训,给予详细的指导,一步步由浅入深地指导下来,洪志光的养蜂技术逐渐成熟起来。
“懂技术,才能有信心。”陈忠法深知扶贫需先扶志,扶志还需扶智。对于更多像洪志光一样的养蜂户,他多次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实习以及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提高蜂农的养蜂技术,并指导他们种植枇杷树、猕猴桃等果树,为蜜蜂提供优质蜜粉源;蜜蜂又可以为果树授粉,增加水果产量、改善品质,水果销售也能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
基于养蜂产业,陈忠法还提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新模式,以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养蜂产业,将示范基地作为刚加入农户学习实践的平台,并通过培养陈友旺、洪绍光、洪云言、季叶南等养蜂技术能手,由他们作为科技二传手指导蜂农,最终使得每一个农户都能够掌握养蜂技术。2019年2月,在陈忠法的带动下,由陈友旺等新农人共同成立的“季宅蜜蜂之家”,成为季宅乡蜂农之间互相交流技术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们一年收入能增加2万多。”洪志光从一个养蜂门外汉,到现在已是信心满满的蜂农了,他饲养的中蜂现在已达到20多箱。他算了一笔账,平均每箱蜂产蜜10斤左右,每斤蜜能卖到100元左右,养蜂提高了家里的收入,还不耽误种地,这让他激动地拉着陈忠法的手直说感谢政府。
在季宅乡,通过当地政府部门和陈忠法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有150多户农民加入这项“甜蜜事业”。其中,获得扶持的低收入农户有100多户,蜜蜂存栏达到2200多箱,每年可以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约110万元。季宅乡也因此成为青田县的中蜂养殖致富示范乡,吸引了其他乡镇的蜂农前来参观学习,带动了青田县养蜂产业的发展。
新工艺新品种增强农业竞争力
在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乡农民叶良财的红心火龙果示范基地里,因采用科技特派员汪财生提供的新型光照技术,最新一批的果实成熟足足提前了1个月。
“每亩每年能够增收5万元。”因为尚在技术试验完善阶段,叶良财只种了5亩左右,这对他而言已经是非常惊喜了。他第一时间组织人手采摘了成熟的火龙果,这也将成为宁波最早上市的一批本地产火龙果。
10年前,对于叶良财而言,高塘乡与红心火龙果之间并无联系。而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他告诉记者,这要感谢汪财生,“他是引进这个品种的重要推动者。”
“那时候没有本地产的红心火龙果。”汪财生介绍说,高塘岛乡曾在宁波市“十一五”规划被列入“16+3”区域的相对落后之乡,他对接服务该乡的龙珠村整体面貌较为落后,村民的生产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
举办海水池塘贝类综合养殖培训班
左:海洋贝类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林志华教授(右二)在三门调研水产养殖
右:省派科技特派员陈忠法教授在指导蜂农
2011年,该村土地流转整合外包。在讨论种什么的问题时,刚来这里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汪财生提议,可以种植本地没有的红心火龙果。他介绍说,火龙果是热带植物,在宁波种植需要温室大棚,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但后期管理比较简单,不需要重劳力和技术投入,一般妇女就可以操作,而且一年四收,受台风天气的影响比较小,对于深受台风影响的高塘岛乡农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可是,火龙果没人种过,能不能种得活?即便能种活,但火龙果的品种从哪儿来?面对质疑,汪财生通过多方托付,终于从台湾引进了几十株红心火龙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在新搭建起来的温室大棚里,肥水管理、温度控制、病虫防害、人工授粉等技术,农业专业出身的汪财生亲自上阵,示范指导。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批火龙果次年就挂了果,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每斤卖到30元左右。由于市场前景如此之好,第二年,红心火龙果就被选定为重点种植品种。随着经济效益示范作用的显现,红心火龙果的种植面积逐渐在全乡扩大到300多亩。
“面积增大了,更需要新技术帮助增产。”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多,市面上火龙果的价格也随之降下来,汪财生希望能够通过增产为农户们弥补这一部分损失。他现在做的光照实验,正是为了能让火龙果从一年四收增加到五收,“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非常理想”。
此外,他还先后为当地引进了紫色土豆、甬优甜瓜、鄞红葡萄、黄心猕猴桃等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并成功推广春种西瓜、秋种哈密瓜轮种模式面积达1000多亩,同时开展了葡萄、西甜瓜栽培及梭子蟹、海鸭养殖等多个示范项目,成为该乡颇具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
孵化新项目让农民当老板
近日,台州市三门县的水产养殖户方俊有点忙,他要赶上市一批缢蛏和文蛤。
三门县是浙江省的水产大县,缢蛏、泥蚶等滩涂贝类占水产养殖产量一半以上,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与鱼虾养殖业相比,海洋贝类养殖被认为低投资、低风险、高收益的产业,能使沿海广大渔农民受益。
今年37岁的方俊,除了承包近30亩的水塘之外,他还是一个合作社的负责人。与其他合作社不同的是,他们水塘里养的缢蛏和文蛤全都是来自浙江万里学院林志华教授领衔的海洋贝类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所研发的国家新品种。
“长得快,肉质好,”说起新品种的好处,方俊很有心得。十多年前他是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虽说海鲜养殖是家乡的特色,但对他而言却如隔着一层山。他加入一家同乡的合作社,一点点摸索学习如何养殖水产品,也逐渐发现来路不明的苗种使养殖的成功率时好时坏,意识到良种对养殖的重要性。
左:省派科技特派员何琳(右一)与养殖户们交流缢蛏养殖技术
何琳是团队特派员的骨干成员,也是对接三门的省派科技特派员。
2015年,他们团队在三门县采样调研时发现,虽然这里具备多种滩涂养殖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但中间培育大规格苗种技术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由于缺乏良种培育技术,人工培育苗种亲贝来源于环境差异大的广东、海南等地,出现了养殖生产性状退化,而导致对环境耐受能力下降、病害增多等隐患。养殖技术不规范、养殖环境污染加剧,对贝类的健康养殖和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贝类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针对三门县滩涂贝类具体养殖条件和实际问题,由浙江万里学院牵头,联合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组建12人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三门县海洋贝类产业,将浙江万里学院贝类科研团队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在三门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助推三门县贝类产业健康发展。
“精细化、规范化是重要方式。”何琳介绍说,对接三门之后,他们先后在这里进行了文蛤和缢蛏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技术的研发和性能测试,同时将他们获批国家新品种的文蛤“万里红”在这边推广开来。
右:市派科技特派员汪财生老师在指导农户种植火龙果
有了好的种苗,水产养殖的源头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加上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技术支持,2017年,已经积攒了很多养殖经验的方俊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自主创业,但如何做到精细管理和现代化养殖呢?
基于方俊和其他养殖户们出现的问题,特派员团队首先在这里进行了泥蚶、缢蛏的良种养殖示范,并就其中涉及的缢蛏水平流循环养殖技术、底铺网缢蛏养殖技术、池塘综合养殖益生菌使用方法等关键技术,对养殖户们进行了10多次详尽的培训,人数达到700余人。
随着技术的提高,方俊的水产养殖也越来越规范。目前,他的合作社已经有15户养殖户加入,养殖池塘的面积合计490多亩。
这段时间,根据他的养殖区域的特点,何琳为他设计了鱼虾蟹贝分区高效循环养殖模式,将虾蟹、贝、鱼分别进行养殖,虾蟹养殖尾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为双壳贝类提供饵料,经贝类净化的水适合用于鱼类苗种的培养。通过养殖水体循环,能够有效降低进排水量,排放水质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二级指标。
“以后还要建一个养殖技术服务中心,病原生物检测、水质检测、技术培训等都可以在我的养殖场做了。”对往后的创业之路,方俊满含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