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
2020-09-06万晓文
摘 要:编辑是图书出版的一个基础工作,也是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工作简单分为审和校。审就是审核文章思想、审核内容、审文章立意。尽量使文章思想深刻、博大、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让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容新颖、表达准确。校就是校对修正排版工作中的疏漏和差错确保文章无错别字、制作设计精良,材质、印刷、装订上都能够比较优质,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图书经久不衰。这都是对编辑工作者的高层次要求,编辑工作者在“传播产品信息、树立企业形象、取悦消费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关键词:编辑;图书;出版;价值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5-045-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5.008
本文著录格式:万晓文.浅析当代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J].中国传媒科技,2020(5):45-47.
1.编辑是当代出版物的基础建设者
“书属于作者,编辑不创造任何东西。”这是对传统出版编辑的真实写照,传统的编辑只是对出版内容进行组稿排版,对出版具体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研究,但在出版行业的发展中,现在编辑除了辅助作者做好基础组稿工作外,不仅要进行组稿排版、对出版内容进行校验、对字词的准确性进行辨析校对,还需对内容传达的思想精髓进行提炼,对字词句进行逐字斟酌,为整个出版过程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因此,当代编辑在图书出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的审校工作直接影响了图书市场占有率,也间接地反映了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因此,要想让图书出版有更高的层次,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编辑团队,有一套健全的审校工作流程。
编辑在图书出版中最先接触到素材和作者,能够最有效地了解作者出版的本意和目的,也为整个出版思路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帮助。编辑根据作者提供的素材和与作者的沟通要快速策划出整个出版框架结构,然后才能根据每个结构进行审校内容。因此,作者提供素材出版的速度与质量是编辑直接能决定的。要想做好出版的基础建设者,编辑就要具备组稿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只有在这些基础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好出版基础建设工作。
2.编辑者是做好图书出版的根本后勤保障
编辑五大责任:一是政治责任,政治责任即思想,对于日常编辑中观点的把握;二是业务责任,业务责任即在技术层面上的把握;三是对读者的责任;四是经济责任,也就是在利润层面上的把握。五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责任。所以,编辑工作者在整个出版活动中要时刻铭记,时刻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审校工作的高效性,这也是出版佳作的基本保障。
图书的好坏往往不是行业内的人来评判,简单粗犷的来讲就是看出版物的市场销量。从专业角度来讲,要看出版内容是否能反映一个具体时代现象;能否传递某种思想以便影响更多的读者;或者是否能够更好地解决读者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如果要达到这样,那么就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细致的出版审校工作流程。
再好的制度、流程都是一些文字而已,如何将这些制度、流程落实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它们产生价值和作用,那么编辑就是关键。要想出版一本佳作,首先需要编辑能选择一些良好的素材。编辑选择良好的素材不仅要求编辑自己要有创新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出版的主体责任人是作者,出版单位只是出版产物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培育者。
编辑是整个出版活动的主体,在整个出版社工作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责任编辑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出版社的图书质量以及正常运行。责任编辑的责任表现是无限性,在报刊、书稿的初审工作中,责任编辑负主要责任,初审工作有别于复审和终审工作,初审工作是对书稿进行最初的审核工作,为了保障初审和终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初审工作必须要做好全面而基础的审查,为出版物的顺利出版发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对担任初审工作的责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责任编辑的主要责任是负责出版工作中的流程和方法,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更好地发挥责任编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做好编辑工作。
3.编辑是当代出版市场转型的主要力量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有不少文章探讨数字化和全球形势下人才需求的方向,进而探讨我国出版教育的发展之路。”[2]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衍生的一个新事物,它在当下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传统出版社谋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出路。可以说,这条出路是谁的速度快,谁就可能占据大半个市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明的追求,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移动终端媒体的出现和人们的生活压力,人们阅读时间碎片化。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数字出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这一切是否就说传统的编辑存在意义不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当代的出版编辑者在以全球化、数字化、资本化为背景的出版转型中发生变化。新华文轩传媒出版公司副总經理安庆国曾说:“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这种价值要同时满足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双重要求。”
当今,出版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融合的阶段,编辑作为资源的收集者、处理者和传播者,应对资源更完善地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浪费,降成本。同时,编辑敢于走出去,调研了解读者阅读习惯,尽最大努力出版符合当代出版要求,又要正确传递出版思想内容。在多重利益的驱使下,传统出版业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转型成功与否都离不开编辑工作者,如果没有优秀的编辑团队,出版转型将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当代出版转型过程中要倍加重视编辑团队的建设,因为编辑团队是当代出版转型的主要力量,更是转型的关键点。
4.编辑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出版行业,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时时刻刻要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所在,不能单一地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出版行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是为了传递更多正能量,弘扬更多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民族文化走出中国,让民族文化融合于世界文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3]这让文物工作者越发认识到,丰富的文物、生动的展陈能够让公众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那么,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传承?谁来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做好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博物馆、文化交流会、网络数字资源库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但是,不管以什么方式都离不开编辑,特别在当今数字化网络时代,编辑能力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承的速度与质量。如果说编辑是为了图书诞生存在,还不如说编辑是为了文化传承而存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录者与守护者。由此可见,编辑存在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时代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责任人。那么,要做好这个历史责任人,就需要当代的编辑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铭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在平常的工作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文化建设,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传承弘扬,同时,使出版编辑工作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编辑的历史使命就是承担起文化保护传承的历史重任,要积极推动本职工作,使出版编辑日新月异。
5.编辑是出版素材创作的关键人物
编辑作为素材收集的第一人,在众多的信息中要进行筛选。初稿对于作者来说是成品,甚至作者自认为是优秀的作品。但是,对编辑来说,这些只能作为出版素材,因为出版一本刊物并不是将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合理的排版就可以,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后才能出版,这不仅需要编辑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需要编辑有二次创作能力。
5.1如何提升编辑的二次创作能力
拓展知识领域,提升素材加工和强化能力。作者来自五湖四海,素材千变万化,出版思想和目的也各不相同,如何把握好作者提供的素材,既不能否决作者提供的素材,也不能大幅改动原有的素材,又能使素材的内容得到升华、形式得到完善。这不仅需要编辑有编辑专业性,更需要编辑有广阔的知识面,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能读懂素材并能获取素材中的精髓,同时,需要编辑者有素材加工能力和素材提升强化能力。编辑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编辑对素材的组合和搭配,素材搭配不是简单整理排版即可,需要对素材深究组合创造性搭配,这种组合和搭配不仅是图书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为编辑者对素材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编辑者通过巧妙的素材组合可以巧妙独特地表达作者的出版意图。创作组稿一定要看对象,掌握好分寸,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些特定做法,一定要结合素材实质性谨慎思考,要遵从作者出版原有思想精髓和出版价值。素材加工并不是对出版素材进行大幅删减、大面积替换,要从内容、用词准确、主题深化等多方面入手。提升编辑强化能力的目的是把素材中潜在的东西点破,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基本上保留作者的原稿风格,使出版的效果更上一层楼。编辑的再创作能力直接影响出版素材,出版高度,也就是说,编辑应具有“点铁成金”的本领。
阅读经典提升创作杰作的能力。任何出版物都有相对的时代性和相对的环境,有些素材本身相当不错,但由于时过境迁,刊物就可能被冷落了,但这并不是说图书传递思想精髓过时,而是表达形式不符合当下人的喜好,这就需要编辑者大胆发挥想象力,对图书进行创新创作,让经典重新问世。有些不起眼的素材需经精心“调配”,让其焕发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别样光彩,编辑者就要对素材进行培育加工,要有深层次的出版策略,还要考虑素材本身的价值所在,巧妙运用编排手段,从而达到鲜活的效果。这些能力不仅需要编辑专业培训学习,而且应该多读经典作品,从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5.2编辑是打造精品杰作的总工程师
打造精品佳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选题的策划到文稿的加工、产品的推广到后期的维护,需要很长的周期。同时,只有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读者评判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精品。统筹全局,高屋建瓴。应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协调、上下兼顾,要明确方向、形成拳头,要重点突出。
图书是产品,必须进入市场流通。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作为中国的图书编辑,既要接轨国际,又不能偏离国家的意识形态,更要符合作者出版的本意。因此,要当好总工程师就必须具备以下四种意识和三种能力。
四种意识。一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也可以称为社会意识,就是行业发展效益。图书出版应该把读者意识放到出版的第一位,因为出版产物是为读者服务的。这不仅要求编辑者做得好,还要做得对,既有读者意识也要有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意识。二是环境意识。不同时代的出版产物都受时代环境影响。出色的编辑一般都会结合出版素材环境、作者自身环境、读者时代环境思考、规划、做决策。当然,环境显然是很难掌控的,但并非无规律可循。好的作品在一定的时代环境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出版产物的活跃生命周期。好的题材也可能有好的环境,但这往往取决于素材的发现能力和态度以及编辑的敏锐度和意识力,这一点更具考验性。三是创新意识。现代优秀的出版产物,不仅仅是出版载体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出版载体创新的同时更要有思维观念创新。如今的编辑者不再是传统排版编辑,更重要的是负责策划、组稿、审校、出版成品等相关工作,这一系列环节都在编辑整个出版思路中有所规划。四是杰作意识。杰作意识是图书出版高层次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让出版产物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这需要编辑者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正视可开掘的潜力,不要盲从,要找准方向,再经过长期培育出版素材才可能达到效果。
三种能力。一是素材培育能力。素材的培育是一项基本工作,很容易被人忽略或者轻视,实际上,培育素材可能对出版环节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性的作用。编辑没有强大的素材培育能力,策划案等于是废纸一张。素材培育最能全方位体现编辑的基本功,表现在对题材把握得准确与否,与作者是否有良好的沟通等。二是编辑加工能力。编辑加工是编辑者的基本功。在策编过程中,编辑是作者的第一位读者,作为经验丰富的读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洞察能力。发现有价值、有市场的出版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众多的作者中能辬识作者是否有潜力更是一件难事,这不仅需要编辑者有判断力,更需要有耐心。
优秀的编辑者不是以编辑量来衡量的,而是编辑者本身在这个岗位的钻研能力、作者认可度、出版产物、读者的喜好程度综合来衡量。所以,编辑的四种意识及三种能力是编辑者的基本功,也是一把利剑,掌握好它,在出版行业中出奇制胜、双效共生,这也是编辑当好杰作佳作总设计师的先行条件。
结语
在当代出版过程中,编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为了出版利益所在,还是为了出版社会责任与价值所在,必须高度重视出版编辑团队,认清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要舍得花精力和物力在编辑团队上,培养和培育出更多新生代的编辑团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好出版业的建设者,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肖东发.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编辑之友,2003(1):38-40.
[2]郭玲,田建平.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 2008(9):142-145.
[3]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习近平: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E].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6-04-12.http://www.gov.cn/xinwen/2016-04/12/content_5063443.htm.
作者簡介:万晓文(1982-),女,河北秦皇岛,编辑中级,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