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融合下可视化广播编排亮点与发展
2020-09-06王雪
摘 要:新媒体融合为广播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可视化广播。文章以此为背景,从电台编辑的视角出发,首先,概括性地叙述了可视化广播的含义、形式及意义;其次,分析了对可视化广播进行编排的亮点,例如广播+现场;最后,围绕广播节目的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内容以一体化推广、增强节目质量为主,希望能够给人以积极影响,为广播电台注入发展所需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节目编排;可视化广播;新媒体融合;广播编排;传媒技术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4-081-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4.021
本文著录格式:王雪. 新媒体融合下可视化广播编排亮点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04):81-83.
导语
收听便利、可快速传播的广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部分人视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以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模式的出现,给传统广播带来了挑战,可被用来对市场份额进行抢占的可视化广播,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发展的。由此可见,若以新媒体融合为背景,将信息技术融入广播节目制作中,可使广播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引起重视。
1.可视化广播概述
1.1含义
可视化广播强调以视觉为依托,对广播信息进行传播及获取,增强广播对受众的吸引力,促使受众主动对广播进行关注并收听。作为典型的可视手段,可视化广播所强调重点并不仅仅是使电台拥有更符合预期的品牌价值,还包括对新型节目形态进行创造,保证受众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信息时代催生了一系列技术,例如5G通信、互联网+等,这些技术给传统媒体所带来冲击不言而喻,这便是可视化广播被提出的背景。可以说,将视频直播融入广播的模式现已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电台编辑可在可视化手段的辅助下对节目形式进行大规模调整与创新,使广播媒体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1.2常见形式
以电视为代表的诸多媒体均无法对广播媒体进行代替,这主要取决于广播媒体所特有的传播方式,对其进行可视化创新,可使节目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被呈现在受众眼前。融合了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为受众提供了广播在视觉方面所展现出的特点进行深入认知的渠道,这对可视化广播获得受众认可具有积极影响。[1]除此之外,对广播进行关注并收听,对广播时效性增强所带来的影响也十分积极,文字+图片+视频的模式更利于所传递信息的加工,受众对广播信息进行获取的难度也有所降低。总而言之,可视化广播的常见形式以网络、手机、现场直播与节目相结合为主,这一点应当尤为注意。
1.3发展意义
信息时代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只有对思想、观念和战略进行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媒体全新的气象与成效,真正做到新跨越,进而为所制定“新广电”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综合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受众对可视化广播的认知均为“开展现场活动”,获得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直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将视频引入广播节目成为大势所趋。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节目内容可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受众进行实时展示,受众可通过对链接进行点击的方式进入直播间,对主持人形象进行获取,传统广播的固有束缚被打破,充分利用现场优势,将受众距离拉近,赋予广播节目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优质、高效的双平台播放,对节目热度进行延展,受众参与度和关注度自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
2.可视化广播编排亮点与发展
2.1编排亮点
2.1.1广播+网络
要想使透明直播间尽快投入使用,关键是前往公共场合,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增强受众的参与度,使其参与热情得到充分激发,这便是最早出现的可视化广播。现今,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透明直播间更加突出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快捷、便利,原有模式独占鳌头的情景不复存在。
早在1986年,国内就已拥有为广播提供服务的透明直播间,所开创模式强调的重点为直播、大板块与热线电话,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该模式被多家电台借鉴,透明直播室的数量不断增加。现阶段,将直播室搭建在公共场所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例如,在车展对直播室进行搭建,邀请经销商、主播对购车政策进行解读,这样做既对电台影响力具有提升效果,又为广告商提供了与电台互动的平台。
不同类型节目往往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其中,受众群体规模最大的媒体为电视,这主要是因为电视拥有较长的播报时间,可通过对声音、画面进行整合的方式,向感觉神经进行灌输。广播的受众群体通常不会对时间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要想推动广播节目向着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对透明直播间进行搭建,拉近节目与生活的距离,受众可通过真实平台对直播场景、氛围进行感受,例如,在车上获取与路况相关的信息。2017年,中央广播电台以“春晚”为主题制作了一系列节目,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无法被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借助视频、音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对节目进行直播,合作平台有爱奇艺、央广网以及新闻客户端。[2]事实证明,这样做使受众所提出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电台也参考该模式,在多个平台对直播权限进行了开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透明直播间进行搭建,为自身发展注入动力。
2.1.2广播+手机
在被称作直播元年的2016年,该产业快速发展,观看直播的注册用户约为3.3亿人,每日活跃用户高达2000余万人。自2016年开始,网络直播逐渐成为人们社交的首选模式,青年群体对广播的兴趣不断减弱,转而期望通过直播对信息进行获取,这便是選择手机作为广播载体的背景。以映客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之所以能够体现出极强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其拥有互动性强、成本低廉和便于操作的特点,随着直播行业的发展壮大,大量主持人选择入驻直播平台,借助拥有大规模受众群体的平台对广播节目甚至日常生活进行同步直播,增强自身对受众的吸引力,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达到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目的。另外,这样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包括使广播节目拥有更强的用户黏性,节目附加值、传播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用辩证的眼光对“广播+手机”模式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虽然该模式将电台神秘的面纱揭开,但是可视化广播强调的重点不仅是将广播节目和网络视频进行结合,因此,在诞生之初,对直播平台加以运用,仅仅是丰富了直播的工序,而非将直播视为节目的全部。[3]平台用户观看到的内容通常以主持人播报节目的表情、动作及其他肢体语言为主,尚未做到完全融合,不断发展的技术,使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当然,该模式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例如,画面相对单一、互动内容难以获得有效监管等,要想使该模式获得长久的发展,关键是将暴露在公众面前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也是下一步工作所研究的重点。
2.1.3广播+现场
传统媒体强调利用声音对信息进行传达,却忽略了视觉效果给受众带来的影响,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想使自身影响力得到提升,广播节目不应局限于常态化的栏目与传播模式,而是对品牌性活动加以利用,借助主题活动达到使影响范围扩大的目的,为品牌效应的打造奠定基础。对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广播单台而言,只有以自身优势为基础,由直播间向现场活动进行延伸,才能使可视化广播的价值得到实现。
近几年,出于对广播形象进行塑造、使广播影响力获得扩大的考虑,某电台在对广播节目进行制作时,既利用了传送功能,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广播+现场”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开门办台。在所举办的直播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并非主持人,而是受众,通过零距离接触的方式,将广播打造成为可视化节目。另外,公益活动的开展,同样加快了该电台融入社会的速度,通过为受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缩小所取得社会效应和预期的差距,使受众拥有对广播进行了解并感受的渠道。除此之外,参与节目的过程,该受众所带来积极影响还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帮助受众对自身价值加以实现;第二,使受众对编辑及其他从业者风采具有更加可观的认知,明确广播电台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2.2发展策略
2.2.1一体化推广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人们开展多媒体活动的时空桎梏打破,这也使可视化广播快速发展的目标成为现实,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介融合、完善的信息技术,均为一体化推广提供了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形态的固有缺陷逐渐被暴露了出来,主持人在直播平台上的关注者,其性质多为粉丝群体,此类群体关注的重点多为人员本身,而非所广播节目,审美出现疲劳的情况难以避免,这也是导致受众转移注意力的主要原因。若对导向为受众的模式进行沿用,通常无法使原有受众规模得到保持,通过对一体化氛围进行构建的方式赋予广播传递更为突出的有效性,往往可使节目拥有更符合预期的制作与配置水平。[4]
一体化推广的核心是对全频系统进行构建,借助专业设备对弹幕、网络直播等元素进行整合,形成“真人秀”,这是直播间内的主要工作,以户外推介外代表的一系列现场活动的开展则是直播间外的主要工作,要想对内外场进行联动,现场人员可利用外场设备完成信息的传递,另外,全频系统所强调重点还包括引入以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使跨平台共享信息的设想成为现实。由此可见,全频系统拥有较直播平台更加突出的优势,例如实时互动、平台互通等,在对节目进行收听的过程中,直播间为受众提供了实时互动的平台,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引入,使受众对喜爱节目进行订阅成为了可能,直播被点播代替,受众可在恰当时间反复回看所订阅的节目。
通过对达到全频可视化要求的某电台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要想打造此类电台,关键是增加直播间所配备摄像头的数量,保证各机位所提出需求均能够得到满足;用LED屏幕代替背景墙,为主题资料、节目海报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加表演区,对麦克风及其他表演所需设备进行安装,供嘉宾对才艺进行展示。这样做既对直播间固有特色进行了保留,又使直播需求得到了满足,视觉维度的增加,凸显了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及立体化。在对广播节目进行制作时,编辑的工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对常规内容进行制作,还有以所播报内容为依据,搜集可用素材,例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演播厅所呈现元素的种类。另外,制作人员的职责还包括剪辑视频,这是因为制作、传播可视化广播往往要经历较常规内容更加烦琐的步骤,只有拥有高超技术的人员才能顺利完成上述工作。综合研究结论可知,目前,对推广形式进行创新是主要方向,常德人民广播电台便对微信进行了充分利用,通过推出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将节目链接推送给受众群体,引导受众以链接内容为依据,对活动进行积极参与,推动节目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对全频系统进行构建,为一体化推广奠基,才能加深受众对节目的认知,营销等工作的开展自然会更加顺利。
2.2.2提高节目质量
纵观现有直播模式,以弹幕为代表的互动方式成为了主要的创新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受众提供实时交流的平台。可视化广播不再强调声音的魔力,利用声音对信息进行传达,自然不再具备原有的感染力,只有加大监管节目质量的力度,以综合管理为依托,对优质内容进行打造,才能使广播节目拥有持续发展所需的动力。
第一,以节目特点为依据,对不同形式的板块进行打造,凸显节目的普适性及服务水平。这就需要编辑对拥有感染力的声音进行筛选,通过实践的方式使广播内容得到凸显,为电台发展、打造特色节目所对应关系的理顺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拥有良好口碑的内容进行打造,以所打造内容带来的影响为依据,完成节目效果的配置工作,这样做可使节目效果得到强化。
第二,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编辑团队进行打造,真正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作拥有时代氛围的节目,例如,音乐节目可对直播属性进行强化,凸显所构建音乐空间的时尚感。事实证明,这样做既对节目气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还可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交流平台,使节目优势价值得到显著提高。[5]
第三,通过对碎片节目进行插入的方式,赋予所构建艺术空间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事实证明,融入情境可为广播节目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例如,充实节目内容,优化节目节奏。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们选择对广播节目进行收听的出发点通常是释放压力,获得片刻的宁静,编辑可通过对碎片化节目进行融入的方式使节目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在全民直播的时代,定期组织培训,使从业者思维得到扩展,夯实互动模式的创新基础势在必行。因此,不仅要直播传统节目,编辑还应将工作重心放在主题策划上,准确把握受众心理与需求,借网络资源之“手”对传统媒体的缺陷进行弥补,真正做到媒体融合。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对广播节目而言,无论是创新、发展还是其他工作,均无法依托某种媒介而独立开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可视化广播拥有了发展所需的动力,例如,日益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应当明确的是,可视化广播并不是全盘否定音频,而是以广播所特有的伴随性为基础,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使广播的发展拥有更多可能,以此为融合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南靖,董枫.移动直播:媒体融合传播的“生力军”——以丽水市广播电视台无限丽水直播为例[J].视听纵横,2020(1):53-55.
[2]陈培军.聚力“四全”媒体建设,探索广播节目的可视化新路径[J].新媒体研究,2019,5(17):79-80.
[3]左美哲,郭兆龍.传统广播媒体突围之路——北京青年广播融媒体可视化实践[J].中国报业,2018(21):70-72.
[4]王萌,肖爱云.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可视化探究——以朔州新三农视频广播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16):178-179.
[5]刘寅.广播节目可视化传播及APP平台创新分析——以河南交通广播及“交广领航APP”为例[J].视听,2018(8):14-16.
作者简介:王雪(1987-),女,吉林省吉林市,本科,国家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