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0-09-06侯鹏宇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人工智能融合

摘  要:自我国2019年5G商用牌照由工信部发放后,标志5G商用元年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4G时代下的媒体形态。特别对于传统媒体,如何改变逐步被弱化的局面,充分借力5G时代所带来的优势,成为当前发展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将对5G时代特征做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5G时代下传统媒体所受的影响,最后提出传统媒体如何在5G时代下与新媒体融合。

关键词:传统媒体;5G时代;融合发展;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3-044-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3.007

本文著录格式:侯鹏宇.5G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0,03(03):44-46.

导语

2019年“两会”期间新闻传媒领域中5G的应用,刷新了公众对5G的认识,由以往的抽象化5G形象转变为具象化。从信息传播视角看,5G相比以往通信技术具有迭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提及,媒体格局变化将呈现出全息、全程、全效、全员,信息将无处不在,这也将是5G时代下媒体融合的变迁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媒体,因受其自身属性限制,生存空间逐渐在整个市场大潮中被压缩,如何真正融入5G时代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明确自身定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5G时代下传统媒体融合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5G时代特征基本解读

关于5G,可将其理解为以2G、3G、4G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并进一步延伸发展的新一代蜂窝移动技术,与前几代不同,将以用户为中心取代以往的以技术为中心。从5G的特征看,相关报道中认为,其相比4G在网络传输速度上可达到百倍,保持10Gbps峰值网络速度,1毫秒网络延时,能满足更多网络连接需求。具体剖析5G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容量更大。许多如物流实时追踪、智能农牧业、智慧电网、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以及物联网等应用场景均能在5G技术应用下成为现实。第二,速率更高。每秒10G比特即10Gbos是5G速率峰值,由高通企业测试结果发现,标准大小电影在5G通信技术下现在仅需17s,相比4G环境下的6min速度更具优势。正因5G这种高速率,4K高清视频可实时播放,为大众带来新的体验。第三,延时更低。当前,许多领域对网络应用要求较高,如远程医疗手术、工业互联网以及車联网自动驾驶等,需保证延时控制到最低,而5G网络恰可满足该要求。[1]

2. 5G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不可否认,5G时代的到来,为各行业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从媒体视角出发,传统媒体受5G时代影响更加明显,其在诸多方面都出现新态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新闻场景呈现——“5G+VR”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研究观点中提出“媒介四元律”,该观点认为,媒介发展变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多螺旋无终点”,特别在新的科学技术冲击下,媒介形态更迭更加迅猛。以印刷机为例,在复印术应用下运营效率明显提升,最终发展为“人人都可成为出版人”。近年来的“全球村剧场”就是媒介在技术推动下的重要表现。从5G时代下传统媒体融合的变迁看,首先表现在新闻场景的呈现层面,传统媒体借力MR混合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与VR虚拟现实技术,所营造的新闻现场将结合实体行为、三维动态视景,信息交互极为明显。以往通信技术下很难为用户带来较好的视频体验,而在5G通信技术下,配合VR,可对传统媒体下线性模式调整,受众能够全方位感知新闻报道场景。以2019年两会为例,采取5G+4K手机高清直播方式,不同机位切换、导播台功能提供等优势,解决了以往固定机位拍摄问题,也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这是“5G+VR”下新闻场景的呈现。[2]

2.2人工智能兴起——“5G+AI”

传统媒体在5G时代下将面临“什么被取代”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5G结合下,势必推动传媒行业、通信以及科技领域转型。在以往人工智能应用下,常见于流程性、时效性新闻报道,如突发事件、体育新闻或财经报道等,而在深度评论或报道方面运用较少。[3]在5G时代下,传媒领域在以往人工智能基础上,在智能媒体建设水平上进一步提高,许多智慧数据、智能算法以及云平台被应用其中,云平台内容生产直接取代以往新闻采编流程,且借助平台数据能够做到信息与用户匹配。在这些技术应用下,对于传统媒体新闻制作成本降低产生理想效果,但也意味部分编辑、记者在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情况下被淘汰。以《新京报》为例,5G智能新闻实验室、“石榴计划”等,均将人工智能AI、5G技术引入,甚至有AI助手、AI主持人与虚拟主播出现,以此推动新闻传播、加工时效性提高。由此可见,“5G+AI”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也表现在对主持人、编辑与记者层面。[4]

2.3视觉体验强化——“5G+4K”

视觉体验变化是5G时代下媒体融合变迁的最直观表现,生动形象地将5G时代特征呈现给大众。以4K高清视频为例,由于画面分辨率较高,相比以往高清视频在色域、帧频与动态范围上均有明显改进,观众可从中享受到视觉盛宴。例如,建国七十周年阅兵,通过5G直播、超高清直播,通过多角度、多场景将画面传递给观众,甚至在5G传输下驾驶舱内飞行员镜头画面均呈现出来。[5]在传统媒体发展中,受“5G+4K”影响,视频传输效率与传播质量将出现明显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在技术层面上更新迭代,也是当前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2.4万物智媒延伸——“5G+传感器”

4G时代被大众贴上满足人的上网需求标签,而5G时代的到来,将实现深度连接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整个时代将有万物智媒特征。从传媒业视角出发,在技术推动下,其中一种较为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传感器新闻层面,数据的搜集、可视化再到最后报道,均可通过传感器实现。在这种传感器应用下,对许多信息如色、味、湿、光、热、声音等均能收集,以当前传统媒体引入的无人船水下摄影、无人车地面拍摄以及无人机航拍为例,将拍摄能力延伸,受众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景观全貌。在此基础上借助5G技术进行传输,这是丰富新闻源的重要途径。以2017年新华社“媒体大脑”为例,在传感器应用下,新闻素材将全天候、超高速地被收集。事实上,国外在传感器应用方面也有较多尝试,“蝉虫追踪”在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的开展,这是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的一次尝试,对蝉虫生长情况观察,用户从整个节目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由此可见,在5G时代下,传统媒体将借力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各类新技术,不断突破自身,向万物智媒延伸。[6]

3. 5G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3.1内容产品主流化

虽然5G时代下传统媒体因其自身属性,与新媒体相比,在技术应用优势上不足,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但其自身也有“主流”特征,这是新媒体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首先应从内容产品上优化,做到内容产品主流化,对部分媒体平台中的泛娱乐化倾向蔓延趋势加以遏制。例如,第十八届世警会直播,直播覆盖面积已不再局限于城市台地面频道,影响力极大。传统媒体在打造内容产品中,也可突破以往过于拘谨、束缚的局面,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丰富传播内容。[7]以2019年央视春晚吉林长春分会场为例,在分会场直播中,采取5G网络覆盖整个分会场形式,虽然气温较低,但仍然实现5G网络VR视频直播传输、5G网络4K传输,为观众带来全景互动体验。8分钟时长的直播,将吉林特色包括高铁、汽车、冰雪以及文化各方面呈现得淋漓尽致,也向观众呈现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吉林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将吉林精神之创新、制造之美妙呈现在世界人民眼前。在整个直播过程中,采取多终端、多渠道方式,包括电视、社会媒体以及网络媒体,观众规模包括海外受众达到11亿多。除央视春晚内容产品外,其他直播内容也可作为传统媒体借力5G并与新媒体融合的产品,如2019长春第三届国际马拉松赛,由吉林联通5G提供技术层面支持,央视与吉林广播电视台等进行转播,通过5G转播、媒体室设置、转播路线布防、起跑点计时线路等,整个直播过程无卡顿掉线情况,为观众带来长春马拉松激情与魅力的视觉盛宴。这些均是借力5G时代,推动内容产品主流化的重要表现。

3.2资源整合与渠道拓展

相关统计指出,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其中,手机用户为8.47亿,网络视频用户、网络直播用户分别达到7.59亿、4.33亿。这些数据均显示出视频是当前也是5G时代的主要內容形式。[8]这对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也带来一定启发,虽然以往实践探索中尝试多种战略,如媒体互联网化、全媒体融合,甚至直接通过设立新媒体部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但由于在产品形式上仅停留在简单的搬运与剪辑层面,致使内容可读性降低。所以,在5G时代下,传统媒体应认识到手机终端将成为主导,在拓展渠道中,应做好移动化布局工作,包括物理性渠道、内容平移以及产品内容的升级。以“央视频”为例,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5G媒体平台,从内容看,其不再局限于以往电视栏目形式,而包括泛知识、泛资讯、泛文体方面,并以品质视频社交媒体作为定位,无论从内容或机制上均做到创新,以此适应5G时代下媒体融合趋势。由此可发现,在5G时代下,在资源整合、渠道拓宽中应立足于市场需求,避免内容同质化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缩影”,而需要结合大众需求整合内容资源,并在渠道上选择短视频,这是适应5G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部分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已做出诸多尝试,如四川长宁地震(2019年6月17日),救灾期间,不仅采取不间断直播方式,同时利用推文、短视频等形式,统计发现,全网点击量超出450万次,实质是传统媒体的一种创新表现。[9]

3.3推进5G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从5G时代下传统媒体所受影响看,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迈入万物智媒阶段,传统媒体需适应与运用新技术,深度融合技术与内容,做好信息服务转型,确保无论在信息生产或传播上都达到高效。早在2014年,有报道称美联社撰稿借助机器人,每秒撰写字数达到300字左右。再如2017年腾讯媒体峰会上, 在人工智能Dreamwriter应用下,按照每篇0.5秒速度完成14篇新闻稿件撰写,且每篇均有现场图片配图。在信息传播方面,中国地震台网2017年利用“机器人”对九寨沟地震进行信息播报,25秒内实现地震速报。这些均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媒体信息制作与传播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未来,传统媒体需主动抓住5G时代的机遇,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强化,深度融合技术与内容,不断在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突破。同时,在推进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也可在虚拟现实新闻发展方面借力5G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各类新闻题材挖掘尝试,以此为受众传播更多高质量产品。此外,从5G时代下传统媒体所受影响看,部分低层次编辑、记者可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被淘汰,所以,未来传统媒体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除强化人员适应5G时代的新理念外,应在各类技术应用上不断强化,主动学习,这是保证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10]

3.4传播直接触达用户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在获取用户信息时往往通过平台实现,而其自身并未拥有用户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无法直接触达用户的主要原因。针对该种情况,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可考虑依托5G技术进行“媒体云”平台构建,挖掘用户资源,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高质量内容产品。例如,传统媒体在发挥智慧广电系统建设优势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社会公共服务,如较为典型的“智慧长沙”“无线苏州”,在发展智能硬件的基础上向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事实上,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应认识到随着5G而来的车载服务、家庭服务等,所以,也可从该方面着手,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生活服务质量,主动实现与用户的接触,为用户传递更多仪式性场景,引导用户主动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这样,在主动触达用户的基础上才能增强用户黏性,对提高用户对传统媒体的忠诚度也会起到积极作用。[11]

结语

在5G时代下,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是其自身生存、竞争的关键所在。在推进传统媒体融合进程中,应正确认识5G时代基本特征,明确5G时代下传统媒体所受影响,如新闻场景呈现、万物智媒趋势、视觉体验强化以及人工智能兴起等,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传统媒体融合措施,包括内容产品主流化、资源整合与渠道拓展、推进新技术应用以及传播贴近用户群体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媒体真正适应5G时代,在媒体市场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长足发展。

[1]杨光.5G时代传统媒体的未来在哪里[J].西部广播电视,2020(3):27-28,45.

[2]林小勇.当前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视,2020(1):62-66.

[3]喻国明,李凤萍.5G时代的传媒创新:边缘计算的应用范式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1):65-69.

[4]丁红,胡年.传统媒体如何构建面向5G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浅谈[J].新闻前哨,2020(2):75-76.

[5]甘险峰,郭洁.5G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媒体融合的新发展——2019年中国新闻业事件回顾[J].编辑之友,2020(2):75-86.

[6]侯金金.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20,12(1):61-62.

[7]薛澄.5G背景下的短视频发展展望[J].传媒观察,2019(12):95-99.

[8]刘长发.打造面向5G时代的新型媒体平台——上游新闻的融合发展实践[J].新闻与写作,2019(3):89-93.

[9]李杨.5G技术与广播传媒的融合展望[J].视听,2019(2):233-234.

[10]陈明明.浅论传统媒体在5G时代的融合探索方向[J].传媒观察,2018(11):42-47.

[11]朱佩佩.传统媒体在5G应用下转型升级的可能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39-41.

作者简介:侯鹏宇(1978-),男,吉林省长春市,研究生,吉林广播电视台,中级,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人工智能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