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新闻思想及现实启示
2020-09-06张海燕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以及对现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对当时人们的新闻实践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现代新闻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事件频发,不仅损害媒体公信力,更是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这都是缺失了范长江遗留的品格和精神的表现。所以,现在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将其落实在实践工作当中,向人们传递最真实、最有力的声音。
关键词:范长江 新闻思想 现实意义
一、新闻思想
(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
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问题,就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方面揭露国民党收买操纵新闻记者,欺骗世人;另一方面也痛心地指出,有些新闻记者,以为发表新闻大权在自己手里,贪图物质上的“便利”,是非颠倒,毁誉失真,因此,他提出“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为国家人民公共利益之外, 不容曲用”。为了建立新闻工作者的正气,他提出两条最低限度的具体办法:“ 第一,必须绝对忠实。我们必须以最客观之态度,从事于新聞工作,我们绝对不能挟丝毫私人感情于新闻工作中,是非善恶,我们不能论人,只论事。第二,必须生活于自己正当工作收入中。无论如何个人不能得非工作报酬的津贴与政治军事有关之津贴,它本质上带有浓厚的毒质,最易摧残一个有希望的新闻记者的前途。”①
(二)记者要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他说:“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深入实地采访是“消息绝对真实”的前提。所以,在采访中,他总是深入到第一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采访过程中,去接触不同层面的人,从而获得丰富的新闻源。
范长江用他一次次的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他的思想。1935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信”;7月14日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从成都出发,跋山涉水,在长达10 个月的西北之行后,通过深入实地的采访写下了不朽名篇《中国的西北角》。他说:“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
(三)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成为“杂家”
范长江主张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要有丰富的学识、广阔的思维,不仅有新闻理想,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在个方面刻苦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如果一个记者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那他的视野和格局就很局限,不能写出很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他认为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不停地学习,不仅要博,还要精;此外还能掌握多种本领,打字、摄影、译电、开车、骑马等样样都要会,还要至少会一门外语,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记者提出要求。
(四)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
范长江指出:“报纸一定要有明确的阶级性、党性与十分尖锐的政治性。”由此,他精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党的喉舌。”其主要理由在于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与人民一致,所谓与人民一致,就是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利益,因此我们的党报,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其他利益。这种统一性体现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一方面报纸有责任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另一方面,在革命时期积极反映群众的斗争,指导群众如何斗争;在和平时期,报纸主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指导人民群众改善生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二、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现实启示
比起范长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有些记者为了个人利益报道虚假新闻的事例不禁让人叹息。比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工作人员訾北佳自编自导的“纸馅包子”事件;比如“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新闻,还有不少新闻人利用新闻监督这一特殊权利作为自己揽财的工具,经不住威逼利诱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新闻道德,反映出当下新闻工作者存在的问题。
现代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好好学习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
(一)立言先立身
虚假新闻频发不仅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而且还降低了新闻工作者在大众心中的地位。记者是事实的代言人,没有良好的新闻道德如何能写出让人们信服的新闻?所以,要想立言,首先立身。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具有优良的品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抵制不良之风,在监督社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才能明辨是非,针砭时弊。
(二)到现场去
第一手材料是最接近现场的原始材料,也是最能够还原新闻和符合事实的材料,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到现场去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一手材料。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观察事实的细节,只有到现场去才能核实信息的真伪,这不仅能避免信息的变形和误导,同时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现在为什么新闻失实的案例频发?除了不能坚持正确的新闻理想,缺少与群众的互动沟通外,还与“懒惰”有关,即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做艰苦细致的采访调查,而是依赖网络的便利隔着屏幕找新闻题材,或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不愿走下基层,不愿深入群众生活和新闻现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真实细节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生命力和活力,也不会让群众喜闻乐见。人的思想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思想上没有与群众连在一起,就算到了基层也感受不到群众的所思所想,写出的文章也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徒具形式。
范长江深入实际的思想作风是当下新闻记者强有力的榜样,新闻记者应不断学习和传承范长江的精神与思想。在“走转改”大背景下,记者只有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呼声,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关键,写出立意深远的作品,才能以丰富准确的信息为群众服务,才能赢得受众的喜爱,准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有广博的知识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接触的人多事广,需要广博的知识去应对,专业的记者甚至应该是本行业的专家。因为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会遇到各种专业性的问题,如果记者对采访的相关内容不了解,不仅会减弱被采访者的积极配合度,也会使报道缺乏深刻性。
现在一些新闻报道的失实还与记者知识欠缺有关。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都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都应涉猎,在现在科技发达的社会,记者还要掌握科技技术。只有你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做出合格,准确,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
(四)党媒姓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媒体只有做到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義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党性原则,它是党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正确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民众的自觉行动的准则;在组织上,要积极接受党的管理和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要求。只有坚持党媒姓党,从社会全局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团结人民实现复兴的目标和愿望。
三、总结
虽然范长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在那个炮火连天,动荡不安的年代,范长江作为一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记者应有的品质,他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一笔重要的财富,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楷模。反观现在的一些新闻记者,拥有更好的机器设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却常常出现新闻失实,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违反新闻工作者原则的事情,他们在利益面前放弃了新闻道德和新闻理想。
现今社会科技发达,网络言论纷繁复杂,记者这一“刀笔吏”更应该学习范长江的思想精神,以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为基础,结合社会实际,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将其落实在实践工作当中,向人们传递最真实、最有力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范长江.通讯与论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
[2] 方蒙.范长江传[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3] 范长江.通讯与论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
[4] 冯广圣.范长江新闻思想对当下“走转改”的启示[J].广西玉林:今传媒.2014
作者简介:张海燕(1995-10),女,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