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系列微课设计
2020-09-06陈晓娟
陈晓娟
微课是一种信息技术辅助教与学的数字化资源,近几年,它因形式简短、内容聚焦,能够迎合追求终身学习的现代公民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的需求而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应用。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一直在尝试开展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学科融合教学工作,如数学、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围绕相似的主题进行整合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差异导致学习进度参差不齊,部分学生甚至对课程产生畏惧情绪,而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且可重复播放的微课可以作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阶梯”。一个微课通常只围绕一个知识点重点设计,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往往涉及几个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因此系列微课的出现就有了它的意义。
系列微课的内涵
系列微课是什么?南京市的系列微课竞赛中给出了具体说明:“围绕某一主题制作不少于三节系列微课,系列微课中的每个作品需要内容独立,教学环节完整。系列微课作品之间可根据教材体系形成系列,也可围绕自定主题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从它的内涵中,可看出系列微课和微课存在两点区别:①数量上的差异,系列微课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微课构成。②内容上的差异,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以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为设计目标。系列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课程知识细化后,将属于同一个主题的具有相似性的知识列为一个系列)或者一个主题(如本研究中基于STEAM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学科的知识融合)展开的。
系列微课的出现解决了单个微课内容过于分散、短小而不能满足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完整化、系统化学习的问题。
跨学科系列微课设计
1.案例背景
“仿生机器人”是笔者所在学校对初一和初二年级开展的一门科创课程。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学生通过学习仿生学知识、生物特性、信息硬件和软件的使用,创造和实现仿生机器人,提高探究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融合是该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形态,教师通常以主题的方式开展教学。鉴于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差异,微课常常被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下面笔者以“仿生科技——智慧垃圾桶”系列微课设计为例阐述跨学科的系列微课设计过程。
2.跨学科的系列微课案例阐述
(1)跨学科系列微课主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用品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动物、植物的外形或者行为方式。本系列微课是仿造猪笼草的形态结构和捕食方式,结合信息技术中的乐高机器人,引导学生探究可以随着人靠近和走开进行开合的智慧垃圾桶,最后通过编程实现智慧垃圾桶的机能(如下页图1)。该主题教学是生物和信息学科跨学科融合的案例,最终学生在掌握猪笼草生物特性的同时,学会仿造猪笼草的乐高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
(2)跨学科系列微课脚本(如下表)
(3)系列微课之间的融合
从形式上看,案例中的三个微课彼此围绕着各自的知识点独立存在。从内容上看,“猪笼草的生物特性”是“利用EV3乐高拼搭智慧垃圾桶”的基础,“编程驱动智慧垃圾桶开启”是“利用EV3乐高拼搭智慧垃圾桶”的输出,三个微课围绕着“智慧垃圾桶制作”的共同主题紧密相连。系列微课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整合了生物、信息技术学科资源。该案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以技术形式与生物学科融合,通过猪笼草捕食昆虫的视频打破时空限制,将生物抽象知识具象化;另一方面又以内容形式与生物学科融合,仿造猪笼草的结构和捕食机制进行乐高的搭建与编程(如图2),有效减少因动手能力差异带来的“掉队”情况。
跨学科系列微课制作策略
在仿生机器人校本课程的系列微课探索制作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目标
在主题确定的基础上,找准主题教学总目标。在确保单个“微课”内容独立和完整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个微课设计均须指向主题目标。
2.任务设计与各学科的知识点紧密相连
跨学科系列微课的任务设计至关重要,在明晰各学科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多个学科的知识,体会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深化认知,提升能力。
3.形式相统一
系列微课课件使用共同的模板背景、字体和布局,凸显“系列”特点。
4.稳固的拍摄
在进行录屏以外的视频素材搜集时,建议采用像素较高的相机或者摄像机进行拍摄,减少手持设备带来的画面晃动。
5.专业的配音
配音的专业体现在配音内容的科学、准确以及配音语气的坚定上。建议首先设计旁白形成书面稿,然后利用手机或录音笔单独录制,最后在独立的音频轨上进行剪辑。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语言不连贯、语气词丛生的现象。
结语
总的来说,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系列微课利用可进行课前预习,亦可课后复习,又可反复学习。笔者制作的微课在学校初一年级的必修特色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跨学科的系列微课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多元化,更能吸引学生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持久关注,在边做边学中感受并内化不同学科关于某一知识体系的关联。融合的微课促进了思维的碰撞,最终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贺克春.学科融合教育:目标指向、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2019(51):26.
[2]史玲.浅谈音乐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听蓝色多瑙河畔的歌声》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