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自然遗产评估

2020-09-06蒋晋豫石长春赵国平

写真地理 2020年21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秦岭

蒋晋豫 石长春 赵国平

摘 要: 从世界遗产价值体系标准来评估陕西省世界自然遗产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和世界遗产申报提供指导和意见。

关键词: 自然遗产;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秦岭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1-0012-03

世界遗产是公认的具有全人类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不仅具有极高的保护、利用及研究价值,更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日渐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悠久,历史遗迹众多。同时,我国地域广袤,地理形态各异,拥有许多神奇的自然地貌[1]。截至201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55处,世界遗产总量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我国已经成为遗产大国,但是想要成为世界遗产强国,实现遗产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扩大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需要大力推进国内各省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陕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省会城市西安,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然而截止到2019年,陕西省目前只有三类九处世界遗产,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长城(部分在陕西)(1987,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和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网路中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2014 文化遗产)。尽管新修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丝绸之路拓展项目”、 “党家村古建筑群”、“西安明清域墙”、“统万城遇址”四个项目都已经成功列入,但是与陕西省丰富的潜在世界遗产资源数量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世界自然遗产领域方面还是空白。

1 陕西的世界自然遗产潜力评估分析

按照2016年10月公布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的操作指南》(第49段),突出的普遍价值(OUV,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被定义为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的重要意义的文化或自然价值。

对于自然遗产说,OUV的评估标准有4项,分别是景观学价值vii、地球科学价值viii、生态学价值ix,、生物多样性价值x。如果遗产符合一项或多项标准,联合国数科文组织( UNESCO)将其视为世界自然遗产。

陕西省地貌类型丰富,按照地貌类型划分指标,划分为风沙过渡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山地区、汉江盆地区和大巴山地区六个地貌类型区域。见图1。从世界遗产地球科学价值viii、生态学价值ix和生物多样性价值x,符合其中一项标准或几项标准的的有三类地貌,分别是风水过渡区、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

1.1 风沙过渡区

陕北毛乌素沙地处在我国北方一个非常特殊和敏感的生态过渡带上,其气候、土壤、地貌、植被复杂多样。榆林沙区位于毛乌素东南部,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47%,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乃至世界温带草原沙旱生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满足自然遗产OUV中生物多样性价值x。

毛乌素沙地有“最年轻的沙漠”之称,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农牧业地区,长期以来被看成是近千年来人类的过度开垦与放牧,引起就地起沙而形成。还有一种沙漠化成因认为以毛乌素沙地第四纪古风成沙的与古土壤的数次交替沉积,反演出的沙漠化形成。由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沙漠化原因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基础是一个轴向近南北的大型向斜式沉积盆地,盆地的基底是前寒武系结晶变质岩,经过多旋回沉积,形成了总厚度超过的下古生界碳酸岩、上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的新生界地层,经过第三纪准平原过程,到喜马拉雅运动才开始在北面抬升,南部相对俯倾,四周发生断裂,在今阴山以南、白于山与横山以北地区形成“河套古湖”。黄河河道基本形成以后,“河道古湖”经流水的冲积作用,形成台地再经第四纪中后期以来的风沙活动,造就了今天的地貌景观[2]。毛乌素沙地的形成是第四纪风沙活动的有效见证,满足自然遗产OUV中地球科学价值viii。

1.2 黄土高原区

陕西省各地貌类型面积中,黄土高原区面积最大,占 40%,主要包括榆林市南六县和延安吴起县等地。

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35°之间,总面积约380 842km2,黄河贯穿其中。黄土塬、黄土梁、峁、丘陵、沟壑等地貌类型以不同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黄土高原变化万千、沟壑纵横的独特黄土地貌景观,满足自然遗产OUV中标准vii。

黃土是第四纪陆相的特殊沉积物。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现在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展示了地球第四纪时期人类从出现、演化到现在的整个历史过程,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黄土高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一起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三大支柱,保存着第四纪以来最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准确完整地记载着25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历史。黄土高原是可供重建220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演变历史的天然实验室,是代表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突出例证。他满足了自然遗产OUV中标准viii。

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黄土高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如前所述,早在六干年前的“仰韶文化”期,我国人民就在黄土高原创造了旱作农业。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黄土质地细而均一,湿时可塑性的良好特点,制造了各种陶器。此后还利用黄土干时具有相当高的凝聚力,形成直立陡壁,同时又有疏松易开挖的特征,在黄土和古土壤层建造了冬暖夏凉的窑洞,因地制宜,经济合理,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黄土地文明随之产生[3]。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样地。,从石器时代的蓝田人、大地湾人、半坡人,到我们的中华始祖轩辕氏、尧、舜、禹及以后的洋洋社会周、秦、汉、唐。都表明了黄土地文明对以后的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刻地、几乎是决定性地影响。黄土地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集中表现为智慧与创造、朴实与贤德、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申请世界遗产有助于推动着一系列的研究课题落地。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秦岭
守护大秦岭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赵红云的国画——黄土高原系列(一)
好忙好忙的秦岭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