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中部崛起的“黑马”吗
2020-09-06张程
张程
近期,国内某媒体评出了2020年的“新一线城市”榜单。与去年相比,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和宁波,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尽管这是一份非官方的评选名单,而且评选的标准也主要是依据商业魅力等指标,而非经济发展数据,但是依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今年长三角地区,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取代了传统的经济强市宁波,让很多人对于这匹“黑马”另眼相看。不论这份榜单做出这种调整的科学性有多少,起码它让人们注意到了作为长三角一部分的安徽,它的面貌可能正在发生改变。
突然杀出的“黑马”
2019年全国开展了第四次经济普查,很多地方的GDP数据因此被向下修正,而合肥却出人意料地大幅上调了GDP数据。相比于此前2018年统计公报中公布的7823亿元,修订后的GDP上升到了8605亿元,增加782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0%。
由于这一次修订,合肥在全国的GDP排名一下子跃升了好几位,直接超过了大连、西安、福州等城市。2019年合肥的GDP达到9400亿元,离万亿元规模仅有一步之遥。
也许正是这一次GDP的跃升,让人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黑马”的存在。对于这个过去多年一直在长三角默默无闻的中部省会城市,人们多了一丝好奇。
合肥在经济领域成为焦点不止这一次。2016年合肥因房价涨幅巨大,与苏州、南京、厦门一起被称为“楼市四小龙”。当年,合肥甚至还被海外媒体选为年度财经热点,外媒称:合肥创造了房价涨幅吉尼斯纪录。当年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合肥以48.8%和52.6%的涨幅,分别位列全国新房价格涨幅第二名和二手房价格涨幅第一名。
合肥房价的巨幅上涨让很多人困惑,在人们的眼中,合肥的经济基础并不强。其2016年的GDP总额刚过6000亿元水平,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排在20名以外。
合肥的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至2019年末,合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45404元。同一口径下,南京为64372元,苏州为68629元。
从代表中高收入水平人群的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群体来看,合肥这部分人群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不算高。至2018年末,合肥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为183万,较苏州、杭州等地少100万左右,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4378元,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只有59102元。相比较而言,合肥较好地段的房价已经普遍超过2万元每平方米。房价显然已经超出了多数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
谁撑起了房价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合肥房价的暴涨呢?合肥的经济是不是已经起飞了,或者是有什么被外界所忽视的因素呢?
上一轮合肥房价的上涨主要是三大类人群在买入。
第一类是拆迁户。“十三五”期间,也就是2016年到2020年,根据合肥市政府公布的数据,合肥棚改房的建设任务是13.5万套,约1500万平方米。而从2016年到2019年,4年间,合肥一共卖了多少房子呢?包括商业类房产在内,合肥一共卖了约6100万平方米的房子。按这个数据计算,合肥棚改房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如果扣除商业类房产,合肥棚改房的占比要达到40%左右。所以说,棚改其实是合肥楼市的重要力量。
第二类是新市民。过去10年合肥的常住人口数量和户籍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在2015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15年之前的5年时间里,合肥市户籍人口数量只增长了16万,而在2015年之后,合肥的户籍人口数量增速明显加快,4年时间里户籍人口增長了52万,数量是前5年的三倍以上。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一方面是合肥降低了落户门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人买房之后,落户更为顺利。
52万新增户籍人口,也就是“新市民”。这一群体其实就是合肥买房的另一部分主力。他们是以毕业大学生为主,其实也就是第三轮婴儿潮中出生的90后。他们在2015年房价开始上涨之后,靠着父母的帮助,凑齐了首付款,慌忙上了车。
第三类是投资客。合肥周边,尤其是安徽省内,并没有什么大城市。这让合肥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得以发挥。周围很多有闲钱的人会选择在这样的中心城市投资房产。他们构成了合肥买房的另一个重要群体。
虽然合肥本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但是依靠棚改、新市民和投资客,加上合肥本地居民的购房或者改善型需求,共同推动了合肥房价的上涨。
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合肥好像也缺少一张为人所熟知的名片。尽管合肥离万亿元规模GDP仅有一步之遥,但是从合肥的产业结构来看,仍然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从合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9年合肥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之比为3:36:6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结构的形成与2019年的第四次经济普查有着莫大的关系。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合肥修订了其2018年的经济数据。根据修订的结果,2018年合肥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原来的数据相比大幅增加了31%,即1200亿元。相反第二产业的产值减少了440亿元。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一种格局,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而在此之前,2017年的GDP数据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9%,高于第三产业的47%。
从三次产业的具体构成来看,合肥制造业的占比偏低。2018年合肥的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占比仅有21.32%。这在长三角中大型城市中是最低的一个,甚至低于上海。和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相比,合肥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是偏低的。2018年末,成都、武汉、长沙等城市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均高于35%。
另一方面,合肥房產业占GDP的比重则偏高,如果算上建筑业(建筑业的主要内容其实是房屋建筑)则更高。2018年,合肥“建筑业+房地产”的产值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4.9%。相比较之下,成都、武汉、长沙的对应数据则只有10%—15%,苏州、杭州则均低于10%。合肥的地产经济占GDP的比重显得格外的高。
不过相比较而言,合肥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加起来占GDP的比重则高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的一些中大型城市。尽管只高了一到两个百分点,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但是相比较而言也算是合肥的一个特色了。
房地产业的崛起
其实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房地产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很多地方的政府收入对房地产有较高的依赖。201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到政府收入的比重超过30%,部分城市,如杭州、苏州、南京等地,土地出让金占到了当年政府收入的40%以上。这还不包括土地交易过程中,以及房地产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税费。如果把这些税费算上,占比还会更高。合肥的情况也同样如此,近些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接近40%。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占GDP比重高的背后,合肥又有自己独特的现实背景。从城市发展情况来看,近些年来,合肥向南发展,政务区、滨湖区、新站区等都在大规模搞建设。这在客观上带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增长,使得它们占GDP的比重偏高。
近10年来,合肥的房产开发投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合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为624亿元,到2017年已经增长到了1557亿元,7年时间增长近1.5倍。
不过自从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达到1500亿元之后,增长基本停了下来。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从2016年开始,为了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合肥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房地产限购政策。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调控在起作用。
然而,虽然每年投资规模已经增长到了1500亿元,看起来比过去几年要多很多,但是其实合肥房地产的开工面积相比以前要更低,而且销售面积也要更少。2017年之后,合肥每年的房屋销售面积缩水了三分之一,只有2010年左右的水平。
这背后的原因是房价的增长幅度抵消了投资的增长幅度。相比于2015年,合肥的房价平均涨了至少60%。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明显小于房价的增长幅度。换言之,合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虽然大幅上涨,但是未来入市的房子数量可能并不会大涨,甚至还可能会下滑。
总体而言,合肥现在被某些媒体列为新一线城市了,表明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其发展变化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相比较而言,合肥的基础还比较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