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吸毒贩毒猖獗
2020-09-06章江
章江
缅甸警方缉获的大量毒品和制作原料
5月18日,缅甸宣布,在该国的金三角地区破获数十年来亚洲最大规模的毒品案。这批总重达17.5吨的毒品价值数亿美元,几乎等同于两年前缅甸的毒品缉获总量。
规模远超预料
缅甸警方在军队的协助下,在该国东北部的掸邦贵凯镇展开为期近三个月的肃毒大行动,缉获价值数亿美元的毒品。与此同时缴获大量制毒设备,逮捕了33名嫌疑人。这项反毒品行动于2月28日开始,主要针对贵凯镇两个涉嫌制造毒品的设施,所破获的毒品和制作原料包括近2亿粒冰毒(甲基苯丙胺)、500多公斤结晶甲基苯丙胺、300公斤海洛因(俗称“白粉”)、近3750升的液态甲基芬太尼以及35.5吨用于制造毒品的化学品。
甲基苯丙胺是在麻黄素化学结构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俗称“大力丸”。冰毒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且毒性极大,吸食后人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大量消耗人的体力,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是目前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
“这次行动查获的毒品数量和种类进一步证明亚洲贩毒集团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在不断扩大,该地区合成毒品的生产和贩运继续处于创纪录的水平。与海洛因和其他传统药物不同,实验室生产的药物价格便宜,不依赖季节性收成。”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代表道格拉斯指出:“合成毒品的生产和贸易如此强劲,即使新冠疫情暴发似乎也没有对该市场造成太大影响。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大型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参与和资金支持,这样的生产设施网络是不可能存在的。”
多年来,泰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产地区,至今仍然臭名昭著。由于海洛因的制造生产需要空间,而且依赖天气,因此近年来一些大型犯罪集团从生产海洛因等植物性毒品转向生产甲基苯丙胺等成本更低、易于制造的合成毒品,而且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运营相对较少受到警方干预的金三角地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亚洲冰毒泛滥成灾,仅东亚和东南亚的冰毒市场每年的价值就高达614亿美元。
缅甸是世界第二大海洛因生产国,仅次于阿富汗。据缅甸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有4.1万公顷土地用于种植鸦片,生产550吨鸦片。到2018年,用于种植鸦片的土地3.73万公顷,年产量520吨,与前一年相比分别减少9.1%和5.45%。而合成毒品的生产正在增加,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冰毒来源地。据缅甸警察部队药物滥用控制中央委员会的数据,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掸邦缉获了价值2866.4亿缅元和282.53亿缅元的毒品,共查获14个秘密毒品实验室。2017年,一名佛教僧侣因在一座寺院藏匿400多万粒冰毒被捕。缅甸缉毒局执法负责人梭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对这批被缴获的液态甲基芬太尼进行检验后可确定,它是使用最先进的制毒设备所制成。液态甲基芬太尼通常会被转制成药粉,再压制成药片出售。
合成毒品泛滥
“这是缅甸政府首次在盛产毒品的金三角地区破获数量如此之多的液态甲基芬太尼,它们可以用来生产一批数量巨大的合成阿片类药物,足以取代该地区一年的海洛因生产量。迄今为止,亚洲还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的阿片类药物危机,但亚洲的药物生产商可能最终会选择向使用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的人提供合成的阿片類药物。”道格拉斯警告说,“查获大批液态甲基芬太尼是该地区毒品市场扩张的不祥指标,正在改变全球非法毒品贸易的性质。我们担心芬太尼使用泛滥将给缅甸和该地区带来重大的健康问题。”
液态甲基芬太尼可用于制作芬太尼等合成阿片类药物。芬太尼是化学合成版的吗啡、杜冷丁和海洛因,由比利时保罗·杨森博士20世纪50年代作为镇痛药开发出来。作为一种化学合成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起效迅速且作用时间极短,可以通过皮肤(常见的就是芬太尼贴)黏膜吸收,比传统的阿片类药物要强得多。它由于能更快速透过细胞膜进入血脑屏障,再进入大脑,短时间形成血药高峰,因此更容易上瘾。药物的安全性,取决于是否正确运用。正规医院临床服用芬太尼没有什么危害,但也有副作用,例如嗜睡、困惑和恶心,当然长期使用也容易上瘾,导致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危及生命。因此医生一般不轻易对患者使用芬太尼。
芬太尼是强效的阿片类止痛剂,其强度是海洛因的50倍,是吗啡的100倍以上。一些地下实验室研发的芬太尼及衍生物,也就是所谓的“策划药”类毒品(即第三代毒品),如甲基芬太尼的作用和毒性比海洛因还要强1000倍。另外还有一种药效最强但同时也是毒性最大的卡芬太尼,药效是芬太尼的100倍,海洛因的5000倍,吗啡的10000倍,几毫克就足以让成人丧命。
目前因吸食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导致的过量中毒死亡主要发生在美国,引发阿片类药物危机。根据联合国禁毒署2017年的报告显示,美国吸毒死亡率约占全球的25%, 主要原因是滥用海洛因和芬太尼导致的过量中毒。死亡人数在1999年至2015年期间增加了3倍。美国政府于2017年也发布一篇报告,仅2016年美国因药物过量致死人数就高达6.4万,创历年新高。最引人注目的是因服食过量芬太尼致死的人数高达2万人,超越了1.5万人的海洛因或其他处方阿片类药物,成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平均每天有130名美国人死于阿片类药物过量。
加强打击力度
缅甸毒贩之所以活动猖獗,在于有生存空间。尤其是缅北少数民族聚集的山林地区,山头林立,地形复杂。缅北地区是鸦片种植的重灾区,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鸦片生产加工区。缅甸的罂粟产地多数在掸邦地区,少数民族依靠鸦片收入来支撑他们的反政府武装活动。由于森林茂盛,打击跨境或者本国的毒品活动困难重重。加上缅甸临海又与许多东南亚国家相邻,运输毒品很方便。大毒枭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是多股武装力量,敢和政府军公开抗衡。缅甸地区的果敢和佤邦等地区其实都是由当地军阀势力把持,虽然服从缅甸政府,但是有很大的自治权利,这样也给贩卖毒品和自身供应提供了便利。
3月26日,缅甸第99师进入了贵凯镇的冈卡民团总部,解除其武装。证据表明,一些民团参与了毒品交易,分析人士和执法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指责缅甸北部的武装组织助长了该地区的毒品交易。“没有武装人员的参与,这种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缅军发言人佐敏敦(Zaw Min Tun)准将对媒体说,“根据缅甸的法律,制毒者、使用者和未能将有关非法毒品活动通知当局的人将受到起诉。”
缅甸民团是由“08宪法”授权成立的地方性军事组织,旨在协同缅军遏制少数民族武装。不同于由部分少数民族武装妥协改编而来的边防军,民团的开支没有列入国防预算。民团在军事上效忠缅军,与此同时贿赂军队指挥官,旨在换取缅军法律层面上的保护。
为加强打击力度,缅甸内政部、卫生与体育部和救援与安置管理部联合修订了《毒品法》,用以废除1993年《禁毒法》中吸毒不犯法的条款。在新法中,吸毒与贩毒同罪,任何人只要被发现手里有一粒毒品就会被逮捕并判处相应的刑罚。在国内生产毒品或向国外出售毒品的贩毒人员判处10年至终身监禁,罪大恶极者判处死刑。对于16岁以下的青年,则送往缅甸卫生与体育部社会福利管理司下辖的青少年劳教所进行改造。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报告称,缅甸当前处在毒品类型变化的“转型期”。虽然罂粟种植和以罂粟为原材料制作的鸦片和海洛因等(第一代毒品)产量大幅减少,但是诸如冰毒、麻古等第二代毒品正成为缅甸毒品市场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缅甸也开始出现少部分的诸如“蓝精灵”“彩虹烟”等被称作新的精神活性物质的毒品(第三代新型毒品),这部分毒品往往更不被人重视。缅甸成年人吸毒者中需要进行戒毒治疗的有30万人左右,但戒毒治疗资源短缺,每9人只有1人获得戒毒治疗机会。根据缅甸禁毒计划,当局正在逐步销毁罂粟田地,种植替代罂粟的农作物。与此同时,当局也设立73处戒毒中心,帮助吸毒者戒毒,并使他们重回正轨。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