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性因素
2020-09-06张鑫淼郝晋渊
张鑫淼 郝晋渊
摘 要: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斯科普里成立,孔子学院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也至此登上了国际舞台。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多元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文化威胁”等复杂原因,孔子学院的对外文化传播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入手,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文化外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0-000-02
一、引言
截至2019年12月,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项目,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龙头产品,为汉语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伴随着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迅猛发展的同时,海外针对孔子学院的质疑与批判声音更是层出不穷,意识形态等矛盾日益凸显。201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相继在一周内宣布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的合作。2015年作为建立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也宣布终止10年的合作协议。[1]截至2018年底,全球至少有25所大学和学区委员会终止了与孔院的合作关系。种种不容乐观的迹象让孔子学院长时间陷入舆论漩涡中。鉴于此,从孔子学院的瓶颈着手,探讨孔子学院的生存转折是至关重要的。
二、宏觀:国家战略研究指向不明
(一)“官方身份”的误解
关于孔子学院“官方身份”的质疑、排斥一直是孔子学院不可忽视的发展阻力。虽然其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相对独立于国外的大学等文化研究部门,但总部每年固定的拨款与政策扶持无疑成为追求自由的国外人士抨击的借口。这种“官方色彩”就国外学术界而言是导致其“学术自由”担忧的根源所在,所导致的误解与猜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传播内容不明朗
因为各国情况不同,孔子学院的教育强调“因地制宜”,但其最大的软肋在于没有统一的规章与标准,课程的设置乃至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髓在重视规则的西欧社会显然是行不通的。其次,孔子学院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主要出发点无疑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但是什么样的文化才能代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缩影,确实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事情。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外交活动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未能形成影响他国的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 “制度自信”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涵的软实力却明显感染力不足。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有三大来源,即文化、政治价值、外交政策[2],中华文化若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也难以屹立于世界的舞台,那些浮于表层形式的文化活动也终究化为浮光掠影,无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
三、中观:管理运营机制规范缺席
(一)制度管理建设不完善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众多部门打造的文化品牌,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然而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战略和策略上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有利于孔子学院建设的外部体制尚未理顺[3]。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尚未形成针对国际教学情况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与之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规划、质量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制定出台。
(二)资本投入与现行汉语国际事业发展速度不匹配
目前孔子学院仍是以国家汉办投入为主的运营模式,单一的资金渠道造就了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孔子学院非营利机构的属性也导致了其无稳定资金保障的结果,仅有的政府固定拨款相较于巨大的教育服务设施的花销,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资金流动性枯竭,也为孔子学院的运转体系埋下了祸患。
(三)师资参差不齐的现状亟待破解
孔子学院的教师主要是由国家汉办派遣的汉语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志愿者组成。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汉语教师供不应求等问题日益凸显。除此之外,海外孔子学院师资流动性较大,难以保障稳定的教学体系。在师资质量方面,大多数派遣出国的汉语教师录取后只进行过短期培训,外语能力仅达到基本沟通交流的水平,真正具有对外汉语专业背景者寥寥无几,高质量且稳定的汉语教师队伍严重匮乏。
四、微观层面:有效话语体系缺失
(一)合作双方的综合实力与定位认识偏差
合作双方的综合实力作为对国际话语权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势必也会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综合实力不对等,政治经济格局错综复杂等问题深深影响着孔子学院的基础管理体系。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出于不同的动机开设孔子学院,有的基于营利性目的,在孔子学院的建设上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有的则把孔子学院当作是一个免费汉语培训机构,强调兴趣而非专注。不同的认知偏差也影响着孔子学院在所在国的文化传播效果。因此,如何纠正所在国的认识偏差,形成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认知显得极为重要。
(二)合作双方跨文化差异
孔子学院建立的核心出发点就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的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孔子学院作为当地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一个符号,也饱受争议与偏见,一是“文化威胁论”的甚嚣尘上;二是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防备心理;三是学术界对孔子学院影响学术自由的批判等,但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对于中国文化的防备与不认同,是不同规则圈运行下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西方对于中华文化的误解与成见。
五、结论
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其作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输出机构,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担,弥补了中国宣传策略的局限性。在孔子学院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应对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与矛盾,采用有效的手段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成果。为了打造中国的对外文化品牌,孔子学院应结合不同国情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推进孔子学院在全球扎根发展,不断拓展孔子学院的国际舞台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杨雅.中国话语传播“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以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为例[J].理论平台,2017年.
[2]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3]周济.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工作报告[R].孔子学院: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2008.
通讯作者:郝晋渊
通讯作者简介:
郝晋渊,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中外教育对比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