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Gramophone
2020-09-06
● 本期杂志关于贝多芬的主题有两篇非常用心的文章。首先是贝多芬冷门杰出演绎推荐。文章依照不同体裁划分,每部作品推荐一个版本。《第三交响曲》选择了布吕根的新录音——不是他著名的Philips版,而是后來他在Glossa重录的唱片。《第五交响曲》选择了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录音,多拉蒂目前确实整体上受到忽视,他在水星的录音版权应该属于环球,却迟迟未见再版。《第九交响曲》选择了约胡姆在DG的录音,约胡姆虽然是一代名家,但他先后灌录的三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目前却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大全集之外甚少再版。
贝多芬的两部晚期弦乐四重奏,《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 131)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Op. 132)分别选择了Valch四重奏与维也纳演奏厅四重奏的录音。前者是捷克受到忽视的劲旅,后者则是维也纳爱乐成员的顶尖组合之一。在录音史上,捷克的室内乐演绎历史很辉煌,但Valch四重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不高,多少处于斯美塔纳四重奏的阴影下。所幸,前几年该组合的部分录音被集结发售,国际版已很常见。维也纳演奏厅四重奏是“二战”后奥地利室内乐的旗帜组合,可惜在大品牌的录音不多,他们在Westminster的许多唱片一度被尘封。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发掘了这些遗珍,成果显著。《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选择了李斯特的弟子弗莱德里克·拉蒙德的录音,《“槌子键琴”奏鸣曲》选择了俄国大师格林伯格的唱片。格林伯格是一代巨匠,在俄国钢琴界极受内行尊崇,可惜时运不济,在国际上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看似是版本“过剩”的名作,实则越听越让人感到作品本身的高度,以及演绎者面对它所能焕发的精神力量,都会让人永不厌倦地继续听下去。本期的版本比较,正是选择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从早期采用英语译文演唱的录音,到魏恩加特纳留下的第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中的版本,再到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两种风格的并立,及至“二战”后,瓦尔特、克伦佩勒这些老将,卡拉扬、伯恩斯坦这些当时的中生代,纷纷留下了《第九交响曲》的立体声录音。接着,古乐名家们也开始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舞台上亮相。文章选择了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的录音作为本真倾向的版本推荐,克伦佩勒的商业录音被推为体现指挥家宏大视野的典范。而首选版本,还是并不出人意料地属于富特文格勒1951年在拜罗伊特指挥的现场版,并且不是EMI剪辑的版本,而是Orfeo推出的现场录音原版。
● “经典录音对谈”栏目选择了很多马勒迷为之倾心的一套唱片:霍伦斯坦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灌录的马勒《第三交响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霍伦斯坦的指挥艺术,可惜指挥家在世时,仍是时运不济的大师中的一位。他的起点很高,后来的发展却有漂泊之感。指挥家的商业录音不多,这款马勒《第三交响曲》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唱片之一。霍伦斯坦正是特别以马勒与布鲁克纳的演绎为人们所称道,《第三交响曲》是他少见的马勒交响曲的录音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