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五号”发射前的163分钟

2020-09-06胡旭东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0年8期
关键词:太空飞行液氢液氧

胡旭东

我来自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是201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的01指挥员,火箭发射前倒数“3、2、1,点火!”的那个人就是我。我们发射场有21个系统,分布在火箭测试、加注、发射的过程中。协调这21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就是我的工作。

2016年11月3日上午10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已经完成液氧的加注工作,但是我们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助推器的排气管出现泄漏。我马上想到了2016年9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当时它也完成了液氧加注,但在做相关测试的时候发生爆炸。我很紧张。我们面临的情况比较类似,很可能发生相同的危险事故。

我们安排了岗务人员去检查,他们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进入火箭,查看火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所幸,现场检查的结果出来之后,我们认定火箭是安全的。我们的发射窗口是当天下午6点,为了处理这个故障,消耗了一点儿时间。

我们把发射窗口往后调整了1个小时,瞄准了晚上7点01分。这件事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真正“精彩”的还在后面,时间来到发射前3小时。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很多人称为“冰箭”。因为它使用的是液氢、液氧这类低温推进剂,特别是液氧,可以达到零下200多摄氏度。如果想让火箭正常点火起飞,就必须提前把火箭发动机的温度降下来。

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给火箭“退烧”的过程中,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如果在晚上7点30分之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发射就只能终止,数千人两个多月的辛劳就会付诸东流。晚上7点28分,岗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加注完毕的火箭周围,调整好火箭的参数之后,火箭终于“退烧”了。

处理这个故障耗费了我们很多时间,发射窗口不得不瞄准晚上8点40分。平日我们给汽车加油时要用到油枪,火箭也有类似的装置,叫作连接器。在发射前3分钟,连接器脱落口令已经发出去了,但是有一个连接器未反馈脱落完成信号。

时间不等人,怎么办?我们临时决定再试一次,不幸的是,仍旧没有任何反应。这种状态是不能发射的,就像油枪挂在汽车上,车肯定不能开动。当时我看了一眼旁边的同事,他也一脸无奈地看着我。我给了他一个坚定的表情,示意他再试一次。

非常幸运,随着一阵冰碴喷射,连接器晃晃悠悠地從火箭上掉下来了!刚才处理这件事情又耽误了1分钟,那么后面的时间就不够了,最早也要到晚上8点41分才能发射,怎么办?

这时,卫星设计方又给我们提供了20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当天晚上9点之前点火发射都是可以的。这都是为了满足发射窗口的要求,为的是让卫星准确地入轨。

时间来到发射前1分钟。在这之前,在判断最后一个重要的参数合格之后,我跟我的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这下没问题了。”但是万万没想到,控制系统来了消息:“请求中止发射!”这应该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在程序进入发射前1分钟的时候中止程序。经过十几秒的故障排查与分析,程序正常了。我开始倒数:“10、9、8、7......”数到7的时候,我的嗓音破了,当时感觉空气都凝固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一次倒数没有人再打断我,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火箭起飞之后,现场的欢呼声、掌声、哭声连成一片。真是太不容易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测试到发射,每一步都特别艰难。据统计,像“长征五号”这种大型运载火箭,首飞的成功率只有51%,但是我们成功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人做到了。

在2015年进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合练的时候,液氢加注完毕后曾发生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时,火箭氢箱的相关管路出现泄漏。液氢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被引燃并发生爆炸。一根针从一米高的地方下落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引燃液氢。当时泄漏的地方浓烟滚滚,氢气夹杂着白雾,从泄漏的地方喷射而出。我们的岗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徒手将凝结在泄漏处的冰碴除去,然后把泄漏的地方封堵住,火箭才转为安全状态。可以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人用“九死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使命和担当,这些都是“85后”“90后”航天人的英雄事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我们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选自《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太空一日》讲述的是太空飞行的过程,本文讲述的是太空飞行的前奏。这让我们看到了,太空飞行并不仅仅是一次飞行,它凝结了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紧张和意外、科学和严谨不仅是对航天人的概括,也是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把握事件的过程,而且要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

读有所思

1.浏览全文并思考,“长征五号”发射前,都遇到了哪些意外。

2.在文中找找,哪些语句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人们的情感,并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太空飞行液氢液氧
液动机引流式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系统
液氧煤油发动机氧系统双机耦合振荡频率特性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3项液氢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蓝色起源将实现世界首次全大众太空飞行 最小机组人员仅十八岁
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3项液氢国家标准
液氧甲烷发动机
全国液氢产业正式进入快车道
太空飞行比赛
基于低温绝热液氧瓶系统的中心供氧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