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馆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2020-09-06琚存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文化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提出依托文化馆主要业务优势及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关键词:文化馆 艺术普及 数字资源建设 公共数字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正面临极好的发展态势,文化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潜力还未充分释放,其特色尚未充分彰显,文化馆人应提高认识、紧跟时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促进文化馆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提高文化馆行业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一、文化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获取信息和资源越来越便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文化馆只有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资源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创新开展数字资源建设迫在眉睫。
2015年以来,文化馆逐步纳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建设体系,在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中明确要求,文化馆(站)要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或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并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这就要求文化馆整合、提供基层群众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同年,文化馆开始参与工程的地方资源建设,这进一步丰富了工程群众文化资源,同时也要求文化馆按照工程资源建设的程序和标准开展建设。
近年来,借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组织各地开展了四个批次的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工作,全国绝大部分省级文化馆和所有副省级城市文化馆积极参与、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文化馆基础设施、资源加工设备、数字化服务设备日益健全,为开展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服务成为文化馆评估定级的重要指标,开展数字化服务除了需要数字化设备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开展数字资源建设成为文化馆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资源建设是工程和数字文化馆的重要任务,十余年来,发展中心带领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了有工程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内容。从2015年开始,文化馆获得工程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其中数字资源建设是支持的重点。截至2019年,26个省份 53家文化馆的200个项目,获得了12384.29万元的工程专项资金,建设内容主要为全民艺术普及、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群众文化等。2017年,发展中心与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全国各级文化馆共同实施“百姓大舞台”项目,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为手段,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渠道,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截至2019年,33家副省级以上文化馆的256个品牌项目纳入“百姓大舞台”项目,获得6940万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但与图书馆相比,文化馆在资金投入规模、立项数量、建设内容、建设水平和经验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较多的提升空间。
2019年,发展中心通过对2867家文化馆和50家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信息采集,其中有918家文化馆在网站或公众号发布了工作动态、活动信息、数字资源等内容,半年获取有效信息84063条。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只有约300家在网络上处于较活跃状态,定期更新相关内容。对采集到的文化馆发布数字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发布内容主要为艺术培训课程,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源,举办展览、演出、艺术作品征集等群众文化活动产生的资源。但数字资源普遍存在数量不足、不成体系、缺乏特色、实用性和观赏性一般的现象,难以支撑文化馆开展数字服务,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需求。
为改善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基础薄弱的现状,发展中心作为代行“中央文化馆”职能的单位,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不断增加群众文化等适合文化馆的项目选题,使之更贴近文化馆实际,为文化馆获得工程专项资金支持创造更好的条件。发展中心发挥示范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密切关注与指导文化馆有关项目,并积极探索实践,在资源建设上为文化馆摸索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依托文化馆业务优势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資源的思路与方法。
文化馆重点依托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艺术辅导培训、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等业务基础,开展百姓大舞台、全民艺术普及、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网络原创资源征集等方面的资源建设。文化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一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首位;二是要加强资源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力度,提高影响力,形成品牌;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向;四是资源建设要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是要将效能当先,内容“运营”作为资源建设重要环节;六是要建设“微”“精”资源,适用移动终端与新媒体传播。
三、依托文化馆业务优势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一)依托文化活动组织业务,开展“百姓大舞台”数字资源建设。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重要业务,包括组织大型展览、各类理论研讨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组织馆办文艺团队每年下基层(社区、农村)演出等活动。这些群众文化活动可以纳入“百姓大舞台”项目建设,通过直、录播,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产生鲜活的群众文化资源。“百姓大舞台” 项目资源建设是以线下活动内容和直播、录播节目为基础,围绕活动主题深度挖掘,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整合加工,转化为可看性高的优质数字资源,并在全媒体平台应用推广。“百姓大舞台”项目资源建设过程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记录、展示、转化、提升,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素材、成品形成“百姓大舞台”的专题资源库。这些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更加鲜活的数字资源,是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群众文化资源的有效补充,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依托艺术辅导与培训业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建设艺术慕课。文化馆辅导和培训业务是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抓手,主要包括举办文化馆(站)人员培训、面向社会各类人员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群众文艺辅导。引入因互联网而兴的慕课,变革当前文化馆(站)艺术辅导、培训传统工作方式。慕课是将文化馆艺术辅导、培训的全过程在网络上呈现,包括课程报名、讲授、作业练习、互动交流、考试、结业等环节,是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网络化,也是慕课资源的生产过程。慕课的核心要素包括主讲教师、教学组织者、课程视频、教学材料等。教师应以文化馆(站)业务干部为主,可以适当吸收有特长、有热情的社会志愿者参与。课程应结合本馆优势和群众需求,按照各艺术门类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高标准拍摄制作课程视频,充分开展交流互动、教学成果展示和课程宣传推广,吸引群众参与。慕课建设要求文化馆人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现代信息素养和技能,并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为此,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编写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指南》,用以指导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与服务。近年来,发展中心和文化馆尝试建设了“广场舞慕课”“短视频制作慕课”等30多门慕课。
(三)依托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字资源建设。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文化馆的重要业务,主要是利用“文化遗产日”及传统民俗节日等时机进行的专项宣传展示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字化,建立数据库等工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主要在复活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人、培育青年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多停留在业内“保护”,而非大众“传承”上。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传播的需要,以数字化、影像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使其更易于传播,从保存转化到应用,从欣赏迈向实用,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依托艺术创作业务,运用网络组织创作传播优秀作品。文化馆艺术创作业务包括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业务干部要完成一定的创作任务。按照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结合艺术创作的业务优势,文化馆可以开展原创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征集。群众文化创作征集是近年来探索的新型资源建设方式,旨在通过面向群众开展数字文化征集活动,吸引群众贡献自创资源,将资源建设与服务相结合,以活动带动资源建设,增强了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内容上,群众文化创作征集的资源具有群众性、接地气,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审美。在形式上,以群众個人或集体可创作的微视频、微音频、图文为主,具有短小精悍、易传播的特点。在版权上,创作者拥有资源的版权,征集单位拥有资源的永久使用权,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近年来,发展中心和文化馆也开展“文化中国”“乡村拍手计划”等征集活动;特别在抗击疫情期间,文化馆征集、创作大量抗疫文艺作品。这些鲜活的群众性文艺作品将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对于文化馆而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更是一项有难度、有挑战的工作,跨界学习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和文化馆的特点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他行业成熟的资源生产模式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既符合文化馆实际、又具有文化馆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新路子,为文化馆高质高效开展数字资源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琚存华,女,本科,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群众文化处,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