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创伤流行病学研究

2020-09-05陈小丽曾锦树吴润帆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踝关节太极拳竞技

徐 菁,陈小丽,林 欣,曾锦树,吴润帆,徐 飞

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创伤流行病学研究

徐 菁1,陈小丽2,林 欣1,曾锦树1,吴润帆1,徐 飞1

1.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311121;2.浙江大学体育系,浙江 杭州,310028。

目的:了解我国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创伤病因,为该项目运动员的医务监督和运动创伤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93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进行运动创伤调查,了解运动创伤的发生率,分析创伤原因并总结创伤防治规律。结果:(1)93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伤87人(创伤发生率为93.55%),共238例创伤(人均2.74处),最易受伤部位为膝(88.51%)、踝(64.37%)、腰(55.17%),最常见运动创伤为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38例(40.86%),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28例(30.11%),腰部肌筋膜/腰肌劳损26例(27.96%);(2)有85.29%的创伤发生在训练场。致伤因素中,难度训练占59.14%、训练强度过大占39.78%,专项训练占33.33%。(3)急性伤21人(24.14%)、急性转慢性伤24人(27.59%)、慢性伤42人(48.28%),伤后坚持正常训练40人(45.98%)。238例创伤中,采取治疗措施87例(占35.96%),痊愈14例(占16.09%)。结论:竞技太极拳项目运动创伤发病率高、创伤种类多、机制复杂。训练因素是该项目运动损伤的主要病因,其中难度训练和训练强度过大是致伤主要因素。运动员急性转慢性伤和慢性损伤比例大,治疗率(35.94%)和治愈率(28.74%)较低,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应注意加强医务监督、重视创伤预防,合理安排训练,完善治疗方法与丰富治疗手段,保障运动员伤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康复。

竞技太极拳;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治疗措施;创伤病因

竞技太极拳来源于传统太极拳,通过增加指定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结合西方体育赛制,制定竞赛和评分规则而形成的竞技武术项目。竞技太极拳作为竞技项目,追求和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已成为一项极具艺术观赏性的竞赛项目,其不仅是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也是全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现代竞技太极拳追求“高、难、美、新”以及“快、强”等视觉效应,具有难美性项目的特征。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竞技太极拳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因此,本研究对我国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进行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创伤病因,为该项目运动员的医务监督和运动创伤防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93名(男41人,女52人)浙江、福建、北京、湖北、广东等9支代表队的高水平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年龄11~32岁,平均21.3±4.5岁),国际健将9人、国家健将45人、一级运动员16人、二级和未定级运动员(重点培养对象)33人。训练简历:运动员初训年龄4~16岁,平均9.4±2.2岁;竞技太极专项训练年限1~17年,平均6.7±3.8年。

调查时间及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对运动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创伤史、受伤部位及具体症状、受伤场所及原因、受伤动作、受伤对训练比赛的影响、诊疗手段和效果等信息,结合病志(问诊、体格检查及有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损伤原因。运动损伤的判定标准[1-3]:(1)运动创伤在从事该项目相关活动中发生;(2)需医疗处理的软组织、肌肉、骨骼的物理创伤;(3)影响投入或完成训练、比赛。

2 结 果

2.1 运动创伤发生率及发生部位

表1、表2显示,93名运动员中伤87人,创伤发生率93.55%。男、女运动员运动创伤发生率分别为95.13%、92.31%,无显著性别差异。最常见损伤部位为膝(88.51%)、踝(64.37%)、腰(55.17%)。表3显示,伤87名运动员共238处创伤,人均2.74处。其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38例(40.86%),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28例(30.11%)腰部肌筋膜/腰肌劳损26例(27.96%)发病率最高。

表1 患病运动员基本情况

表2 创伤部位分布

表3 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创伤患病率

2.2 创伤病因学分析

调查发现,创伤发生在训练场87例(85.29%)、业余活动场地8例(7.84%)、赛场5例(4.90%)、宿舍及其它场所2例(1.96%),见表4。主要损伤因素依次为难度训练55例(59.14%)、训练强度过大37例(39.78%)、专项训练29例(31.18%)、身体素质训练和力量训练各21例(22.58%),见表5、表6。

表4 创伤发生场所

表5 创伤病因统计

注:竞技太极拳项目,教练员安排“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主要为“协调、柔韧和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单列。

表6 致伤难度动作

注:数字+字母对应竞赛规则中难度动作编码。

2.3 创伤性质、治疗手段及效果

创伤性质及对训练的影响:伤87名运动员中,慢性伤42人(48.28%)、急性转慢性伤24人(27.59%)、急性伤21人(24.14%)。伤后坚持正常训练40人(45.98%)、影响50%以下28人(32.18%),影响50%以上10人(11.49%),停训9人(10.34%)。见表7、表8。

表7 创伤性质

表8 创伤对训练的影响

治疗手段:伤87名运动员中,治疗手段冷敷热敷60例(20.47%)、针灸艾熏60例(20.13%)、理疗49例(16.44%)、按摩45例(15.10%)、外用药39例(13.09%)、肌贴33例(11.07%)、局部封闭9例(3.02%),其它手段2例(0.67%)。治疗效果:238例创伤中,采取治疗措施87例(35.96%),痊愈14例(16.09%),明显好转25例(28.74%),好转46例(52.87%),无效和加重2例(2.30%)。见表9、表10。

表9 伤后采取的治疗手段

表10 采取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

3 讨 论

3.1 创伤发病率分析

伤病不仅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还影响运动寿命。竞技太极拳属于武术套路,但表现形式和技术特征又明显不同于其他武术套路、器械和散打项目,而是接近但又有别于舞蹈、艺术体操类难美性项目。目前尚未见该项目运动的创伤流行病学研究。早期[1,4]和最近[5]有关优秀武术运动员创伤调查都未纳入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数据。本调查发现,竞技太极拳项目运动员创伤发生率为93.55%,高于国内早期报道的艺术体操(76.10%)p58、体操(79.34%)p55、跳水(62.69%)p40、花样游泳(36.84%)p36、武术(67.59%)p203、散打(39.54%)p211项目运动员的创伤率[4],与职业芭蕾舞演员(90%)[6]、体育舞蹈运动员(95.83%)[7]的创伤率接近。

调查发现,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膝、踝关节和腰部损伤最为常见(表2)。这主要与其项目特征和技术动作特点有关,尽管没有身体接触和对抗,但为表现连绵不绝,刚柔并济的艺术美感,高水平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很多动作(如左右仆步下势、斜飞式等)都要求在低于大腿水平的姿势下完成,重心转换时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高低起伏,主要通过膝、踝关节的碾转而实现,训练、比赛过程中膝关节长时间处于屈曲受力状态。已证实,膝关节是运动损伤最常累及的关节[3],而膝关节长期屈曲位是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8,9]。本调查也发现,膝关节损伤发病率最高(88.51%),而专项训练强度大、技术训练时间长,可能是损伤高发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需快速发力起跳和单腿落地稳定,可能是导致膝、踝关节和腰部损伤的主要原因(关节发力和碾转)。所以,提高技术动作水平和身体素质有利于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防病措施应该贯穿运动员培养和成长的全过程[3]。

调查发现,运动员多处创伤并发(人均2.74处),并非单一机制,可能与训练、技术动作特征、治疗等多因素有关。运动员膝、踝关节韧带和关节损伤的发病率最高,膝、踝关节侧副韧带、半月板损伤常见(表2、表3),分析认为,因为太极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身体重心不断移动,经常双腿起跳、单腿落地,单肢承重,容易导致膝、踝关节损伤。而韧带、肌肉的急性损伤与柔韧素质有关。柔韧素质是该项目的基本素质,平衡类难度动作要求极佳的柔韧性,也是专项训练的基本要求,所以对髋、膝、踝关节柔韧性要求极高(负角度劈叉、高压腿、撕腿等)。另,半月板和踝关节损伤与技术动作和关节解剖特征有关。膝关节半月板在完成旋转类难度时容易损伤,因为完成一个难度动作,腾空到落地的时间不足1s,膝关节在屈曲并回旋的状态下突然伸直时的冲击力非常大,此时半月板恰好在股骨、胫骨内外侧髁的突起部位中间,又受到强烈冲击和挤压,所以极易导致半月板损伤。而踝关节外髁低、内髁高,其内侧韧带强、外侧韧带弱,故在旋转落地时易出现内翻,踝外侧副韧带最易断裂。调查结果也证实,该项目运动员肌筋膜/劳损,膝、踝关节滑膜炎、肌腱腱围炎、腱鞘炎和末端病等多种慢性损伤常见(表3)。导致上述创伤很可能是由于训练过度但又未及时治疗,损伤后尚未痊愈即投入训练比赛,因为组织在损伤后容易纤维化、形成疼痛病灶,易致慢性病。

3.2 创伤病因学分析

伤病是单一风险因素或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训练负荷(训练强度×训练时间)是影响运动损伤和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10]。调查发现,竞技太极运动员伤病主要发生在训练场(85.29%),较少出现在比赛中,推测训练因素是该项目运动损伤的主要病因。训练因素中,难度训练(59.14%)和训练强度过大(39.78%)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因素,专项训练、身体素质和力量训练占比均超过20%(表5)。研究证实,高水平运动员创伤发生较少受场地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更多地受自身因素影响[3],因为高水平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训练质量、身体素质和力量要求高,训练强度大、过度疲劳积累和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导致运动损伤[3]。Gabbett等[11]建立的“运动损伤风险预测模型”显示,训练负荷高于损伤阈值时运动员损伤风险增加70倍,而训练负荷低于损伤阈值的损伤风险降低10倍。对同一运动员群体的纵向研究发现,合理降低训练负荷能够显著降低损伤率(=0.86)[12]。

竞技太极拳项目为10分制,质量分、演练分和难度分各占5分、3分、2分。难度分占比不高,但动作难度完成质量直接影响运动成绩。因为难度动作成功就意味着整套动作没有扣分点(即质量分为满分),而难度动作失误直接影响质量分及演练分,所以难度动作是该项目的核心。调查发现,540雀地龙是致伤率最高(64.37%)的难度动作,腾空正踢腿、旋风脚360、外摆360和内转180分别占28.74%、27.59%、25.29%和17.24%(表6)。分析认为:(1)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在保证难度的前提下,才可能获得好的运动成绩;(2)国内顶级比赛中,零失误完成上述5个难度动作,难度分和质量分即获得满分,正所谓“难度动作拿满分、动作质量不扣分、演练水平得高分”。分析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的能力要求和技术特征发现,难度动作主要集中在跳跃、连接类动作(表11),这对运动员速度、力量、弹跳等身体素质都有极高要求,对膝、踝关节和腰部的冲击很大,所以调查发现,难度训练在致伤原因中排首位(表5)。以540雀地龙为例,其属于旋转性、连接类难度动作,其衔接一个A级难度与一个C级难度,是该项目难度系数最大、分值最高的难度动作(占难度分的0.85分)。该难度要求运动员在一个完整动作中连续两次腾空,这对运动员下肢力量及爆发力要求极高(关节负荷大),第2次腾空落地时踝、膝关节与地面发生直接碰撞,臀部、腰部缓冲(图1)。落地时,膝内侧直接撞击地面(踝关节亦有受力),落地时力量由臀部缓冲,缓冲后无法卸载的力量直接冲击腰部。运动员腾空高度越高、转体速度越快,难度动作角度到位(或超角度),即动作质量越好,但落地“砸”到地面时对膝、踝关节,臀部(髋)和腰部的冲击力也越大。已证实,撞击不仅会直接导致膝关节关节失稳和内、外侧损伤[8],而且会导致膝关节角度异常、髋—膝关节屈/伸功能性偏差以及下肢关节间协调、灵活性显著降低[9]。这可能是540雀地龙难度动作位于致伤难度动作首位(表6)和膝关节致伤率最高(88.51%,表2)的重要原因。其它4个难度动作都只有一次腾空,均为单脚落地支撑(能够通过协调身体各环节而卸载和缓冲落地的冲击力),髋、膝关节与地面不发生直接碰撞,缓冲后对腰部的直接冲击力相较而言会小很多,所以致伤率相对较低(17.24%~28.74%,见表6)。综上,在考虑运动员个人技术特征和能力基础上,加强相关难度动作的关键素质训练,重视难度动作的科学化训练,是降低难度动作致伤的关键。

表11 竞技太极拳致伤难度动作分析

图1 540雀地龙(312A+324C+5)难度动作分解和得分点

注:图片已获运动员书面授权,无涉版权等问题。

3.3 创伤治疗手段及效果分析

分析创伤性质后发现,运动员慢性伤和急性转慢性伤占比达75.87%,主要为劳损、滑膜炎、末端病、腱鞘炎、囊肿和关节病等;急性伤占24.14%,以扭伤、拉伤、撕裂伤为主(表7、表3)。这与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训练年限长,训练难度、强度大有关[3]。有接近80%的运动员带伤训练(正常训练占45.98%、影响50%以下占32.18%,表8),所以也应注意急性伤的及时诊治和康复,避免错过治疗最佳时期,否则易致急性伤转慢性伤、慢性伤比率增加,更难康复,从而影响运动员成绩甚至运动寿命。值得注意的是(表9、表10),238例创伤中采取治疗措施的仅87例(35.96%),治疗手段主要采用冷热敷、针灸艾熏、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治愈率仅14例(35.96%)。治疗率较低,与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任务重、成绩要求高,教练员对伤病重视不够有关;治愈率较低,可能与医疗条件和水平有限等因素有关,如腱鞘囊肿禁忌局部按摩,因为按压、摩擦并不能消退囊肿,还可能因为激发过多液体流动从而对囊肿产生刺激作用。综上,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重大伤病少见,急性转慢性伤、慢性伤常见,治疗率和治愈率不高,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应重视创伤预防,完善、丰富治疗方法与手段,如训练后超低温疗法[13]、骨腱结合部损伤考虑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14]等,以有效降低运动创伤发病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创伤患病率不同于武术散打项目的运动创伤发病率,具有以下特点:小伤多、重伤少,损伤形式软伤多,硬伤少。最易受伤部位为膝、踝关节和腰部,训练因素是致伤的主要病因,难度训练和训练强度过大是致伤主要因素。运动员带伤训练常见,急性转慢性伤和慢性损伤比例大,治疗率和治愈率均较低,治疗手段较为单一。

4.2 建 议

加强医务监督、重视创伤预防,普及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创伤防治的基本知识,重视小伤、软伤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提倡科学化训练,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控制训练强度和时间,科学制定难度训练、专项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比例,从病因学角度对运动员进行保护。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出现损伤及时接受专业诊治,以免错过急性伤的最佳治疗时机。完善、丰富治疗方法与手段,保障运动员损伤得到正确的治疗和康复。

[1] 任玉衡,田得祥,史和福等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04):377~386.

[2] 陈临新,王健全,刘 平. 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11):1002~1007.

[3] 梅 宇,蒋艳芳,敖英芳. 高水平运动员重大运动伤病特征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37(06):510~514.

[4] 任玉衡,田德祥. 中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M].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1999.

[5] 张钢林,黄 涛,李新建. 我国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6):51~52.

[6] Costa MS, Ferreira AS, Orsini MCharacteristics and prevalence of musculoskeletal injury in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ballet dancers[J]. Braz J Phys Ther, 2016, 20(02): 166~175.

[7] 吴桂涛. 对体育舞蹈项目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及致因剖析(硕士学位论文)[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8.

[8] Xiong Y, Zhao X, Xiang HBio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Injury Characteristics of Knee Joints under Longitudinal Impacts of Different Velocities[J]. Appl Bionics Biomech, 2018:1407345.

[9] Wang LI, Gu CY, Wang IL, et al. The collision forces and lower-extremity inter-joint coordination during running[J]. Sports Biomech, 2018,17(02): 143~156.

[10] Orchard J, Wood T, Seward HComparison of injuries in elite senior and junior Australian football[J]. J Sci Med Sport, 1998,1(02):83~88.

[11] Gabbett TJ.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jury prediction model for noncontact, soft-tissue injuries in elite collision sport athletes[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0, 24(10): 2593~2603.

[12] Windt J, Ardern CL, Gabbett TJGetting the most out of intensive longitudinal data: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workload-injury studies[J]. BMJ Open, 2018, 8(10): e022626.

[13] Lombardi G, Ziemann E, Banfi G. Whole-Body Cryotherapy in Athletes: From Therapy to Stimulation.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Front Physiol, 2017,8: 258.

[14] Zissler A, Steinbacher P, Zimmermann R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Accelerates Regeneration After Acute Skeletal Muscle Injury[J]. Am J Sports Med, 2017, 45(03): 676~684.

The Epidemiology of Sports Injury in Chinese Elite Competitive Taijiquan Player

XU Jing1, CHEN Xiaoli2, LIN Xin1, et al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trauma in elite Chinese athletes of Taijiquan. Methods: 93 sports Taijiquan athletes were surveyed for sports trauma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sports trauma, analyze the causes of trauma, and summarize the laws of traum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esults: (1) 87 competitive Taijiquan athletes injured 87 (the incidence of trauma was 93.55%), a total of 238 traumas (2.74 per capita), and the most vulnerable parts were knees (88.51%), ankles (64.37%), For the waist (55.17%), the most common sports trauma were 38 cases of knee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 (40.86%), 28 cases of lateral ankle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 (30.11%), and 26 cases of lumbar fascia / lumbar muscle strain (27.96%). (2) 85.29% of the trauma occurred in the training ground. Among the injuries, 59.14% of difficulty training, 39.78% of excessive training intensity, and 33.33% of special training. (3) 21 people (24.14%) suffered acute injuries, 24 (27.59%) were acutely converted to chronic injuries, 42 (48.28%) were chronically injured, and 40 people (45.98%) insisted on regular training after injury. Among 238 cases of trauma, 87 cases (35.96%) were treated, and 14 cases (16.09%) were cured. Conclusion: Athletic Taijiquan has a high incidence of sports trauma, many types of trauma, and complicated mechanisms. Training factor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sports injuries in this project, of which difficult training and excessive training intensity are the main causes of injury. Athletes have a large proportion of acute to chronic injuries and chronic injuries. The treatment rate (35.94%) and cure rate (28.74%) are low. The treatment method is relatively simpl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rengthening medical supervis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rauma prevention, arranging training reasonably, improving treatment methods and enriching treatment methods, and ensuring timely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es after injury.

Competitive; Taijiquan; Sports injury; Epidemiology; Treatment measures; Trauma causes

G804.53

A

1007―6891(2020)05―0029―05

10.13932/j.cnki.sctykx.2020.05.07

2019-10-29

2019-12-24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9YJC890050,主持人:徐飞);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指导项目(2017B059,主持人:徐飞);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C110002,主持人:徐飞);杭州市优秀社科青年人才计划资助(2017RCZX40,主持人:徐飞)。

猜你喜欢

踝关节太极拳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竞技精神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花与竞技少女
42式太极拳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