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助力咖啡产业
2020-09-05王雯慧
文/本刊记者 王雯慧
咖啡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我国咖啡产区主要在云南、海南、广东等地,其中云南产量较大。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云南咖啡形成了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带一点果香的独特风味。
咖啡品质决定于所生长的环境、气候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咖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咖啡研究中心”)推进我国咖啡在种质创新、种植技术、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咖啡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耕耘,科技的力量在脱贫攻坚和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品种筛选和示范推广
2019年至今,云南省引进咖啡种质资源77份,其中,小粒种咖啡69份,中粒种4份,大粒种4份;培育咖啡种苗1万株。2019年至今,咖啡研究中心先后无偿提供保山比顿咖啡有限公司、新寨咖啡公司、怒江粒述咖啡有限公司、阿客哆咪咖啡合作社、昌胜达咖啡公司、云南农垦百花岭咖啡有限公司及赧亢村、新寨村部分农户优异的咖啡种质资源30余份,包括铁皮卡、波邦、卡杜拉、卡杜艾、黄波邦、耶加雪啡等,为云南咖啡产区品种更新换代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栽培技术研发
为应对咖啡销售价格持续低迷的现状和咖啡园单纯种植咖啡效益较低等问题,咖啡研究中心对不同海拔咖啡园的间套种模式综合效益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提出了低海拔咖啡园采用“咖啡+芒果”、中海拔采用“咖啡+坚果”、高海拔采用“咖啡+核桃”等间套种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咖啡园综合效益的目标。此外,针对幼龄咖啡园裸露地面较多、杂草控制成本过高的问题,2019年,咖啡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各咖啡主要产区杂草发生危害种类、群落结构、各区域除草药剂、方法使用情况等试验;同时开展绿肥控草试验。开展了“咖啡+黄豆”“咖啡+苕子”“咖啡+田菁”等间套种模式,另外开展了苕子、硬皮豆、木豆、新罗顿豆、柱花草等冬夏季绿肥的种植试验,其中以田菁、黄豆和苕子控草效果较好,杂草控制成本可减少50元/亩,起到了良好的“以草制草”的防控效果。
病虫害防控研究
目前,咖啡灭字虎天牛已成为云南省咖啡的主要害虫,其危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咖啡灭字虎天牛为茎杆钻蛀性害虫,全年均可发生,采用化学防治收效甚微,并且造成环境污染。为贯彻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和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要求,探讨化学农药减施和绿防替代技术,2019年,咖啡研究中心依托在研项目,到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吴国星教授和邱明华研究员等专家探讨管氏肿腿蜂和引(性)诱剂“绿色防控”天牛为害等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田间防控试验研究工作。
近年来,由于咖啡田间管理不足等原因,咖啡根粉蚧的发生与危害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咖啡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了咖啡根粉蚧发生危害及扩散情况、主要防控窗口期(虫体从根部向植株地表部分转移时期)、防控药剂筛选等研究。
产品研发、加工与综合利用
在咖啡加工生产中,咖啡果皮、果胶、咖啡花和叶等附产物一般作为废弃物进行处理。为了提高咖啡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尽可能地利用咖啡附产物或废弃物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咖啡研究中心结合在研项目对咖啡果皮、咖啡花和咖啡叶片等附产物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研发“咖啡果皮茶”“咖啡酒”“咖啡花茶”和“咖啡叶茶”等新产品,并结合研发工作进度积极申报了发明专利。
为了提升咖啡的品质和风味呈现,咖啡研究中心对咖啡鲜果初加工的不同处理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烘焙风味的呈现申报了发明专利;为了咖啡饮用口感和风味多元化的呈现,咖啡研究中心研究开发咖啡饮用产品“柠檬冰咖啡”并申报了发明专利。目前,所申报的发明专利均已受理。
结合前期工作基础并依托现有在研项目,2019年以来,咖啡研究中心在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咖啡产区示范推广生态咖啡园种植、咖啡减肥减药增效、机械脱胶、酶促脱胶、咖啡热风干燥和微批次精品咖啡加工等多项技术,基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咖啡生豆的产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科学普及技术培训
咖啡研究中心参加了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三届热带农业科技活动周,精心准备的“咖啡科学冲泡与健康”节目,给市民们科普咖啡的相关知识,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潞江坝分会场,利用展板示范推广了咖啡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咖啡研究中心程金焕副研究员做了“热经所助力保山咖啡产业发展技术升级”的报告。2019年至今,咖啡研究中心依托咖啡“两减”项目、云南省重点研发项目、拼多多和星巴克中国云南区扶贫项目以及云南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项目等,围绕项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开展了相关的技术培训,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100人次以上,培训咖啡种植户1000人以上,为咖啡产业的整体技术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