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慢行环境设计方法探析
——以当阳市沮河南岸三桥至四桥段沿岸设计为例
2020-09-05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景观建筑所安徽合肥230031
高 欣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景观建筑所,安徽 合肥 230031)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城市滨河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引来了大量开发商的建设热潮,住区大量集聚出现,导致一些空间缺乏设计特色,空间环境恶化。如何利用滨河地区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市民提供慢行活动空间,建设舒适慢行环境,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2 滨河慢行环境的概念界定
滨河慢行环境是指城市滨河区公共空间中为使用步行、骑行等慢行方式出行或游憩的对象提供服务的空间环境、物质要素的环境。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到达日常生活场所的短途路径环境,还为满足使用者的休闲、娱乐、锻炼、交往等行为活动提供物化环境,满足各种交通以及非交通的使用需求。良好的滨河慢行环境具有景观价值、休闲价值和社会价值。
2 滨河慢行环境设计方法的浅析
2.1 滨河慢行环境的使用需求与功能定位
滨河慢行环境的设计应当重视服务对象——人的主体性,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活动的动机是自我实现、自我尊重、生理心理活动,以及社会和安全的需要。人们只有在参与到休闲活动中,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释放,分享和获取满足感[1]。使用者的需求是慢行环境的设计依据,本文以使用者的生理、安全、生活、活动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慢行环境的功能定位。
2.2 滨河慢行环境的设计要素
基于滨河慢行环境的使用需求分析,本文归纳总结出构成滨河慢行环境的3大设计要素:慢行道路、慢行节点、慢行服务设施。滨河慢行环境设计需要在滨河空间中划定慢行区域,与滨河绿地、公园、水体和功能布局相契合,形成慢行道路,刻画慢行节点,优化慢行服务设施。
2.2.1 慢行道路的设计
慢行道路是承载慢行活动的基本通道,也是慢行环境的基本设计要素,满足有路可行、安全慢行和便捷慢行的需求。在滨河慢行环境设计中,慢行路径一般沿水岸线呈线型布局,串联各个慢行节点,同时也作为滨河公共空间的主要交通道路。
2.2.2 慢行节点的设计
滨河慢行节点主要包括广场、亲水平台、活动绿地等具有一定景观价值,满足使用者除交通的基本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公共空间。慢行节点一般具有休闲、娱乐、游憩、交往等功能。在设计中要注重空间尺度的把握和景观环境的营造。
2.2.3 慢行设施的设计
慢行设施是指在慢行空间环境中为提高慢行行为舒适性设置的配套服务设施。笔者将滨河慢行设施按设计形式分为建筑类和小品设施类两大类型。
①建筑类服务设施
滨河慢行环境设计中,建筑类服务设施布局多与防洪安全和慢行游憩需求相结合,一般位于慢行道路交汇口附近、人流活动较为密集的节点区域以及滨河绿地区域。按建设标准和体量分为一、二、三等级。一级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厕所、商亭、停车场、管理处和游客服务中心。配置满足防洪安全及人流密集的公园广场。二级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厕所、商亭、管理处及游览电瓶车和自行车停车场。三级服务设施包括厕所、商亭和自行车停车棚。在设计中应考虑设施体量要适宜,风格要与周边用地性质、地区色彩相协调,如若在设计中加入区域特色元素,能更好地提升服务环境品质。
②小品类服务设施
滨河慢行环境小品类服务设施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交通类、休憩类、无障碍设施类。交通类包括道路指示牌、游览图、安全标识牌、路灯;休憩类包括座椅、亭子、游乐设施、健身器械;无障碍设施类包括无障碍坡道、专用设施、儿童活动设施。小品设施设计风格要与景观主题相呼应,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达到观赏功能,是烘托环境氛围的重要元素。
3 滨河慢行环境设计方法的运用
3.1 结合区域道路网络,设计适宜的慢行道路
在滨河慢行环境设计中,道路是承担慢行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慢行环境设计的基础。道路体系应具备通勤性、生活性、服务性、应急性等属性[2]。滨河慢行环境道路设计应该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如沮河沿岸慢行道的设置主要有电瓶车观光游览线路、自行车骑行道和步行道,慢行游览模式可以由单一慢行方式扩展为“步行+骑行”“步行+电瓶车”,既串联了各慢行节点,又确保了慢行道路的畅通(图1)。设计上要考虑步行道及骑行道尺寸,道路长度、线性和交通状况。线路设计要丰富有趣,给人步移景异的感受。道路竖向设计尽量避免悬殊高差,多采用坡道处理,其坡度不应超过1:50(图2)。
图1 慢行道路路线设计
图2 滨河步行道设计
3.2 结合人群需求、密度,设计功能多元化的慢行节点
滨河慢行环境中节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除了满足日常步行及骑行行为活动之外,要综合考虑使用人群的休闲、娱乐、游憩、健身等高层次行为需求。人们在休闲空间的活动是为了获得轻松愉快舒适,没有压力的精神和身体状态[3]。应该丰富慢行节点的功能设计,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慢行行为活动空间(图3)。项目中将沮河沿岸分为都市田园区、楚韵广场区、演义广场区、临沮碧洲区、虹田碧波区和湿地慢行区。在年龄分布较年轻的使用者密集区域增加运动场所,在年龄分布较大的使用者密集区域增加交流、表演、舞蹈等活动空间。
图3 慢行道路路线设计
3.3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提取设计元素
每个区域都有当地的地方文化特点,一个城市或地方的特色或地域性,存在于人们对这座城市或地方的物质形式内容、生活形态和文化艺术的概括认识,它可以使人们从感性的、直观的体察上升为理性的、内在的感悟和认识[1]。滨河慢行环境的设计要根据地域实际情况和水文条件,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提取文化符号和民俗图案等,从彰显环境特色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项目中整个滨河空间环境由于空间尺度较大,为了避免缺乏特色,提取当地特色文化和建筑符号,作为造型设计元素。在慢行设施的设计中结合慢行核心区特色,采用局部统一、整体多样的设计手法,在同一段慢行核心区内,各类型服务设施之间也采取形式美法则中“多样与统一”的方法,与所在区域主题相呼应(图4、图5)。
图4 服务设施设计
图5 慢行指示牌设计
3.4 拓展慢行发展潜能,串联周边资源
滨河地区慢行环境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是城市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带,其环境设计特征因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文化风貌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慢行环境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整体效果,对慢行道路、基础服务设施的设计都需要结合现有的资源,进行整体性与针对性相协调的设计。除此之外,慢行环境设计需要结合周边地块景观特色,串联景观资源,带动整体区域发展。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滨河慢行环境设计会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建设我国滨河慢行环境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城市的区域特色、水文条件、文化及自然景观条件、民俗风情等。在满足慢行多样化功能的基础上,发挥设计应有的作用,将功能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研究色彩与材质,节奏与韵律,整体与局部对使用者视觉感观,行为体验及环境特色的积极作用。
在日后的理论研究和建设中,应当从安全性、功能性、特色性、美学性等多重复合性角度出发,以期建设出既能满足市民慢行需求又能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滨河品质,有益城市健康发展的滨河慢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