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部调驱技术在华北油田L断块的研究与应用

2020-09-04王玥余吉良王磊赵淑华毛艳玲彭婧涵

石油钻采工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断块交联剂水驱

王玥 余吉良 王磊 赵淑华 毛艳玲 彭婧涵

1.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友信勘探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4.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泸州炭黑厂

L断块是华北油田一个多层系、高温的低渗复杂砂岩油藏,主要含油层位是下第三系东营组三段至沙河街组一段。纵向上油层分布分散,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差异大,注采井网对应不完善,且采出程度较高(31.5%),综合含水率较高(86.3%),地层原油黏度为6.6 mPa · s,储层温度高达115℃,地层水矿化度为11 200 mg/L。L断块经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开发阶段,大量注入水在地层中长期冲刷形成水窜大孔道,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油田稳产形势严峻。

深部调驱技术是改善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场调驱常用的可动凝胶一般采用聚丙烯酰胺与酚醛树脂交联。受制于聚合物的耐温性,高温凝胶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封堵强度低,严重影响调驱效果,因此需要开展高温凝胶体系的相关研究。

针对L断块油藏温度高(115℃)、剩余油分布复杂、常规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提出多井组联合同步调驱技术理论[1]和分类分级调驱技术方法,研制新型复合交联剂配方,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提高凝胶的稳定性能,保证调驱效果和有效期。

1 断块概况

华北油田L断块属扁平状鼻状构造油藏,纵向上发育Ed3-Ⅰ~Ⅴ、Es1s-Ⅰ~Ⅳ、Es1x-Ⅰ、Es1x-Ⅱ共11个油组,油层主要分布在Ed3-Ⅳ、Ed3-Ⅴ和Es1s-Ⅲ油组;储层温度115℃,地层水矿化度11 200 mg/L,地层原油黏度6.6 mPa · s。根据取心井岩心分析,该断块有效孔隙度3.8%~22.7%,渗透率在(0.1~373)×10−3μm2之间。断块主力砂体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大于0.8,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各油组渗透率级差主要介于166.8~719.3,平均值为443.1,突进系数均大于5.3,油藏层间非均质性严重[2]。

1995年11月L断块全面投入注水开发,截至2018年3月,综合含水已高达86.3%,采出程度31.5%。统计近10年吸水剖面监测情况,不吸水、弱吸水层占射开总厚度的52.3%,占射开总层数的65.1%,油藏层间矛盾严重。L断块受非均质性强因素影响,随着注水开发的推进,层内吸水不均,油藏平面矛盾突出,需要寻找有效的EOR技术方法。

2 剩余潜力研究

2.1 剩余油分布

L断块在近几年进行注采井网调整和单井组调驱试验后,开发效果有所改善,但目前断块整体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复杂,常规调整难度越来越大。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类型是制定针对性调驱方案的重要前提。

综合分析断块生产动态情况,运用油藏工程法对L断块各油组地质储量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在纵向上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Ed3-Ⅳ、Ed3-Ⅴ、Es1s-Ⅲ、Es1s-Ⅳ共4个主力油组,虽然主力油组的采出程度较高(21.2%~29.6%),但是油组的原始地质储量高(45.5~71.6)×104t,剩余储量占比仍高达70%~80%,是该断块剩余油的主要分布区域。

表1 L断块各油组地质储量劈产表Table 1 Production splitting of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of each oil bearing formation in Fault Block L

对断块各井组的地质储量进一步细分,以L62-64X(图1)、L62-72X井组(图2)为例,确定Ed3-Ⅳ8、Ed3-Ⅴ8、Ed3-Ⅴ11、Es1s-Ⅲ6、Es1s-Ⅳ1为主力油层。主力油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计算地质储量为104.8×104t,平均采出程度为22%,其中Ed3-Ⅴ8、Es1s-Ⅲ6的采出程度大于28%,挖潜难度较大。

图1 L62-64X井组储量分布图Fig.1 Reserves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Well Group L62-64X

图2 L62-72X井组储量分布图Fig.2 Reserves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Well Group L62-72X

通过数值模拟油藏含油饱和度(图3、图4),将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归纳为4种类型:主力小层中、弱水驱型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集中在非主力层和弱吸水层;注采层位不完善型剩余油,集中在未动用层;未控制型剩余油,集中在井网不完善、断棱附近区域。4种类型剩余油中,主力小层中、弱水驱型剩余油和层间干扰型剩余油是调驱挖潜的主要目标。

图3 L断块Ed3Ⅳ-8三维含油饱和度模型Fig.3 3D oil saturation model of Ed3Ⅳ-8 in Fault Block L

图4 L断块Ed3Ⅴ-8三维含油饱和度模型Fig.4 3D oil saturation model of Ed3Ⅴ-8 in Fault Block L

结合吸水剖面、生产动态反应及示踪剂监测资料[3],分析在主力层内部存在水流优势通道。应用优势通道的综合识别与描述方法[4-6],对注水井组存在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判断及分级(图5)。以L62-64X井组为例,该井组Ed3-Ⅴ8、Ed3-Ⅴ11长期主吸,累计吸水量达22.5×104t,示踪剂试验结果显示该井组最慢的方向水驱速度仅1.03 m/d,最快的方向水驱速度达到6.41 m/d。再结合井组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级差、产液强度及含水率等数据进行归一化定值,分析认为L62-64X井与L62-62X、L62-57X井之间存在强高渗条带,与L62-63X、L62-65X、L62-66X井之间存在次高渗条带,与L62-61X井之间的优势通道不发育,见表2。

图5 L62-64X、L62-67X井组水流优势通道级别Fig.5 Level of the dominant water channels of Well Group L62-64X and L62-67X

水流优势通道的采出程度高、剩余潜力小,是深部调驱封堵的主要目标,是调驱设计注入量的重要依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水流优势通道开展定量化研究。取水相分流量为98%时,对应含水饱和度0.77,认为含水饱和度大于0.77时的储层孔隙发育水流优势通道,计算得到水驱优势通道孔隙体积,计算结果见表2,以L62-64X、L64-67X井组为例。

2.2 注入参数优化

依据设计思路,选取L断块5个井组实施同步调驱,针对各井组剩余油分布类型、水流优势通道级别、水驱优势通道孔隙体积,优选不同浓度的凝胶配方,保证封堵强度。对于水淹情况严重、水驱速度≥1.50 m/d、水驱优势通道孔隙体积≥12 000 m3的井组采用聚合浓度为1 800 mg/L的凝胶配方,对应凝胶黏度为2 300 mPa · s;对于水淹情况次之、水驱速度<1.50 m/d、水驱优势通道孔隙体积<12 000 m3的井组采用1 500 mg/L凝胶配方,对应凝胶黏度为1 600 mPa · s。

表 2 L62-64X、L62-67X井组水流优势通道孔隙体积统计Table 2 Statistical pore volume of the dominant water channels of Well Group L62-64X and L62-67X

数值模拟调驱剂注入量与方剂增油量之间的关系,PV数为调驱剂注入的体积占水驱优势通道孔隙体积的比例,方剂增油量为井组总增油量与调驱剂注入量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入PV数的增加,方剂增油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注入量达到0.35 PV后,增油量上升趋势减缓,即注入水流优势通道0.35倍孔隙体积的调驱剂量可取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此计算L断块5个井组共设计注入44 150 m3调驱剂,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L断块调驱剂量设计Table 3 Dosage design of flooding control agent in Fault Block L

3 高温调驱体系研发

根据多井组联合同步调驱技术理论和分类分级调驱技术,结合L断块地质特征和开发矛盾,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在L断块选取多个调驱井组,对应受效油井为多向受效井,具有弱水驱型剩余油和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主力油层,采用交联聚合物凝胶对强高渗条带和次高渗条带,以及近井地带存在的较大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较强的封堵和抑制,提高注入水的利用效率,高效驱出油藏中分散的剩余油。

温度和水质矿化度是影响可动凝胶成胶的2个重要因素。L断块的地层水矿化度为11 200 mg/L,通过室内实验,在相同配液浓度下分别采用清水(矿化度600 mg/L)和回注水(矿化度11 000~22 000 mg/L)配制聚合物溶液和可动凝胶,对比清水与回注水配液时聚合物和凝胶的黏度(图6、图7),得到回注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的黏度较清水低59%~96%,成胶后的黏度较清水低31%~56%。由此可见,回注水对聚合物及其成胶后的黏度影响很大。回注水水质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回注水矿化度越高,聚合物和凝胶黏度下降越多。

图6不同配液用水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Fig.6 Influence of dosed water on polymer viscosity

图7不同配液用水对凝胶黏度的影响Fig.7 Influence of dosed water on gel viscosity

在储层温度高于70℃的油藏,现场调驱一般应用的可动凝胶采用聚丙烯酰胺与酚醛树脂交联。常用的酚醛树脂交联剂有“苯酚-乌洛托品”和“热固性甲阶段酚醛树脂”[7-8]。高温条件下(>90℃),聚合物分子的酰胺基水解为羧钠基,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高。酚醛树脂与聚合物分子的酰胺基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均一、弹性凝胶体。中高温条件下(70~90℃),部分酰胺基发生水解,但是仍有部分基团保持与交联剂的链接状态,因此凝胶具有一定的黏度保持率。随着温度的升高(>90℃),酰胺基全部水解为羧钠基,交联剂与酰胺基连接处进一步发生水解,交联键逐渐解离,凝胶破胶脱水。经实验考察,在L断块115℃的温度条件下,无论采用“苯酚-乌洛托品”交联剂还是“热固性酚醛树脂”交联剂,在聚丙烯酰胺浓度2 000 mg/L及以下浓度时,其交联形成的可动凝胶稳定性考察不超20 d即破胶,稳定性较差。

为提高可动凝胶调驱剂的稳定性能,查阅相关文献[9-11],借鉴不同交联剂形成凝胶体型结构的不同,采用清水配液,设计耐高温复合交联剂,自主研制酚醛树脂交联剂Ⅰ型和Ⅱ型,发挥2种交联体系的协同效应,与聚丙烯酰胺复合交联,达到大幅度提升凝胶强度及稳定性的目的[12]。90 d凝胶黏度保持率达到63.6%~71.8%,而传统的高温交联剂在该温度条件下,90 d的黏度保持率仅为13.9%。因此,研制的耐高温复合交联剂可使凝胶黏度保持率最高提升58%,并在地层水中将凝胶进行浸泡,30~90 d开展稳定性考察,凝胶黏度不发生变化,外观没有破损。

通过复合交联剂配方优化试验,在115℃、聚合物浓度1 500 mg/L、交联剂I和交联剂II总浓度2 000 mg/L条件下,确定Ⅰ型与Ⅱ型交联剂最佳复配比例为1∶1~2∶1(图8)。通过配方优化实验,采用复合交联体系,推荐聚丙烯酰胺浓度1 500~2 000 mg/L,复合交联剂浓度为1 250~2 000 mg/L。

4 实施效果

依照方案设计,采用耐高温复合交联剂配方,于2018年7月,在华北油田L断块实施L62-64x等5个井组联合调驱,使多向连通油井同步受效,以增强调驱增油效果。现场施工累计注入聚丙烯酰胺浓度1 500~1 800 mg/L的可动凝胶44 150 m3。调驱实施2个月后,产量快速递减的趋势逐渐得到抑制并开始上升,并在波动中维持到目前仍然在有效期。见效高峰期时,日产液保持稳定,日产油从41.6 t上升至66.6 t,日增油达25 t,综合含水从89.3%下降至79.8%,下降9.5%。

图8不同交联剂复配比例时凝胶的热稳定性Fig.8 Thermal stability of gel at different crosslinking agent mixing ratios

5个调驱井组共对应油井16口,截至2019年12月,其中12口油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油井见效率为75%,累计增油12 780 t,预计项目有效期内可累计增油19 600 t。如图9所示,L断块在实施调驱前,即2014年到2017年,产量一直处于快速递减趋势。在2018年实施调驱后,年递减率从2017年的9.1%减缓至2.2%,在2019年被逆转为−2.0%,年产量没有出现递减,油田稳产形势向好,整体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按逐年实际油价计算,创经济效益2 21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9。如果按30美元/桶的低油价计算,项目创经济效益34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2。即使按低油价计算,项目的成本已完全收回,仍然具有较好的经济盈利能力。

图9 L断块产量年度递减率变化曲线(2014—2019年)Fig.9 Variation of yearly production decline rate of Fault Block L (2014—2019)

5 结论

(1)应用油藏工程法和数值模拟法相互验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定量刻画剩余潜力,判定识别水流优势通道,是制定针对性调驱方案的重要依据。

(2)通过凝胶配方性能评价实验,自主研制成功适用于油藏调驱的耐高温复合交联剂,在聚合物浓度1 500 mg/L及以上时,115℃稳定性考察90 d,凝胶黏度保持率达到63.6%~71.8%,与传统的高温交联剂相比,凝胶黏度保持率最高提升58%。

(3)在定量描述剩余油空间展布的基础上,自主研制成功相匹配的耐高温复合交联体系,应用多井组联合同步调驱方式和分类分级调驱技术,使整体深部调驱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同类型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成功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断块交联剂水驱
调剖熟化罐交联剂加药点改进研究与应用
低温酚醛树脂交联剂的制备及应用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交联剂对醇型有机硅密封胶的影响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改质水驱砂岩油藏生产动态预测方法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以改性松香为交联剂的甲硝唑磁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分子识别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