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传统美学角度浅析安藤忠雄教堂建筑中的光与影
2020-09-04谢华胡大为
谢华,胡大为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精神与物质的赋予性
人对一个物品的物质性认知往往很难满足人们对这个物品所需要代表的思感需求,这时候人们就会为物质性的物品添加超出物质能够表达的元素进入其中,能够让人将思感寄托在其上,以达到留存或传播的目的。就如同照片和信件,见字如晤一般,我们看到照片,回想起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当时发生的事件、参与者的情感,并不是照片本身具有这些作用,照片的工作原理不过是简单地将被摄景物发射或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在焦平面上形成物像。而上述的种种信息或者说是意义,究其根本是人对其赋予的信息表象、精神寄托。恰恰是这种赋予性,使得照片不再仅限于是照片的功能,而是一种意念、思想的传播。设计也应该是如此功效,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表现在物质效果上,还应该能够传递思想和情感,具有感染力。就如同“人”与“空间”,人对空间的定义,又反过来作用到人的身上,空间的情绪得以传达交流。
二、光与影
(一)光与影的产生
光影是一个统一而又对立的概念。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困惑了人们无数个夜晚一样。无论是哪里的神话故事,抑或是哪种学科理论,天地最初都一定是一片混沌,不分明暗的浑浊。黑白不分彼此,光影不分界限,直至宇宙中的大能开天辟地,或者是天地母神的苏醒,又或是宇宙大爆炸的冲击,将这混沌的一片分成了逐渐走向极端的两个方向。光与影从此走向了对立和共生。光与影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了对方。自人类诞生了最基础的文明以来,人们便开始从朝夕变换的明暗中获取精神的庇护,人们在白天出去狩猎,耕作,农织,借助日光的恩惠努力生存;到夜晚拥在一起,抱团取暖,抵御来自阴影的危险。从此,光与影在人的灵魂中刻上了超越物质的意味。人们开始崇拜光明,摒弃黑暗,对光和光明赋予精神的寄托,开始将“光”本身赋予带有超自然的精神色彩,以寻求精神的庇佑,对“光”附加了神性,将光上升到另一层面并以自身的形象将其具象化,赋予了超越层面寄托的具体形象,便有了“神”的概念。
图1 水之教堂内景
图2 水之教堂冬景
图3 光之教堂内景
(二)光与影与日本美学
光影的存在象征着人的精神中的矛盾性,人们满怀对光明的希冀,同样也不得不面对阴影的追逐。正因为影的追逐,光的消逝让人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逐渐转化为对光明的向往之情。这种向往之情的源泉,是出于对美好的事物——不仅限于光明的追求,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我们所认为的光影所代表的美好正是因为光影之间的相互变换,又无法达成完全转换而形成的一种持续变换的美,我们在这种动态的不变当中影射到了我们自身,看到了人生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正如同生命的长度有限所以我们会试图拓展其宽度,美好往往因为易逝而变得弥足珍贵。如大西克礼在被称为日本美学框架的《日本美学》系列中所描述的一般,大自然反映着人世无常的变迁,发出死亡的警告,万物都是一朝一夕。看见樱花落下,我们感动于樱花飘落的姿态,方才感受到死亡、凋零的接近,歌咏落樱,为之发出感慨,同时也完成了将道德与愧疚进行表达之后,迈向感性追求唯美的瞬间。千年前紫式部的名为《源氏物语》的著作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概念——物哀,同时后期的《紫文要领》也引出了“知物之心”和“知物哀”这两个要点,这两点非常接近现代的“直观”与“感性”的相互作用,是美学中一种基础的意识概念。人们感慨事物的凋零,以此来领会事物的轮回,来赞美万物的瞬间的美。
三、光与影与安藤忠雄的教堂
人是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既复杂又简单的有思想的动物,我们的五感帮助我们接受整个世界的信息。我们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立体的空间。这空间中的光,照射在我们的身上,传递着光明与热量;这空间中的影,笼罩着我们的身躯,隔绝了目光与想法。我们歌颂的光,不仅仅是空间的光,更是精神上的光。正如上文所涉及到的“知物之心”一般,我们往往对于会失去的事物抱有更大的哀思,就如鲜有人感慨空气对人的重要性一样,人们对于光的消逝抱有更大的悲伤,这种悲伤不仅限于光的消逝,我们可以通感到万类的衰败而引发的哀愁情绪。这种情绪是朴素的,单纯的,感性的,知物之美而感其衰败的哀。
安藤忠雄的光影系列建筑作品正是这一意象的具象表现。在他看来,“和所有的人造物体一样,建筑有一天也会被风化消失。人类意图与此对抗的历史就是建筑的历史。如此一来,我想创造的建筑,并不是通过物质自身或者形式,而是让它作为一种记忆,在人们心中永远存在下去。”①128
(一)光与影与水之教堂
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图1、2)是安藤忠雄光影系列建筑作品的开端。早在进行六甲集合住宅的设计时,安藤忠雄就开始思考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元素,他认为光、风和水等多样基本元素的调和能够引发出一种气氛,风、光、水这种柔性的非定型的因素,碰到现实的物会产生包容与变化的力量。为了接近这个构想,安藤忠雄开始思考如何将“物”做减法,以不定的型代替定性的物,将建筑作为画布,以光影风水为画笔,将建筑和自然协调在一起。
作为人们聚集、祷告的场所,教堂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正能够对抗历史,一种类似精神层次的传承,能够以一种最纯粹的形态接近“永恒的建筑”这一目标的机会。
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中部的一个山区平原上,藏于深林之中。安藤忠雄主张建筑在自然中起到一种协调的作用,能够衔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的生命力。教堂的造型是一个开敞的长方形盒子,从祈祷大厅向外望去,豁然开朗的湖面呼应一望无尽的山野。落地窗和屋檐连接成一个画框,将天地万物容纳在了建筑的“景”里,颇有一丝日本传统建筑“缘侧”的意味。在这一副广阔的景象之中,洁白的十字架静立于湖面,人的精神即被这静谧的氛围所统合。从屋内向外望去,人的立足点被深深地藏在阴暗的室内,唯有假借目力,才能攫取一丝光明。正如安藤忠雄所推崇的那样,人在阴影中向光明奋进所做的努力,赋予了人生充实的意义。
作为“永恒的建筑”的尝试,安藤忠雄为水之教堂构建了一个顺应四季流转的景象,使其“四季成景”。在空中鸟瞰水之教堂,坐落于群山之间的教堂有一个45米宽、90米长的水池,在深度方面安藤忠雄经过精密的计算以确保风能在拂过水面时产生随风而动的痕迹。水之教堂在每天的日出,会揽入一丝阳光进入教堂,此时面朝信徒的十字架那一面是背光的,阳光照亮水面,波光粼粼反射到十字架上,光斑随波纹摇曳,十字架仿佛有了生命,流转的光华仿佛重现了当年圣子为世人所接受惩罚的场景。而随着时间迈向正午,光影逐渐对立,缘侧的边沿表现了建筑物质性的一面,突出的屋檐将阳光完全阻拦在外界。这一刻人们的立足点被阴影所笼罩,而外景却是一派明媚之景。正是这个时间段,阳光垂直洒落在十字架上,简单的几何造型被光笼罩显得格外圣洁,立于镜面般的湖面之上,一种超脱世俗的韵味油然而生。整个建筑具有了意识与精神的张力,此时的水之教堂仿佛在向过往的看客诉说一段话语,传递一种情绪。纵使是光的渐渐消逝,也弥漫着一丝圣洁消融的物哀之美。
夏秋两季是水之教堂景色最好的时节,阳光正好,此时的缘侧会完全开放。随着季节的流转,光照的角度不断变换,逐渐垂直直至再一次倾斜,阴影逐渐侵吞了光明的立足之地。面对着肉眼可见的时间痕迹,人们不由得发出一句“啊”或者“哈”的感慨。人、建筑、自然,三者借由这缘侧的“窗口”,形成了相互包含又相互成景的画面。
安藤忠雄本人曾在寒冬时节造访过水之教堂,在白雪皑皑的山林间,藉由雪花冰晶点缀的水之教堂显得肃穆,安宁。“教堂对着水面敞开,实在太冷了。这幅景象多么美!美比功能更重要!”①133安藤之心可见一斑。
(二)光与影与光之教堂
光,是世间万物永恒的话题。若要讨论建筑中的光与影,讨论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图3)是不得不谈及的一次设计。这个仅在住宅区一个拐角的占地113平方米的小建筑,是何以成为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名片?
这要从安藤忠雄的设计之路开始说起。早年在海外游学的时候,他看到了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被那种光与影的空间所吸引,“对光线的追求足以形成一座建筑”。直到光之教堂的提案被摆到桌上,一群信徒想为残破的教堂翻新,又因为有限的预算,安藤忠雄必须针对理想的建筑效果和取舍进行思考,他认为在这般拮据的境况下,极有可能催生出最接近纯粹的设计。“就算规模很小,我也要做出令全世界引以为傲的建筑”①143,于此,光之教堂的诞生即不言而喻。
光之教堂位于茨木市的居民区,仿佛城市杂乱环境中的一片宁静的绿洲。整个建筑肃穆而朴素,有一种苦行僧的坚韧在发散。概览其外观,是一个立方体样的简单造型建筑。面对居民区复杂的生活环境,直白开敞的大门显然不适合这样一个宗教场所,如何向到访者表达这是一个专注于朝拜、祈祷作用的建筑,安藤忠雄运用了一面倾斜的墙体嵌入方形的主体建筑,为内外的环境创造了一个缓冲的空间,外来者可以借此收拾心境,出门者可以趁机整装待发。而当人进入建筑内部后,褪去光亮,室内是一片昏暗,唯有正面最前方的墙体上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空隙,光从这仅有的空隙中穿透进这个建筑。安藤忠雄特意营造这样一个昏暗的空间,以此来提醒教徒或者来访者专注于摸索、等待、思考。
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的角度逐渐升高或者落下,室内十字架的光影效果也在不断变动。这种变化,究其本质是一种物质性的变化,阳光的角度不同,照射的角度不同,固定在地面的建筑自然会产生随之变化的光影,但是人们对光、安藤忠雄对光,赋予了一个神圣的意义,从室外透过的光,成为整个建筑内唯一的光亮,人对物的赋予,在这一刻反馈到了人的本身上,人们被建筑所封闭,唯有透过十字架的空隙才能一窥外面的景色,才能攫取外界的光明。人们从光中感受自我,感受光影,感受天地,感受大小万物,思想在这一刻得到了解放,从投射进光亮的十字架中,人的灵魂得以洗涤、得以升华。建筑在这一刻赋予了人以知性的思考,超越了建筑本身仅有的庇护作用。
四、结语
安藤忠雄作为一个由三流拳击手半路出家的世界级建筑大师,未经历过科班教育,却凭借着自身的韧性,化劣势为优势,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清水混凝土诗人”的道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道:“日本人心中的美到底还是生活与四季景色的结合,而他的职责就是把这种感性用实物表现出来”。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始终贯彻了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如他本人一般,他的设计有着如同拳击手的直爽,同时又有传统日本人的复杂与深沉,在光与影的探索中,摸索了一条光彩斑驳的道路。如今的他依然奋斗在设计的最前沿,不懈的朝他理想中的“最完美的建筑”奋进。
注释:
①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