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之韩文公祠考

2020-09-04

客家文博 2020年3期
关键词:韩文潮州韩愈

李 春

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有座著名的韩文公祠,它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纪念韩愈的祠堂。韩愈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左迁来潮州当刺史的,他治理潮州只短短的八个月,却政绩昭彰,驱鳄释奴、劝农兴学,特别是兴学一事,对潮州影响至巨,潮州人为感念他,山水为之而改姓为韩,并为他建了潮州有史记载的第一座祠堂[1]。

潮州之有韩文公祠,由来已久。但潮州(注:旧时潮州府属除现在的潮州市外,还包括汕头、潮阳、揭阳、梅州、丰顺等地,本文中的潮州为旧时大潮州概念。)的韩文公祠,却远不只笔架山祠一处。笔者查阅了潮州的府县志等地方志籍,个中辑录的韩祠条目就有十多处,为找寻潮汕地区韩文公祠遗迹,笔者按志籍所录,到实地做了探访。本文主要是把志籍辑录的韩祠及保存现状作罗列赘述,希望能略减有心者之翻检之劳。

图1 现今韩文公祠

一、地方志籍中辑录的韩祠及保存情况

(一)现潮州市属地的韩文公祠

1、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建于州治后之韩吏部祠

《永乐大典》卷5345·文章·陈尧佐《戮鳄鱼文》并序:“已亥岁,余于潮州建昌黎先生祠堂。”

《永乐大典》卷5343·祠庙:“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倅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

《廿五史·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陈尧佐传:“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

通判陈尧佐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刺史公堂后的韩文公祠,现已无存。但陈尧佐为韩愈立祠,为潮州开创了先例,“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继是邦人或因守倅之美政,足于感人心;寓公之高行,足于激流俗,皆为立祠,以为后劝云。”(《永乐大典》卷5343·祠庙)可见影响之深远。

2、宋至和甲午岁(公元1054年)建于金山之韩文公庙

清·光绪·卢蔚猷纂修·《海阳县志》卷三十·金石略·《郑伸文公祠记》:“至和甲午岁,建文公祠堂。知州事郑伸、权监押史、签判陈、知县欧阳景、推官雷应昌落成之,时十二月初吉记。”“右刻在金山南面独秀峰前,正书。”

知州郑伸建于金山麓的韩文公祠堂现已无存,郑伸建祠石刻现也无存。

3、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建在州南七里之昌黎伯韩文公庙

《永乐大典》卷5343·祠庙:“元祐五年,王侯涤乃立庙于州城之南,榜曰:昌黎伯庙。”

苏轼《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卜地于州之城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永乐大典》卷5343·书院:“书院之创,地在州城之南,乃昌黎庙旧址也。淳熙已酉,丁侯允元迁其庙于水东之韩山,其地遂墟。淳祐癸卯,郑侯良臣以韩公有造于潮,书院独为阙典,相攸旧地而院之。……扁曰城南书庄。后有堂扁曰泰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赵德像。”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九·城南书院:“今之城南书院,……宋知州王公涤移刺史公堂后韩文公庙于此。”

知州王涤在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在州南七里处建昌黎伯韩文公庙,至淳熙已酉(公元1189年)太守丁允元将韩庙迁于韩山,淳祐癸卯(公元1243年)知州郑良臣将城南祠改建为书院,但韩祠仍设其中。今庙亦无存。

城南韩祠改建书院,开了潮属在书院中设韩祠之先河。自此之后,潮阳、揭阳、普宁、饶平、龙湖等地的书院,均在书院中别建韩祠,这也成为潮地书院的另一种风尚。

4、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建于水东韩山之韩文公祠

《永乐大典》卷5343·书院:“地在州城之南,乃昌黎庙旧址也。淳熙已酉,丁侯允元迁其庙于水东之韩山。”

清·顺治·吴颖纂修·《潮州府志》卷十二·古今文章·郭子章《韩公二祠沿革》:“淳熙已酉,丁允元以溪东之山乃韩公登览之地,植木在焉,乃建庙于其地。”

《永乐大典》卷5345·文章·邢世衡《思韩亭记》:“东于郡,山有韩名,唐潮州刺史昌黎伯韩文公庙焉。”

《永乐大典》卷5345·文章·何民先《重建水东韩庙记》:“尝爱溪东山水之胜,公退之暇,时一游憩。亭下之木,所亲植也。……庙旧在城南,宋淳熙已酉,丁侯允元不忍虚其胜,蔽茀甘棠,迁公庙镇之,以天水赵君、文惠陈公配。”

清·乾隆·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卷二十四·学校:“宋元祐五年,知潮州军事王涤建韩昌黎庙在焉,有苏文忠公碑记。淳熙十六年,知州军事丁允元迁于河东双旌山,即今韩山也。”

知州丁允元因东山(即韩山)曾是韩愈当年常游之地,亲植橡木尚存,“不忍虚其胜”, 在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将城南祠迁建东山。由于新祠后倚韩山秀岭,前临碧水韩江,左右狮山、象山如屏障拱卫,因而有“水色山光护古祠”之美誉。另外,祠前的橡木乃是韩愈亲植手泽,足慰拜谒者思慕之至诚。因选址精当,韩山祠最终赢得了韩祠的“正统”地位,自此八百多年来再无他徒,且久而弥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5、明嘉靖年间建于龙湖书院之韩文公祠

清·光绪·卢蔚猷纂修·《海阳县志》卷十九·建置略三:“龙湖书院在隆津都龙湖寨,建自前明。中为文起堂,祀韩文公。左为景贤祠,祀唐进士赵天水。右为报德祠,祀明副使周台石、知府樊中虞、知县李六恩、邑绅夏力庸。旁环斋舍,为隆津十五姓文士肆业之所。”

龙湖书院和韩祠建于明嘉靖年间,书院中建有文起堂,祀韩愈。民国二十六年(1937),潮安县县长林修、陈政等人对韩祠和书院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重建,辟为“潮安县立第三初级中学”,后改为龙湖中学。

现龙湖中学中仅存三山大门及“龙湖书院”石匾,馀皆无存,但当地乡亲至今仍称龙湖书院(今龙湖中学)为“韩祠”。

6、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建于饶平县三饶之韩文公祠

清·康熙·刘抃纂修·《饶平县志》卷之三·祀典:“韩文公祠,在明伦堂后(孔庙后),邑人买苏旧宅为之,康熙二十五年夏倾圮,今重修。”

刘抃纂修之《饶平县志》刊于清康熙丁卯,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重修饶平孔庙后之韩祠,当在修志之前。该祠重修后又倒塌,后改祀韩公于三饶义学中厅。韩公祠至民国初期改建为市亭,迁韩公神像于城东文昌庙。民国廿七年再迁移于饶平城隍庙右厅作为行祠,保留至今,“韩子行祠碑记”仍在庙内。

(二)现汕头市属地的韩文公祠

1、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建于澄海县城之韩文公祠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教育志·书院》:“景韩书院在县前蔡家祠南、龙潭寺东,创自明摄县事同知何敢复,清康熙间知县王岱、樊永底相继修建。乾隆七年……十四年摄县事同知陆镛因旧址拓之。三十年署县事陈科鉽重修,中为讲堂,堂后祀唐韩文公愈。”

澄海原县城的韩文公祠在澄海市龙潭寺左边,明万历十二年(1584),同知何敢复建造景韩书院。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县令王岱重建,在书院后堂祀韩文公。该祠现已无存,但其旧址前的路道今仍称文祠路。

2、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于澄海樟林之韩文公祠

民国·陈汰余编纂·《樟林乡土志·庙宇》:“苏北文庙,明万历间建于樟林城内,久为兵丁所踞。至清雍正元年,知县奇龄清出,重修,祀文昌帝君,左右祀文公、朱文公。”

苏北文祠,在樟林城内。该祠建于明代。清雍正元年重修,中祀文昌帝君,左右配祀韩愈与朱熹。现祠也已无存。

3、清光绪年间建于澄海荖巷之韩文公祠

民国·陈汰余编撰·《樟林乡土志·庙宇》:“韩文公小庙宇,建于河尾郊外荖巷头。”

民国·陈汰余编纂·《樟林乡土志·建设》:“光绪十九年,樟林司俞旦建两亭于荖巷头韩文公庙右畔,勒联于石柱曰:‘行路难无妨小坐,流光速勿误前程。’”

由上可知,澄海荖巷之韩文公小庙宇,在清光绪十九年之前就已存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荖巷韩文公祠被毁,如今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樟林荖巷的韩祠,是1988年社会热心人士筹资在原址上重建的,门匾曰“韩文公之祠”,柱联上刻:“天惟阴骘下民止于孝止于敬,帝乃诞数文德作之君作之师。

4、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建于潮阳东山之韩文公祠

明·隆庆·黄一龙纂修·《隆庆潮阳县志》卷之十·坛庙志:“韩祠在灵威庙西即东岳废址也,祠祀唐元和刺史昌黎韩公愈之神。隆庆六年知县黄一龙创建,始公以刑部侍郎上表谏迎佛骨,谪刺潮州,两至潮阳,有迁邑置校之功,祈灵祷雨之应,故祠祀之。”

《雍正广东通志潮事选》卷五十四·坛祠志:“韩公祠在灵威庙右,祀唐臣韩愈。”

明·万历·陈天资撰修·《东里志》卷五·艺文志·《潮阳县东门新建韩文公祠记》:“按潮志公刺潮阅八月,而至潮阳者再,……顾是邑而祠独缺,余入境,即议鼎建,以时诎未果。居二载余,始卜地于东山。地既东岳废址,其左为唐睢阳张、许二公庙,又左则宋丞相文公祠在焉。……庭之前为门楼、扁曰韩祠,……塑公像于堂中,春秋与三忠并祀,如时致祭,经始于隆庆壬申初夏,落志于是秋之季。”(注:该条目《隆庆潮阳县志》卷之十五·文辞志·知县黄一龙《新建韩祠记》亦有载)

明隆庆六年(1572年),因郡城有韩祠,而县城独缺,为示崇重,知县黄一龙于灵威庙西创建韩祠,供奉韩愈。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唐文藻重修韩祠,为童生就读之所,改为东山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办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56年又拆建为潮阳县高级中学校舍,现已更名为潮阳第一中学,而韩祠早已损毁无存。今在东山曲水流新双忠祠前供奉有“东山四圣贤”,其中立有韩愈塑像。

(三)现揭阳市属地的韩文公祠

1、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建于揭阳古城区之韩文公祠

清·乾隆·刘业勤纂修·《揭阳县志》卷之二·学校:“韩昌黎祠,在学宫之后,屋三楹,中祀文公,配以名臣。前为学射堂,后为文起书院。”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卷八·书院:“文起书院在韩祠后。明崇祯二年知县冯元飚建。”

清·光绪·王崧復纂修·《揭阳县续志》卷之一·坛庙:“韩文公祠在文庙之后南向,嘉庆十二年重修。”

揭阳古城区韩文公祠,始创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为揭阳县令冯元飚所倡建。韩文公祠位于学宫之后,祀文公配以名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知县蔡瑞重建,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亦有修缮。

可惜,该祠今已无存,现存揭阳学宫内的《重修魁星亭碑记》中仍有关于韩祠的记载。揭阳在韩祠遗址东侧的一条马路,今仍称“韩祠路”。

图2 揭阳韩祠路

2、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建于普宁昆冈书院之韩文公祠

清·乾隆·萧麟趾纂修·《普宁县志》卷之二·庙祠:“韩祠在崑冈书院。乾隆八年,知县萧麟趾倡建书院于崑冈,前辟讲堂,后筑高阁三层,祀韩文公于上。”

清乾隆八年(1743),知县萧麟趾在普宁创建昆冈书院,在后堂建八角三层高阁,楼上祀韩文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废科举后,昆冈书院改为崑冈小学堂,现为洪阳镇第二小学。

今祀韩文公之三层阁楼已无存,但洪阳镇第二小学内仍保存《昆冈书院碑记》、韩退之书“鸢飞鱼跃”石碑、“洪阳胜地”和“小韩山”石刻等古迹。

图3 小韩山

(四)现梅州市属地的韩文公祠

1、丰顺之韩文公祠

清·乾隆·葛曙纂修·《丰顺县志》卷之二·祠室:“名宦祠,在学宫大成门外左偏,唐潮州刺史昌黎伯韩公愈、宋潮州刺史通判阆州陈公尧佐……”

现丰顺县学宫、名宦祠皆已无存。名宦祠之修建年代亦无考,只知其址在丰顺县学左,今丰顺县博物馆中保存《丰顺县学记》碑刻,被该馆列为一级文物。

二、志籍无载之韩文公祠遗迹

(一)潮州市金沙溪龙门关之韩文公祠

龙门关之韩文公祠在潮州市磷溪后洋堤村与澄海交界处,建祠年代无考。该祠亦在文革前因修建堤坝时被拆,但祠石门匾今收藏在潮州市磷溪镇饶砂村,石门匾为双面石刻,正面榜书阳刻“韩文公祠”四字,匾后阴刻“千秋禋祀”四字。

龙门关韩祠的修建,据说跟韩愈在磷溪镇凿渠引水修金沙溪有关。相传古时磷溪镇一带内涝严重,韩愈亲临视察后,便率众开凿金沙溪排涝,并在下游建了龙门关水闸,“凡四墩,为门三,长六丈五尺,中广一丈四尺,设闸板以备蓄泄。” 从而解决了八个村的水患之困。后来,为了纪念韩愈兴修水利的功绩,磷溪镇山前片八个村便联合在后洋堤村的堤顶(龙门关外)兴建了韩文公庙以示缅怀,而金沙溪亦称“韩公渠”。

图4 九月初九磷溪镇纪念韩文公民俗活动

尽管韩文公祠现已倾圯,但磷溪镇美堤村、仙美村、古堤村、后洋堤村、内坑村、饶砂村、寨内村八个村庄,至今仍保留着每年九月初九日祭拜韩愈的习俗,用最淳朴的民俗形式来表达对韩愈深深的感激和缅怀。祭典当天,在外工作的村民都会赶回村里祭拜韩文公,场面相当的热闹。

(二)汕头市潮阳区湖边之韩文公祠

湖边韩文公祠位于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湖边村大湖神庙右侧。该祠是在原“湖边韩祠”旧址上重新修建。而原“湖边韩祠”修建年代无考,但韩祠前竖有四块旧石柱及石碑,一石碑上《韩文公祭》四字碑额清晰,碑文因岁月侵蚀,略现模糊但仍依稀可辨。

三、结语

从以上资料可见,潮汕地区的韩文公祠修建数量之多,为它地所无,对韩公景仰之深,可推全国之首。反观韩文公能得到潮州当地民众如此信仰,从以上资料可窥探出两个原因:一是韩文公的德政已广为流传、深入民心,特别是兴学育才一事,潮人认为是因韩公办学兴教的措施得当,才使潮州的文化得以持续发展,至北宋时获得“海滨邹鲁”[2]之美誉。因而韩文公祠的修建地点大部分是在当地的书院之中或是学宫旁,在潮州尊崇地位仅亚于孔子。二是韩公德政得到当地官员首肯和推崇,并相继效仿,慢慢演变为从政者的一面旗帜。北宋通判陈尧佐在首建韩祠时作《招韩文》,并效仿韩公驱鳄,作《戮鳄鱼文》,由此开始,开启了当地官员“崇韩”“师韩”之风。“继是邦人或因守倅之美政,足于感人心;寓公之高行,足于激流俗,皆为立祠,以为后劝云。”[3]所以,潮汕地区的韩文公祠很大部分都是由官府主导修建的,“崇韩”也成了一种文化自觉。

潮汕地区对韩愈的尊崇既是官方的,又是民间的。如果没有民众为基础,潮州不可能在北宋修建韩祠之前就有韩山、韩江的山水改姓,而没有官府对民意的顺应和推动,也不可能逐步形成这种潮州特有的“崇韩文化”,潮州“崇韩文化”深远而厚重。

猜你喜欢

韩文潮州韩愈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韩文提要
小香蕉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一笔一画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