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巾该不该减税
2020-09-03关不羽
关不羽
减免税负的市场后果总是有利于消费者,即便价格一时没有明显下降,也会有长期的正面效果,最终改善商品供给的性价比
最近卫生巾减税的议题在网络走红,最初的“灵感”居然来自印度。
2018年7月21日,印度政府宣布对全国商品与服务税作出改革,卫生巾在税收减免的90项关键消费品之列。此前印度对卫生巾征收12%的商品税,受到了很多社会活动家的批评。之前,一份印度全国调查报告称,印度16-24岁的年轻女性中,约有60%无法用上卫生巾。在更贫穷的中部和东部各邦,这一比例高达80%。更进一步让“普及卫生巾”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印度政府顺应民意,免除了卫生巾的税收,是颇受好评的举措。
这个消息启发了中国舆论界,形成了一个颇有热度的长期话题。最近问题的核心焦点成了,“政府减免税收,卫生巾会不会降价”,颇有一点经济学命题的意味,不妨做一番分析。
首先,要澄清的是并不存在所谓的“卫生巾税”,讨论中频繁出现的“13%的卫生巾税”其实是增值税。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购买到卫生巾时支付的是含税价。如果施行减税,假设价格不变,那么等于生产商和销售商都会增加一定的利润空间。
会不会引发降价,就要看这部分利润空间是否能被企业“守住”。假设供给充分、自由竞争为前提条件,各家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这部分新增的利润空间总会被企业当作市场竞争的筹码打出,从而导致市场价格下降。这是减免税收和市场价格的一般逻辑。
反对者提出,中国女性购买了很多价格更高的进口卫生巾。这些洋品牌在降税后会依仗销售优势,拒绝降价,“便宜了企业,给国家造成损失”。这种假设就涉及更为复杂的模式,也可以做一番分析。
首先,“洋品牌”之间会不会达成坚决不降价的价格联盟呢? 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没有外力干预、资本整合,企业间的价格联盟是很难有效达成的。毕竟市场没有武林盟主举着屠龙刀“号令天下”,企业的竞争天性很难“化敌为友”按照一纸协议去瓜分市场——没有任何法律提供这种价格协议的合法性,没有保障的协议是废纸一张。而且,这种行为一旦被公开坐实,相关企业会面临全方位的风险,信息时代,企业的市场行为很难有什么秘密。
其次,消费者品牌偏好对价格竞争的抑制。品牌偏好、消费惯性都会给对应商品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一竞争优势确实会体现在定价上。具有品牌优势的商品确实可能在降价空间出现后保持矜持,但是“别人降价我就不降”也存在相应的风险。错误判断消费者的忠诚度,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便龙头品牌拒绝降价导致市场价格一时没有下降,长远看也未必明智。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可以投入产品研发、生产效率的改进,形成性价比优势。其实,这种洋品牌和国产品牌的竞争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过多次。最典型的莫过于家电市场,技术发展成熟、价格低廉的国产品牌就是这样一步步在市场竞争中取代洋品牌的。
认为降税收会“便宜洋品牌”的人士可能忽视了一项基本的市场规律——高税收环境抑制了竞争,对市场份额更大的优势品牌更有利,因为高税收放大了规模效应的利润空间,没有规模效应的中小企业在重税之下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只能依赖低价策略生存,甚至走上制造假冒伪劣的歪路。最典型的莫过于存在行政垄断、税负畸高的烟酒市场,假烟假酒异常猖獗,比普通商品更为严重。高税收抑制竞争的极端结果就是市场中只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大企业,另一种是坏企业、非法企业。这显然对消费者不利。
总之,可以肯定地说,减免税负的市场后果总是有利于消费者,即便价格一时没有明显下降,也会有长期的正面效果,最终改善商品供给的性价比。而从道义上讲,卫生巾是育龄女性的“刚需”,因此政府减免卫生巾的税收水平,是对女性权益的重视和肯定。政府做好分内之事,剩下的不妨交给市场,大可不必对那点税收损失斤斤计较。
(作者系历史、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