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淇,张爱玲背后的推手
2020-09-03徐学
徐学
1992年,我收到余光中先生寄来的书,其中有宋淇(笔名林以亮)主编的《四海集》,收录了他和夏志清、余光中、黄国彬的长篇文学论文。在书前的《秀才人情》(代序)中,宋淇借武侠门派阐述各位学者的风格:夏志清是少林派的老辈高手;余光中“不愿自囿于正派的规矩方圆之内,但耽于兵器,尤其是兵器之王刀与剑”;黄国彬“一面利用药酒浸洗全身使筋骨更健,另一面潜心研读秘籍剑谱”。他的文字跳脱而兼容古今,我爱不释手。宋淇是红学家,也是精通英语法语的翻译家,酷爱电影和诗歌,写过许多诗歌诗评影评。但我爱读他的散文,他有《前言与后语》《昨日今日》《更上一层楼》3本散文集,还有《林以亮诗话》《红楼梦西游记》等学术文集,其中的一些篇章都是很好的散文。1993年,我到香港访学,曾通过沙田学者联络他,但忘记了因何未能拜访,缘铿一面。
名门之后,“七友”之首
为弥补遗憾,回校后我多方收集宋淇的著作和论述,才发现他是名门之后。他父亲是著名学者宋春舫,我读大学时就知道他的大名。宋春舫15岁考中秀才,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该校英文第一名是宋子文,中文第一名是宋春舫,二人号称圣约翰大学“两宋”。后来宋春舫留学欧洲,通晓英、法、德、意和西班牙五国语言,还下苦功研读希腊语和拉丁语。为把西洋戏剧引入中国,他倾其所有四处搜购书。回国后,不论在清华和北大当教授,当外交官,还是当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他总不忘介绍西方戏剧。他在青岛盖了座藏书楼,名为褐木庐(Corm ora),是高莱依、莫里哀和拉辛3位戏剧家名字首字母的音译组合,楼中藏有7000多本原版西洋剧本。梁实秋是西方戏剧史料及莎士比亚资料收藏家,当时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曾评价说:“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褐木庐为第一……所有书都是精装,有些是用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跟着父亲,宋淇从小接触许多名家,如傅雷、老舍、钱锺书。有次,他在下棋,来了一位客人,笑眯眯地和他下了一盘。那人走后,父亲说,那是胡适。
宋淇(1919年—1996年)原名宋奇,浙江吴兴人。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对文学批评、翻译、红楼梦研究均有心得,著有《昨日今日》《更上一层楼》《林以亮诗话》《林以亮论翻译》等。
左图:宋淇、邝文美夫妇。中图:张爱玲与宋淇夫妇来往书信的信封。右图:宋淇与张爱玲在信中交流《色·戒》中的地图。
1949年,宋淇到香港,写信给钱锺书:“此间乏解人,亦少可谈之人,香港人只能作手谈,谈论学问或笔谈乃强人所难。”不过,上世纪70年代在港中大工作时,他周围聚集了许多文学名士,有人戏称为“沙田帮”。
余光中在《沙田七友记》里把宋淇列为七友之首,说他:“学识广泛,而且舌风凌厉,像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约翰逊博士。” 任教香港是余光中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期,是港中大让他完成了龙门一跃,成为名扬四海的大诗人……而余光中的贵人就是宋淇。1961年,经吴鲁芹推荐,宋淇约余光中合译《美国诗选》,从此二人通信不断。宋淇最欣赏余光中能抵制“西而不化”,高标“西而化之”。1973年,余光中去香港演讲,时任港中大校长李卓敏秘书的宋淇向他提议来港中大任教,余光中欣然允诺。
宋淇的博闻强记在七友中传为美谈,思果曾说过他的一则趣事。有次,宋淇接受一位美国医生的例行检查,把自己的病历、治疗经过和服用药物条分缕述,侃侃而谈,那位医生傻了,呆了半晌说:“宋先生,您知道这么多,可挂牌行医了。”
“命运的安排多好”
如果说,每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定有一个男人,张爱玲背后的男人是谁呢?若说是胡兰成,她绝不会同意,大家都知道,对张爱玲而言,胡兰成添乱多于帮衬;若说赖雅,婚姻短暂,拖累不少,最遗憾的是他让张爱玲打胎,人们失去了作为母亲的张爱玲。我以为,张爱玲背后的男人是两位:古人曹雪芹,他的文字和审美奠定張爱玲的艺术创作根基;今人宋淇,他的关怀和力荐使张爱玲渡过难关、大放异彩。
1952年,张爱玲到香港,这是她第二次来到这五色杂处之地,举目无亲,后面是回不了的家,前面是没有光的路。在报上,她看到了征招《老人与海》翻译人选的广告,负责此事的正是宋淇。早在上海时,宋淇就惊艳于张爱玲的文笔。此时,他们夫妇和张爱玲相逢恨晚,腾出独子的卧室让她在家里住了两周。此后,宋淇夫妇倾力帮助张爱玲:工作上,为张爱玲提供写作资料,充当编辑或经纪人;生活上亦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使这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文学天才得到滋润。张爱玲在香港3年,与宋淇夫妇日日来往。张爱玲居美后,他们不间断地通信,现在发现有600余封书信,多达90万字。从信中可以看到,《色·戒》的素材是宋淇提供的,主人公是宋淇在燕京的学生,小说从构思到收篇,二人多有讨论。还可以知道张爱玲的《殷宝滟送花楼会》“是写傅雷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堪称奢侈的篇幅介绍张爱玲,给予高度评价,奠定了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夏志清对张爱玲的关注来自宋淇的大力推荐。宋淇和夏志清的哥哥是同学。夏志清说,宋淇在夏家客厅的高谈阔论是他青年时的一幕文学启蒙。
宋淇有爱才如命的癖好。“对于有文才的作家、艺人总是悉心结交”,即使那位才子远在天涯,他也总能与之神交,成为莫逆于心的知交。
张爱玲性格高冷,但对宋淇夫妇从不吝赞美,称宋淇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与多方面的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时代的博雅之士)。”她对宋淇夫人邝文美有难得一见的深情流露:“你的友情是我生活的core(核心),我绝对没有那样的妄想,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有这样的人。”知交如镜子,映射出双方优美的天性。和宋淇夫妇在一起,张爱玲像变了一个人,妙语连珠(宋淇夫妇曾把张爱玲的妙语编成《张爱玲语录》)。看张爱玲那时的照片,可见她少有的光艳四射,流传最广的那张仰脸笑的个人照,就是邝文美带她去兰心照相馆照的。多年后,张爱玲在信里对宋淇说:“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很可能错过认识的机会——太危险了。命运的安排多好。”1995年张爱玲去世,遗嘱中说自己的一切遗产遗物都交给宋淇夫妇处理。
宋淇作品《昨日今日》《林以亮诗话》。
“不畏先生怯后生”
宋淇生于1919年,是“五四”同齡人,生在西潮汹涌的年代,熟悉西方文化,却因喜好和浸馈于中国古典,不太看得起在“西风”中飘零不归的新诗人。他不论争,却以介绍汇通中西的诗人为己任,发掘和阐扬诗人吴兴华就是他的一大业绩。
吴兴华是宋淇的大学同窗,也是志同道合终身不渝的密友。吴兴华16岁发表无韵体长诗《森林的沉默》,是国内第一个翻译《尤利西斯》和《神曲》等名著的人。他毕业后即在北大任教,去世时仅45岁,但留下了200多首新诗,以及不少译作评论和散文。他和宋淇通信长达12年,他们信中谈艾略特,谈里尔克,谈梅花诗,也谈他们认为很有希望的年轻诗人穆旦……
宋淇存有吴兴华诗歌的手抄本,并一直珍藏在身边。为了不给好友添麻烦,60年代他以“梁文星”之名在港台最著名的文学期刊上发表吴兴华的诗,前前后后发表了几十首。“梁文星”以现代眼光观照、处理中国古典题材的诗风影响了一大批港台现代诗人,包括余光中、杨牧、洛夫等。也斯曾专门撰文说:“梁文星在我们新一代诗人(叶维廉、蔡炎培等)心目中是一位传奇人物。”
宋淇有爱才如命的癖好。“对于有文才的作家、艺人总是悉心结交”,即使那位才子远在天涯,他也总能与之神交,成为莫逆于心的知交。宋淇去世后,他的儿子宋以朗整理父亲的旧信旧稿,循着前辈文字的蛛丝马迹探究尘封旧闻。在纷纭往事与密集通信里,有老辈文人的才思灵动、学贯中西以及他们彼此的惺惺相惜。宋以朗说,父亲向来不稀罕虚名,若他在,还是只字不提,“但我应该为了避嫌而抹杀他吗?”
宋淇为人低调。他总是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声望、人脉以及工作之便、地利之便,把发现的英才推到亮处,自己却远避镜头,隐身幕后,功成不居。钱锺书曾用一首七绝评价宋淇:“海内文章孰定评,观书月眼子能明。年来渐似欧阳九,不畏先生怯后生。”诗中说宋淇犹如欧阳修,不但自己修养高才气大,而且慧眼识人。确实如此,经宋淇提携的人,除了上面说过的几位,还有西西、於梨华、聂华苓、思果等。
宋淇生于动荡颠沛的岁月,居于纸醉金迷的商业都市,但不求闻达,不慕浮华,一心想的是,华夏文脉如何才能代有传人、薪火不绝。因此,今天看来,他的背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消亡,反而日益清晰,成为后人一致敬重的“及时雨先生”。他小小的香港客厅,也因为多年来面向四海,为众多中文豪杰提供文学坐标和文化养分,堪称现代中文豪杰的聚义堂。
宋淇(1919年—1996年)
原名宋奇,浙江吴兴人。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对文学批评、翻译、红楼梦研究均有心得,著有《昨日今日》《更上一层楼》《林以亮诗话》《林以亮论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