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重启,《八佰》出征
2020-09-03王媛媛
7月23日上午,在恢复营业前,首都电影院工作人员在影厅内消毒。
8月11日晚,《环球人物》记者在疫情后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特意选择了地处北京繁华商圈西单的首都电影院。与客流量已经有所恢复的商场相比,影院大厅里的观众明显不多,零食饮品售卖处的货架也是空的,只有安保人员、售票员、清洁人员在忙碌,他们的声音时不时在对讲机里传出来……总的来说,踏进阔别半年的电影院,第一感触还是有点寂寥。大厅里一块荧幕上,正在放映电影《八佰》的预告片。
“誓以我命固我土!”
“八百勇士,孤军奋战!”
“8月21日,全国上映。”
一场电影散场了,观众有序地走出大厅,有交谈声,有阵阵笑声,也有不少人围过来看《八佰》的预告片,商量着:“这是影院开放后的第一部国产大片,咱们来看吧?”“嗯,肯定很多人想看,14号点映场的票估计抢不到,等21号吧。”“哎,上了第一部就有第二部,有新片了就好了。”……这一刻,真切感受到了影院复工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八佰》即将上映带来的憧憬。
“这样的事也许这辈子只能经历一次”
首都电影院83岁了,经历过大风大浪。这一次,它又迈过一个坎儿。而这个坎儿,是一群年轻的电影人陪着它走过。
7月16日,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无意之中看到手机上推送的一则消息:“国家电影局发布重要通知,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于超“没有兴奋地跳起来”,但他马上去国家电影局官网截图,“转发给同事、亲朋好友,连续不断地把这个消息往好多微信群里转发”。他想多买几张电影票,甚至包几场电影,“让(亲朋好友)他们和我记录一下,这样的事也许这辈子只能经历一次。”于超说,过去这半年确实“令人焦虑”。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受疫情影响,首都电影院宣布停业。“我们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的春节档,好多员工做出了努力,付出很多心血,备货、制作宣传品,最后……(全部作废)”
首都电影院西单店放映主管赵宇工作13年了,“这13年里,过年也好、过节也好,没有一次是在家过的”。今年,他可以在家过年、过节了,心里却格外沉重。
于超觉得:“真正打击最大的还是6月份,那个时候北京连续几十天没有新增病例了,我们觉得恢复营业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忽然疫情出现变化,恢复营业又要往后延长,不知道复工还要多久,就有点受不了了。当时网上流行一句话‘心态都崩了!我就是这个感觉。”
他们又经过了一个月的等待。7月24日,第一家国家级电影院、全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北京市第一家光学立体声电影院、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千万的影院……曾经创下多个“第一”的首都电影院,又赶上一个新的“第一”——疫情后第一批復工的电影院。
在首都电影院售票大厅里,《环球人物》记者看到一张题为“大幕重启”的巨幅展板,上面写着于超和同事们想说的话:“183天的细心筹备,只为重启时刻能与您重温光影之约。”这183天,影院虽然停业,但每天都有工作人员轮班执勤,影院的电器设备有人维护,消防设备有人检查。不到10个人的小分队,维护着近1万平方米的首都电影院。
7月24日,领班蔺海瑞来到影院换上了工服。疫情以前,工服他几乎每天都穿,但这天他觉得自己“特帅气”,见到观众“特激动”:“有句老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真的感觉好些年没见着他们了!”
有很多观众在售票网站上写下反馈意见,他们现在的体会比往常要多很多:“复工之后第一次来看电影,冷清了许多。进去之前要寄存饮料和吃的,电影院里全程不让摘口罩,工作人员把饮料放在冰箱里,不用担心看完电影饮料就会热,椅子是隔开坐的,中途有人摘口罩、挨着坐,工作人员就会跑过来提醒。”
受疫情影响,首都电影院暂时停售零食饮料。(本刊记者 王媛媛 / 摄)
2020年8月11日,在首都电影院售票大厅,一张题为“大幕重启”的巨幅展板。(本刊记者 王媛媛 / 摄)
2020年8月2日,电影《八佰》官方微博发布定档时间,短短几天,转发量超过了16万,网友留言1.3万条以上。
还有观众主动吆喝:“取票后可以找工作人员盖章,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票啊!影院不让饮食,进场前要存一下,但是观影后会送爆米花啊!消毒工作很到位,散场时就有工作人员等着消毒。新上映的影片很优惠,去年复映的电影几块钱一场,太便宜了!虽然手机可以看,但是影院效果多好啊!”
首都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说,能体会到观众们字里行间的心意。于超的同事们把每张电影票镶嵌到一个纪念卡里,卡上有一行字——“首都电影院·我一直都在”。观众的反应是:“我拿到手中,内心一酸。”
这就是观众给予影院工作人员的信心。现在,另一个给他们带来信心的就是《八佰》即将上映。
“《八佰》,续命!”
电影《八佰》上映,不仅给首都电影院信心,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信心。8月2日,《八佰》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8月21日,电影院见,《八佰》定档。”短短几天,这则微博的转发量超过了16万,网友留言1.3万条以上。很多网友回复同样一句话:“这会是今年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
今年大年初一,电影界遭遇迎头一棒,当天电影大盘迅速收窄至100万元以下,而去年对应的数字是14.58亿元。疫情刚开始,有电影从业者做出判断:“行业会出现重大危机,而且是系统性的危机……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从业公司陷入困境,从前端的制作到终端的宣发、影院,都难幸免。”事实也是这样。今年年初,博纳影业的新片《冰雪长津湖》打算开机,人员已就位丹东,因为疫情停拍,直接损失超过1.5亿元。疫情也给横店按下停止键,滞留在那里的剧组多达310家,滞留的剧组人员达5600人。到4月初,这些剧组中逐步复工的仅20多家。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全国共有2263家影院类企业注销。
有一封名为《为了中国电影的明天——致中国电影行业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信的开头写道:“影院是整个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就像高速公路当之于汽车产业,铁路路网当之于火车和高铁。只有救活了影院,电影行业才有可能复苏。”现实很残酷,全球的影院都陷入困境。美国境内5500家影院从3月20日关闭,大约15万员工被辞退或者无薪休假。英国著名的泰恩赛德电影院不得不发起了一场捐款运动,以确保疫情过后能够再次开门营业。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3月韩国总观影人数同比下降87.5%,创近十年最低值。
半年来,电影从业者心情焦虑、寝食难安。有人做了这样的梦:“梦见影院可以营业了。大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不热闹,检票口给每个人发了口罩,蓝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大家笑嘻嘻地接到手里戴到脸上。我在影厅倒数第二排找了个位置,这场放映的是《红海行动》。刚出完龙标,画面就卡住了,有人走过来告诉我们,疫情来了,不能放映。观众开始紧张,记者说要采访,我急得满头大汗。突然,‘咚地一声,孩子掉下床,我醒了,发现自己又在做梦。”
电影研究员贺永标认识不少电影行业的朋友,太了解他们这大半年的煎熬。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他们)转行的挺多的,有些人现在回来了,有些人可能再也不会回到这行。”
近日,电影《八佰》开始发布8月14日点映场的排片安排,有网友发了个询问的帖子:“点映排片出了的,请吱个声,我想看!” 没想到,下面的回复排起了长龙。
“杭州出了两家,不过离我这60公里,那也得去!”
“重庆这边出了,离我家800米的影院就有两场。”
“南京出了,票已买。”
“今天成都的电影院出了很多,基本卖完。”
“襄阳出了,已购。”
“买了点映,等周五了。《八佰》,续命!”
……
有位电影从业者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她不经意看到这个帖子,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一直流啊流,这半年的压力一下子释放了。本来都要辞职了,又悄悄把做好的简历删掉了。我知道大家需要电影,大家对电影有信心。”
“中国电影在不断地复苏”
贺永标从去年就一直关注电影《八佰》。他说:“当时业内人士对《八佰》的评价很不错,很多人预测它的票房可以达到三四十亿元。”近几年类似的主旋律电影大都获得很好的票房,2018年《红海行动》票房达到36.5亿元,远超外界预期,说明观众对这类主旋律影片的接受度、认可度已经很高了。另外,国内反映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影片不太多,《八佰》走的是悲壮战争片的类型,算是填补一个空缺。实际上,早在2007年,国产贺岁影片《集结号》也属于这种悲壮的影片,最终票房近2.6亿元,是当时的内地电影票房史亚军。
复工之后的特殊时期,《八佰》的票房预期不能和以往情况下对比,因为电影行业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贺永标说:“疫情已经基本过去,但电影院的盈利时间还没有到,疫情结束跟影院盈利中间还会有一个时间差。”他从影院的收入来源分析:影院第一个收入来源是票房,这是主体收入,目前上座率控制在一个范围内,票房也就相应少些。影院第二个收入来源是映前广告,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新片、大片持续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那么映前广告收入不会太多。第三个收入来源是零食饮品售卖,占的份额也不少,现阶段影院暂时不允许售卖零食饮品,这部分收入没有了。最后一个收入来源是电影衍生品,同样的,如果没有重量级影片上映,电影里的人物或道具就不会特别突出,电影衍生品的合作暂时开展不了。
2007年上映的国产大片《集结号》票房近2.6亿元,是当时的内地电影票房史亚军;11年后,国产大片《红海行动》票房达到36.5亿元。
贺永标说:“在这样的一种态势下,《八佰》这部影片确实承担了救市的重任。首先,这个影片的上映时间就给我们一个惊喜,因为它敢于选择在疫情后这个特殊期间上映。如果它选择春节档或者其他大片云集的时候上映,只是锦上添花;疫情刚过,没有重量级的影片,《八佰》的上映就是雪中送炭。其次,《八佰》的团队当然知道,这个时间想拿到一个高票房是很有挑战的,但它就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敢于走出来、敢于奉献。它像一个信号,让更多的电影人以及全国观众看到,疫情并沒有给我们的电影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中国电影行业必然会快速复苏。再者,最重要的救市意义,还是在于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在歌颂胜利,而是要表现中国人的不可欺。这种保卫祖国的心态,这种敢于斗争的精神,能够激励观众的认同感,也能激发人们恢复经济、绝不轻言失败的意志力。在这个层面上,《八佰》也是救市的。”
影院复工刚半个月,贺永标已经去看过两部电影。以前,他常在影院看到不文明现象,比如一些观众喝饮料吃东西发出声响,一些人大声谈笑影响他人。现在影院不允许饮食,大家都能做到,观影时也都保持安静,很有秩序地配合安全检测,甚至没有人中途退场。他体会到人们在疫情之后对电影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们怀着一种敬意,还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情,很珍惜可以好好看电影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