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影响因素

2020-09-03

图书馆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范畴公共卫生受访者

吴 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其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开展研究,是增强群体信息获取能力,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必由路径。

1 文献回顾

在近现代人类社会所历经突发公共事件的洗礼中,学界形成了以“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为主题的,包括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内容及影响因素等在内的全面思考。

在应急情境信息搜寻中,政府及相关组织作为信息源被认为是其基本社会责任[2],新闻机构与执法机构也可作权威信息来源主体[3],而社会化媒体随着网络时代对日常生活的日益渗透亦成为主要信息源之一[4]。

有关信息渠道的研究发现,人际网络、组织平台、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媒介是主渠道[5-9],电视、报刊、网络及亲朋好友深受应急信息搜寻用户偏爱[2]。但是,并不能依据各类信息渠道的使用多寡来判定用户信任度。例如,作为信息主渠道的社会化媒体,就不太受用户信赖[4]。而不同研究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可信度的高低亦各执一词[10-11]。基于各种传播渠道特点和受众群体差异的危机信息传播渠道整合方案被认为是可行之策[12]。

突发事件中,公众最需要的应急信息内容是事件本身的相关信息[2]。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为公众所需信息内容提供有益的分层框架,由低到高依序为满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信息需求。根据科亨信息需求层次论,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信息需求涉及客观存在的、意识到的及表达出的三种依次被前者包含的状态[13],这表明现实中“表达”出的信息搜寻并未囊括公众的全部需求。

一直以来,以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为主题的探讨,往往关注3个因素:(1)用户。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信息敏感性[14],经验知识储备[3],风险感知[15],沮丧、愤怒、恐惧等导致的内部“心理噪音”[16],信息源、信息渠道及信息内容可信度评价[17]等。(2)信息。包括信息内容风格与发送者特征、重要信息渠道缺位[18]等。(3)环境。包括组织文化[3]、意见领袖观点[19]等。文献回顾表明,突发事件信息搜寻研究较少聚焦公共卫生议题及老年用户。

老年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濒之危境,被克里纳伯格在《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20]中以社会学视角洞悉过。1995年7月中旬芝加哥那场致命热浪中占死者多数的老年人,其生理、精神的疾患状况和难以觉察的脆弱社会属性最终未能帮助抵挡灾难的残酷考验。发人深省之关口在于,健康状况以外,老年人的居住生态、社交体系、行动惯习乃至群体文化等是使之堕入“最易受损者”的重要社会性元素。

本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为主题,着力揭示影响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的复杂因素及作用机制,据此为开展面向农村老年人的信息服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务指引。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扎根理论研究法

本文采用Strauss与Corbin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扎根理论包含三级编码:(1)开放性编码。将资料分解、检视、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21]。(2)主轴编码。主要是构建范畴与范畴间的逻辑关联,发展出主范畴。(3)选择性编码。通过识别统领最大多数其他类别的核心范畴,阐明故事线,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框架之内,并用所有的资料验证这些关系。采用不断比较的分析思路与步骤,不断循环提炼与修正理论,直至理论性饱和。

2.2 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理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根据由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及三种基本编码的逻辑和目标所决定的原则和程序[21]。本研究自2020年1月28 日至2 月11 日,在江苏省南通市所辖港闸区、通州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取样本共25人,身份均为农村老年人。样本数的确定以理论性饱和原则为准。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①

2.3 资料收集与整理

鉴于复杂情势下难以采用常规方式联络受访者及收集资料,本研究执行了权宜方案。受访者的选择有两条途径,一是笔者挑选自己的家人、亲友及邻居等;二是笔者委托当地有经验的访谈员挑选合适的家人、亲友、邻居等。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访谈时间、方式、时长等由访谈员与受访者共商确认。正式访谈前,访谈员先准备好相关的访谈提纲(见表2),将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录音记录手段告知受访者,并说明访谈资料的处理方式及隐私保护原则,按照社会调查相关规定严格遵循知情同意程序。在模型初步构建阶段,本研究共进行20人次的深度访谈,时长15~45分钟;在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阶段,共进行5 人次的深度访谈,时长同前。访谈结束后,对受访者不同形式(电话访谈录音、面对面访谈录音、微信访谈文字与语音等)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得到4万余字的访谈记录。

表2 访谈提纲

3 研究过程

3.1 开放性编码

首先对用于模型建构的前20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排除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表述过于模糊的以及无实质涵义的部分,提炼有效内容,共得到符合建模要求的1,063 条原始语句。对其进行编码,获取出现频次在3次及以上共61个初始概念,把内在与同一现象有关的初始概念聚拢成一类,共得到19个范畴。这19个范畴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开放性编码过程②

3.2 主轴编码

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联接关系与逻辑脉络,对开放性编码阶段获得的19个范畴进行分析梳理,共归纳出人口统计学特征、内外部感知、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等5个主范畴。前2个主范畴可汇聚为“农村老年人归因范畴”,后3个主范畴可汇聚为“信息归因范畴”。各主范畴及其对应范畴与之内涵见表4。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接关系,用“故事线”方式描绘整体资料涉及的行为现象与脉络条件。本研究中的主范畴典型关系结构见表5。主轴编码阶段发展出的5个主范畴都影响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至选择性编码阶段则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确定为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阐述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内外部感知是内部影响因素,信息源、信息内容与信息渠道是外部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还以直接影响农村老年人内外部感知,进而影响防疫信息搜寻行为的路径发挥作用;信息渠道则调节着信息内容与信息搜寻间的联接关系。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性饱和经由交替收集与分析数据而得,其作为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特征的时刻[22]。本研究对后5位受访者实施深度访谈,所获访谈记录按照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法进行编码分析,结果仍然符合模型所呈现的脉络与关系。经过检验,未见形成新的重要范畴与关系,5 个主范畴内部也未见新元素。由此可知,本研究建立的扎根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表4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表5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4 理论模型构建

根据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及所阐释的故事线,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见图1。由图1可知,5个主范畴虽同属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但对之发生作用的方式与路径不尽相同。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影响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的本体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主要活动类型、健康状况、居住结构及居住空间。

图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1)年龄。年龄是影响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最为内核的本体要素,它不只直接影响行为,也直接影响内外部感知,甚至还对同属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及健康状况等产生影响。相比“较年轻老人”,连“数字移民”都算不上的“老老人”面临着信息世界更严峻的全面挑战。

(2)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攀升往往意味着个体拥有更好的内外部感知,知识既增进了公共责任认知与自我效能感,也提高了识别风险与评价信息的能力,从而使防疫信息搜寻更主动且更趋理性。

(3)职业/主要活动类型。职业或主要活动类型蕴含个体的组织化身份、互动对象范围及对公众或他人的责任,职业类别为“工人、科教文卫、服务类”的所有受访者均得到来自单位群/同事群的信息关照,或社区管理者的信息指令,组织化动员方式令其具有高度的公共责任认知与风险感知。而身份为“农民、家庭照护者、无业”的农村老年人则因其欠组织化特征而呈较弱的信息意识与规训程度。

(4)健康状况。如果说事态初期危重与死亡病例直指有基础病史中老年人的话,随后“新冠肺炎人人易感”的结论则给公众上了一堂“风险意识”公开课。

(5)居住结构。居住结构差异给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造成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多代同住家庭提升了老人的公共责任认知与自我效能感,并有助其对外部风险及信息做出理性评价。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称“晚辈楷模文化”使长者在向晚辈学习与模仿中渐成加强版的信息搜寻者。较之仅与配偶同住的情形,独居农村老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常身陷险境。

(6)居住空间。安置小区信息宣发的时空密度要高过传统村落。从空间看,前者的户外文字通告比后者更便于浏览;从时间看,前者社区/物业人员比后者村干部/城管在同等时长流动喇叭喊话的人群覆盖密度更高。对于农村老年人,密集动员的集中居住区域比散居更有助增强其内外部感知,进而改善防疫信息搜寻效能。

4.2 内外部感知

(1)公共责任认知。受访者公共责任认知由其对公共义务、主动告知与承担责任等3项认知构成。居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应依法承担相应公共责任,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或具有组织化身份的老人更具公共责任意识,这与他们更有能力接触信息系统并做出理性反应的特征是相符的。

(2)自我效能感。公认易得的信息源一般是正式系统与非正式系统,专业系统仅面向部分农村老人,社会系统暂未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明确进入受访者对接能力感知范畴。农村老人最喜闻乐见的信息通道是物理空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令群体使用障碍感知程度加深,以致用户递减。“行为指引”信息承载了特定阶段官方的统一性要求与强制性规范,受访者因感到超出自身日常知识且履行与否直接上升到法律层面,故常加以搜寻;而“心理与情感”问题则因被视为完全可以解决的小事或处理不好也无碍他人而遭怠慢。

(3)风险感知。农村老年人对新冠肺炎的风险感知由感染渠道认知、感染概率认知及感染程度认知等三方面构成。个体接收及理解信息的能力特征与信息系统对风险知识的呈现状况相交互,构成了老人风险感知程度的差别。风险感知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对官方信息通报、专业防疫知识与本地感染案例等保持密切关注,不断跟进与更新自身知识库;风险感知程度较低的受访者则对接纳防疫知识、遵照防疫规范及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等一概拒斥,我行我素。

(4)信息评价。从主体看,高遵从性有益抬升信息评价,而高信息素养则赋予受访者基于多类别知识、跨时空比较等的理性信息评价能力;从客体看,权威与专业信息源、个体经验信赖的信息渠道以及符合认知并取得实效的信息内容均可提高信息评价。较高的信息综合评价可促成受访者主动搜寻防疫知识并积极遵循防疫规范,比如,R25:“相信政府,电视上说的(防疫知识)肯定是有用的,我们照做,网上的不一定。”

4.3 信息源

信息源是影响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的各式信息供给主体系统,包括正式系统、非正式系统、专业系统、社会系统。

(1)正式系统。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负责领导全局工作与发布权威通告,妇联、残联等参公管理群团组织负责联络与保障特定人群或弱势群体,街道社区则依托基层治理架构与网格化管理队伍直接服务民生。正式系统作为信息源是农村老年人眼中的“国家”,享有天然威望与信任,通过多渠道与广覆盖,全方位增进农村老人内外部感知,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动员全民与维护稳定的柱石。

(2)非正式系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农村老年人来说,非正式系统是信息管道的扩展器,是信息内容的解释官,也是内外部感知的天然推动者。这一系列功能之于缺乏对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能力以及感官、智力等受损的老人而言尤为重要。作为社会学家萨姆纳所指之“内群体”,初级社会网络在信息世界中扮演着双面角色:它既可能透过亲密性传输被正式系统封锁的真相,也可能基于不假思索的互信盲目接纳与传播谣言。

(3)专业系统。医疗与新闻系统合力传播防疫讯息与地方动态,单位系统则组织本群成员暂停原有社会活动、配合整体防疫部署。专业系统并非对农村老年人无差别开放,具备一定信息搜寻能力或组织化身份是与之对接的前提,其信息受众的内外部感知通常更优。例如R01:“医务室是2月2号接到的镇卫生所村医微信群通知,要求3 号起全部暂停诊疗工作。我这地方很关键,如果有病人传染给我,我一天就可能感染给几十、上百个家庭。”

(4)社会系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系统可依托专业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各社会团体、学会等纷纷制订、引介面向老年人的防疫指南与健康手册,但这些阳春白雪式的微信公号难以下沉至农村老年人的手机界面;社会系统亦可动员组织力量配合社区行动,但因在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尴尬处境与社区服务实践中的长期缺席,成建制团体无法嵌入正式系统末端。社会系统在虚拟平台上的努力呈现与在现实空间中的无处安放,一并形构了其与农村居民间在情感感知及信息搜寻两个层面上难以跨越的鸿沟。

4.4 信息内容

(1)行为指引。“日常行为指引”含出门装备、配合检查等“应该为”内容,电梯规则、手部清洗等“怎样为”内容,及停止串门与聚众行为等“不能为”内容;“特定事项原则”尤对主持家中红白喜事与服务乡间民生日常的农村老人为要,防控期多为限制与禁止类内容;“防疫隔离规范”为有疫区经历、病患接触及发热症状等居民提供分类应对方案与特别求助通道。越是由权威机构发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易于理解操作且行之有效的行为指引信息,就越是能够增进农村老人的内外部感知并引起信息搜寻行为。

(2)心理与情感调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式组织(机构)制作、发布的新闻(专题、指南)中多论及心理健康,内容包括心理调适与危机服务。信息供给主体系统的全面发力难掩“心理学话语”在农村基层落地的窘境,专业的学术范畴与实操方案无益于乡土受众的接收、理解与采纳,且此类信息不常见于农村物理空间。例如,R13:“没看到过说心理健康的东西……我不需要,有病还是找医生。”

4.5 信息渠道

(1)传统媒体。在规定全民居家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报刊基本退出流通,广播与电视分别因赋予信息内容以本土化、生活化特色及权威性、共情性特质而愈受包括农村老人在内的受众青睐。

(2)新媒体。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俨然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已形成燎原之势,朋友圈、公众号将个体层次的信息资源扩展至群体、机构及地区层次,将信息内容传统传输方式提质为即时、菜单及交互方式。由此直接受益的多为年纪更轻、受教育程度与职业阶层更高的农村老人,新媒体所具深度动员与赋权特质使其内外部感知在同辈群体中居于全面优势。

(3)物理空间。较之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传统观念强、防疫意识弱,其中老年人更兼信息能力差、信息渠道窄,传统媒体、新媒体与受众间存在信息供给与搜寻的对接沟壑。非真人实景式交互的上述两类媒体信息有效传输需用户具备以下3项前提: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动搜寻信息的意愿与行动、接受两类媒体信息的物质载体,对三者不能兼备甚至三者皆无的农村老年人而言,此两类媒体形同虚设。此时能力破困局的唯有信息的物理空间通道,面向独居、失能、残疾者进行入户宣传,面向户外忙农活、集市忙营生者进行流动劝诫,面向全体居民尤其是仅听得懂方言者进行喇叭土语喊话,是最精准、最兜底的信息传播渠道。

5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老年人防疫信息搜寻行为,并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农村老年人归因范畴与信息归因范畴。前者包含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内外部感知两个主范畴,后者包含信息源、信息内容与信息渠道3个主范畴,这5个主范畴共含19个范畴。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进行了如下探索: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村老年人与防疫信息搜寻行为等3 个关键词首次统合为一个学术主题展开研究,透过防疫信息搜寻行为描绘农村老年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群体生存图式;立足扎根研究,阐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疫信息搜寻中农村老年人的主体状况及信息系统的客体状况,为今后相关政策推进与干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理论模型及相关阐述,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群体防疫信息搜寻效能进而增进福祉,本研究提出以下初步的框架性构想与操作化建议。

(1)“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应秉持总体关照与重点服务结合的原则。对防疫信息搜寻中农村老人的共性问题及需求予以总体关照,在此基础上,需针对较年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或文盲、缺乏组织化身份、健康状况较差、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分散居住老人提供重点关护,分类识别其特定信息需求并精准落实服务。

(2)“内外部感知”方面,应增强防疫阶段农村老人的内外部感知。在平时,可通过法制教育塑造公共责任认知,通过信息源对接与信息渠道使用能力培训提升自我效能感;疫情期可以科学的防疫解读引导风险感知,以权威的信息传送提高信息评价。

(3)“信息源”方面,应打造各司其职、互相补位的信息供给主体系统。正式系统应发布完善的为老政策并落实精准的为老服务;非正式系统应守望相助,关爱亲朋邻里,尤其要为孤残病老这些严重缺乏信息搜寻能力的个体织就最可及也最贴心的第一张信息安全网;专业系统应面向公众传播科学与真相,面向组织提供管理与服务;社会系统应谋求虚拟平台智力输出与现实情境行动助力的双落地,切实设计好信息传播至农村老人“最后一公里”的对接路径,制订好组织力量与基层治理框架的协作方案。

(4)“信息内容”方面,“心理与情感调适”类信息之于农村老人的必要性与价值,长久以来被“温饱议题”打造的乡土话语掩盖了,亟需再造现有的“官方·知识精英—传统·现代媒体—原则·术语阐释”传播机制。建议搭建新的框架:“四类信息源—三类信息渠道—心理与情感主题”,需为这一思路作必要补充的是,要将“心理与情感”话语进行通俗化改造,开启农村老者看/听得到、看/听得懂的模式,进而通过专业干预让群体认可、采纳和受益。

(5)“信息渠道”方面,应突出分类优势。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物理空间三类信息通道各自面向不同类别组合的受众群体,物理空间在发挥兜底性等优势的同时,应在“行为指引”类信息以外,向包括农村老人在内的大众传送“心理与情感调适”类信息,让此类信息直面乡土受众,打破“羞答答”“没用处”的传统舆论。新媒体则需放下架子,手机界面、微信板块等设置应考虑适合老人使用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符码系统。

注释

①“职业/主要活动类型”中“家庭照护者”是指某个受访者较长时间以来的主要活动是照护家中婴幼儿、老人或残疾人,在对“X/家庭照护者”进行“职业/主要活动类型”初始概念归类时均纳入“家庭照护者”。“健康状况”中“基本健康”是指受访者没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失能及残疾等,仅有小病的情形;“慢性病”包括受访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支气管炎、胃炎等。“居住结构”中“多代同住”是指有两代及以上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情形。“居住空间”中“分散居住”是指在传统村落自建房分散居住,“集中居住”是指拆迁安置后在安置小区集中居住。

②囿于篇幅,开放性编码阶段的每个范畴仅列举表中一个初始概念所对应的原始语句;R★★表示第★★位受访者访谈中的原话。

猜你喜欢

范畴公共卫生受访者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