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示范与应用
2020-09-02陈敬华
陈敬华
为了应对现阶段全球的干旱化区域的逐渐扩大,以及干旱强度的增高问题,需要进行高效的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文集中介绍了不同的抗旱造林技术的示范以及具体的应用,希望能够帮助相关单位在工作中进行科学有效的绿化工程建设,提升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在进行抗旱造林领域中相关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利用现今的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造林的成活率,以此进行高效率的荒山改造工程、沙漠治理工程。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需要采取不同的抗旱保水技术,以此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
一、土壤水分的监测
对造林区域的土壤进行水分检测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进行定期的变动取土点,例如采用烘干法、微波法以及遥感法。而另一种类型则是需要在田间进行固定点的实地测量,同时将传感器埋入到固定点的土壤当中,其深度不同,但是控制位置不变。又可以进行土中侧孔的设置,同时利用相关专业的仪器利用侧孔来对其进行定期的含水量检测,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中子仪法、TDR法等相关方法。这其中烘干法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方法,其在操作方面较为简便,同时还有着精确的数据结构,因此受人们所追捧。但是在对土壤水分进行连续的测定的时候,会对土壤进行取土点的变更,这就受土壤变异性特征的影响,导致测定的含水量产生较为明显的不同,同时这样的方式下测量的土壤含水量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当前土壤真实的含水量。利用专业的仪器来进行土壤水分的监测,可以有效的保障对土壤水分進行检测,从而提高造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造林的质量与水平。
二、树种的选择和林种的确定
在进行造林的前期准备环节上,需要首先按照规定进行造林环境的实地考察,同时依据造林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树种的选择,从而实现适地适树,这样可以极大地符合抗旱造林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在抗旱造林工程的树种选择方面,从水土保持林的角度上来看,需要选择的树种应具有良好的根系、成年后树冠浓密、生长周期较短,同时具有着良好的耐寒、耐瘠薄能力,且有着各种利用方法的树种。对于水土保持用材林的角度来说,需要提供速生丰产以及具有良好品质的树种,同时在经济层面、环境的适应性上都有着良好的适应性,以此提升树种的成活率。
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水分是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为此需要在进行树种选择时重视起来,树种需要有着较为发达的根系,以便可以获取到地下的深层水分。同时较小的蒸发量也能够保障树种的成活率,这是抗旱造林树种选择的重要指标。
三、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
造林的密度能够直接影响到树种的成活效果,同时也是促进树林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的重要保障,在树木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抗旱造林,需要进行成林密度的设计和安排,首先需要合理配置好树种、密度水分以及立体的配置,使其形成一个较高的林型抗性,进一步的改善周边地区的环境。针对不同的树种可以进行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混交,或者乔木和灌木的混交,同时进一步的控制好每一植株的间隔距离,保障每一株的水分和光照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栽植技术
在进行栽植技术的使用上,也需要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一般来说要想实现良好的抗旱造林的工程项目,对树种栽植时期的选择应控制在一年当中的春季或者秋季,同时进行栽植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好较为详细的计划,并且需结合其当地的天气气候类型,以此进行合理的栽植安排,对当地的土壤环境、造林选择的树种的植物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苗木的准备环节,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苗木的栽植区域需要严格安排合理的间距进行栽植,在植物带外侧三分之二的位置进行栽植,针对一些穴状的整地,则需要在穴坑的中心进行植株的栽植。在栽植深度上需要保证植株和土壤能够充分的结合,一般深度控制在原土印的2cm左右。而对于阔叶林来说,一般会采用单株栽植,而针叶树则是采用丛植的方式进行栽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苗木的抗性。在容器的选择方面,是需要依据容器的实际性质来决定的,例如针对塑料、纸质以及有机材料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五、苗木的选择处理
在选定了抗旱造林的树种和种植的密度之后,就可以进行造林施工。但是在栽植过程中会受到土壤水分的严重影响,为此需要在栽植前就对苗木进行分级、包装和运输过程中严格监管,以此保障苗木的完整性,这样就不会由于根系的破坏,导致无法在生长中形成良好的根系,对土壤中的水分吸收不佳。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实现抗旱造林工作,需要采用各种新技术,并在造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其当地的土壤地质情况以及气候的特点进行技术的选择,以此提升造林的效果,帮助我国提升环境治理的质量,加快抗旱造林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125300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生态实验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