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分析
2020-09-02孙罡
孙罡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农业发展新动力。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分析,希望为研究农业科技创新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农业科技创新,是自古以来的社会发展的追求,金代时期,酿酒饮酒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更是农业发展的体现,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种表现。当今,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农业发展新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仍然薄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地域性强
农业科技创新强烈受到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社会条件制约的特性。马克思多次指出,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同化某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适应于不同地域环境的生长发育规律,造成农业生产方法措施、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之间的地域差异。地域性强是农业和工业的重要区别,工业产品原则上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及世界范围,较少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农业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则受自然环境的强烈制约。
2、风险性高
农业科技创新在研究开发阶段和推广应用初期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特征。马克思指出,农业是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相互交织的产业。
3、公共性广
农业科技创新产品所承载的公共服务、公共责任广泛的特性。具体表现在: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面向的是广大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消化科技创新成本的能力十分有限,科技成果必须以廉价的方式让农民应用,成果的效益尽量留在农民手里。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农业科技转化的效益被分流到各个方面,既要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支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是之所以谓之“农业是安天下产业”“基础产业”和“母亲产业”原因。
二、强化实施三大根本性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强化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改革步伐
顺畅的农业科技体制和农村推广管理机制,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因此,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不断创新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循环农業、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科技成果。
2、实施服务体系构建战略,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
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形成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使所有农业科技力量都围绕产业需求协同工作,使各类农业技术成果都能从实验室到田间顺利传导,形成需求与科研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
3、实施人才队伍打造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劲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关系农业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围绕科研、推广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统筹开展工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急需人才为重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体系为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1、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整合科技资源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纵观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农业科技先进地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是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快速突破的唯一途径。要推进产业技术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度融合,通过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进而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2、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以创建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农业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技术研究为重点,加快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作者单位:164000 黑龙江省北安市扶贫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