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

2020-09-02杨晓璐

大经贸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道幸福

【摘 要】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是他众多思想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见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部经典的伦理学著作。在书中,亚里斯多德这样阐述了幸福的观点,“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就是合于中道的生活”,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大致窥探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

【关键词】 幸福 至善 中道

在古希腊伦理学中,幸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虽然哲学研究者们对幸福概念有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他们大都认同这一观点: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就是合于中道的生活”等思想命题,强调行为者的最高追求和中庸之道,论述了个体道德的构成和养育过程,以及个体道德与城邦道德的统一等等。因此,他的德性幸福论具有综合的性质,并从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作为最高善的幸福

古希腊对于幸福的理解和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相比于现代人对幸福物质化的追求以外,古希腊人往往将幸福与德性联系在一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往往伴随着德性的实现,他把德性分为具体的善和最高的善,具体的善即在面对具体事物时所采取的善。而最高的善被当作某种更终极的善的手段而被选择,它建立在具体的善之上,这就促使最高的善有总体的性质。

无论最高的善还是具体的善始终围绕着人展开,即是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既然一切知识,一切选择都是趋于某种善,那么政治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从名称上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并且幸福的内涵是生活优裕,行为优良。这就说明:其一,幸福是一种善,而且是“善的顶点”即至善,这种善由自身而被选择,它同时也是“自足”、“无待而有”的生活。伦理学或政治学仅仅指明人的活动目的是不够的,而且还要指出最高的目的,不然,“一切欲求就变成无益的空忙”。其二,幸福的一般含义是生活优裕、行为优良,即好生活与好行为的统一,实际上就是目的与实现活动的统一。其三,幸福是政治学的目的。“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它“以完美的、自足的生活为目标。”个人的善和城邦的善相比较而言,城邦的善更为重要,更为完满,更为神圣。“最优秀的政体必然是这样一种体制,遵从它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分为三类,即外在的善,身体中的诸善和灵魂中的诸善,而至福之人拥有全部这些善。”可见,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幸福在自足性和完满性的程度上是有别的,有一般幸福和“至福”之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以善来规定幸福,以善的多样性和多层级性来解释幸福的丰富性和完满性,并且以善的合目的性来说明人对幸福追求的自然性和普遍性,从而为其幸福论的展开提供了一种价值论意义的内核。

二、中道原则与幸福

中道原则是古希腊民众一直信奉的传统思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科学、技术、艺术或是对思想、情感和行为,他们认为只有介于无过与不及之间才是良好的状态,中道的原则是行为处事的最理想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同样运用了这一原则,在这里 ,“中道”原则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折中主义,他的“中道”虽然有调和妥协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面向一个高蹈远举的目的,坚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它,恰如其分地取得它:有如射箭恰中目的 ,也如天平两面取得平衡。在亚氏的伦理学著作中,他明确地承认,现实中充满矛盾,人人都有欲望, 欲望也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他看重欲望,但是不像理想主义者那样反对欲望 ,甚至主张禁欲、绝欲,这也是他与其师柏拉图在这样问题的看法上显著的区别:亚氏在这里完全顺从现实,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而柏拉图以及苏格拉底也曾探讨过中道的问题,但却过于理想化且最终无确切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德性以中道为核心,所谓中道,就是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动和感情生活中,既不要过度,也不要过及,而应保持其中间性。过度和不及都是过错,唯有中道才是德性。由此推之,幸福的获得必须遵循中道原则。因此,他说:“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他列举了大量例子,力争来说明“过度—中道—不及”的模式,如鲁莽—勇敢—怯懦;浪费—慷慨—吝啬等,而合于中道德性的现实活動就是幸福。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在于行于中道,每个人只要合于中道而行动就能达到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对于人来说,要求遵守中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德性的目的在于根据理性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德性由于以理性 为指导,它比任何技艺更高级、更优越。既然技艺注意于中道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中道。那么,人的德性当然也是能发挥其功能,达到中道的。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启示

综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把幸福建立在德性之上。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把幸福和德性联系在一起呢?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是德性可以使我们获得内在利益。这种内在利益,它既是一种具有道德意义实践本身的成果,又可使内心充实,是作为人而言的好的生活。这种“内在利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最深层的内涵,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在他的理论中直接阐述,但他的幸福观里隐含了这一思想,即亚里士多德为人类建立了一个善的理念,把善作为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人们追求这个目标过程,既是德性践行的过程,又是获得幸福的过程。人们依靠“中道”的原则不断地践行,不断地矫正,最终达到“中道”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 余纪元:《“活得好”与“做得好”: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双重含义》,《世界哲学》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杨晓璐(1994—),男,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研究生,单位:浙江省委党校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中道幸福
站桩立禅 谈拳说史:(三) 武以观德 中道应物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