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与流浪:为了抵达家园
2020-09-02陈珺茗
陈珺茗
“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
编者按:当前,“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广大师生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风格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及方式。下面几篇文章,展示的是同学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学习成果。
当我读完《围城》,合上书本,凝神静思时,脑中浮现牟文烨对《围城》的评价:“一部讽刺夹杂着辛涩,诙谐夹杂着沉思,快感夹杂着痛感的作品。”细细咀嚼,的确如此。在矛盾中不断挣扎的方鸿渐,老于世故的高松年、汪处厚,把“柔”和“嘉”当作策略的孙柔嘉,虚伪市侩的李梅亭、韩学愈,浅薄势利的陆子潇、顾尔谦……钱先生通过普通的生活故事,展现出对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仔细琢磨,我认为《围城》的人物可分成三个类型。
第一类,以方鸿渐为代表的懦弱浮华而又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
方鸿渐出国留学是他的第一次“出走”,但与其说是去学习,不如说是去混日子。“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迫于父亲与丈人的压力,只好购买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期望糊弄过去。这次带有偶然性质的“出走”并非他所计划,接受丈人帮助、成为人人称羡的“留学生”也只不过是为了装点家族门面而已。一出国,方鸿渐性格中荒唐玩世的一面就暴露无遗,他放任自己的精神在懒散享乐的生活中“流浪”,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方鸿渐赴内地到三闾大学求职是他的第二次“出走”。这次“出走”,一是因为赵辛楣把他当情敌,想通过提供一份远距离的工作拆散他和苏文纨;二是方鸿渐身为“读书人”的傲气和留洋接受的新潮思想使他与周家的矛盾愈发明显。进入三闾大学后,生活逐渐向方鸿渐显示出真实、残酷的面目。校长高松年在电报里原本许诺给方鸿渐教授职位,后因发现他只是个“游学生”,所学又非政治,没资格当政治系教授,最后安排他当伦理学副教授。因没有真才实学,方鸿渐的课教得很烂,学生都看不起他,只把他的課当成混学分的捷径。他对于人情世故的不通,又使他无法应对三闾大学内部党派之争的尔虞我诈,不知不觉间,把同事全得罪了。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是个“无用”的人,被排挤、孤立,又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被迫“流浪”。
第三次“出走”的结局在书中并未挑明,但从现实来看已成定局。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孙柔嘉的圈套,与她成了婚,婚后却发现柔嘉与婚前温顺娇弱、天真单纯的形象截然不同。两人性格冲突越来越大,方鸿渐又意气用事丢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以方鸿渐缺乏主见的个性,很可能会再次投奔赵辛楣。
方鸿渐的三次“出走”,无一不是临时起意,缺乏深思熟虑,对于未来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他的懦弱、迷茫使他的路越走越逼仄。作为一个接受过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方鸿渐始终在精神上摇摆不定。在爱情上,一方面他追求纯真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另一方面他又怯懦,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在事业上,方鸿渐有正义感,又常常对现实抱有幻想,以至于总是处于被压迫的尴尬境地。方鸿渐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他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家园、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家园等问题的认知是模糊的,所以他只能不断地“流浪”。
第二类,以汪处厚为代表的虚伪贪婪的旧官僚。
汪处厚是一个失足落马的旧官僚,来到偏远的三闾大学谋得系主任职位。他身上所浸染的官僚主义气息非常浓厚,争名逐利、贪得无厌,将官场上的一套应用到大学里。除此之外,汪处厚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续弦,年轻貌美,以汪处厚的年龄足以做她的父亲,从中可看出汪处厚一直享受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偏偏他还要做出一副文人的深情模样,写诗怀念他的原配。书中讽刺地写道:“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只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希望续弦生了孩子,再来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诗,把这两句改头换面嵌进去。”
汪处厚在官场名利声色的重重诱惑下,早已安居于腐败糜烂的生活,这于他而言也是不可替代的“现实中的家园”;他也许追寻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许在独处时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但他最后选择了放弃理想。
第三类,以孙柔嘉为代表的在封建阴影下具有半独立人格的女性。
孙柔嘉的“出走”是封建社会的阴影下结出的果实。孙柔嘉的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重男轻女,对女儿的事淡漠得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孙柔嘉明白,一切都得靠自己,所以她成长为一个较为独立、有主见、意志坚强的女子。她的“出走”在这一点上很有点现代女性的味道,但在当时的男性眼中,便是如赵辛楣所言的“深沉”“富有心机”。她的“出走”最终还是俗不可耐,如同千千万万女性一样,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归宿,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她追求的是一个懦弱的男子,方鸿渐给不了她期待的依靠;二是她想改造方鸿渐,要他老老实实,像她的姑父听她姑母的话一般。最终,两人的小家庭难以维系,孙柔嘉跟着姑母走了,至此她的“出走”也宣告失败。在《围城》中孙柔嘉是一个极特别的女子,她对于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清晰的认知,并且非常主动地为此努力着,但她的追求最终夭折了,因为她的“半独立”的人格不足以支撑起现世的重量,她最终也走上了“流浪”之路。
《围城》里种种人物各式各样的表演,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人生的困境则是生命意义的哲学本质。其实在这里,“围城”二字所披露的不仅是方鸿渐人生中难以挣脱的“围城”的桎梏,更是整个当代文明和当代人生的困境。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刻画了众多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人物,但他们的追求都是在寻找一个安宁的后方。年代换了,情景变了,但人始终如一。我们走在命运的路上,就注定要寻寻觅觅一生;我们不断回归、出走,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如此,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指导教师:向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