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黄庭坚
2020-09-02
一个早熟的神童
1045年,江西分宁(今修水)。黄氏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娃。
父亲黄庶十分欣喜,他给男孩取名“庭坚”,这个叫黄庭坚的小男孩,确实不是一般人。
黄庭坚7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诗名叫《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名利”二字,有些人活到70岁都挣脱不了,这个小孩,7岁就看透了。
思想早熟得可怕。
东坡先生的弟子
1072年,御史中丞孙觉的家里来了个大人物——苏轼。
孙觉事先把女婿黄庭坚的诗文,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苏轼一来,果然就看见了,随手抓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我阅文无数,当今世上的人,真写不出这么超逸绝尘的文字呀。
孙觉抓紧机会推销自己的女婿,请求说:这个人,现在还不红,大学士可以为他扬名。苏轼笑着回答:此人如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将来名声大到想逃名而不可得,又何须扬名呢?
数年后,苏轼见到黄庭坚的舅舅李常。李常也向苏轼力荐自己外甥的作品。
黄庭坚遂战战兢兢给自己的偶像寄去诗文,请求指点。苏轼也经常回信,赋诗作词,不在话下。
两人虽未曾谋面,却彼此神交已久。
转眼到了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案发之初,早先与苏轼有过诗词唱和、信件往来的人,纷纷加入揭发队伍,撇清关系。黄庭坚当时人微言轻,却站出来替苏轼说话,说了一些“苏轼忠君爱国”之类的话。最终,苏轼被贬黄州,黄庭坚被处罚金。
1086年,元祐元年。宋朝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失势,被归为“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纷纷回京做官。黄庭坚用一块石砚作为见面礼,以弟子身份登门拜见了苏轼,正式成为苏轼的学生。
这一年,黄庭坚41岁,苏轼49岁。
随后的三年左右,黄庭坚与苏轼及其他门人朝夕相伴,切磋诗文,鉴赏书画。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期间,黄庭坚的诗越写越好,世人开始将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書法也是,与苏轼共同入列“宋四家”。
官越做越小
黄庭坚是一个看轻功名利禄,只重内心世界的人。
这导致了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
他一生没做过大一点的官,基本都在县、镇一级兜兜转转。
不是他能力不行,是他官品太好,又遇上朝廷推行变法,一旦发现一些新政劳民伤财,他就坚决抵制,不执行。
他在江西泰和当知县的时候,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新政,地方官收上来的税额跟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拼命在收税,他倒好,说“穷乡有米无食盐”,拒绝执行新政。结果,被降职到了山东德州德平镇。
总之,黄庭坚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他坚持以民为本。
元祐年间,“旧党”掌权。黄庭坚好不容易有点熬出头,被授予《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等职,负责修史。《神宗实录》修好了,来不及升官,他母亲病逝了。
黄庭坚赶紧返乡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他是有名的大孝子,后来入了“二十四孝”。
“新党”重新上台,开始清算“旧党”。尽管黄庭坚向来没有门户之见,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还曾公开说王是“一世之伟人”。但政治斗争总是那么残酷无情,人在官场,被波及时往往身不由己。
57岁的黄庭坚被褫夺了编制,贬往更加偏远的宜州(今广西河池)。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享年60岁。
黄庭坚死后,这个命途多舛的边缘人,却让历史深深铭记了近千年。
他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朝诗坛的双子星座。
一批年轻诗人受他的诗艺与人品感召,集结在他周围。比他小8岁的陈师道,在见到黄庭坚后,果断焚烧了自己以前的诗稿,诚心诚意跟他从头学习写诗。
久而久之,以黄庭坚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雄踞两宋诗坛,影响十分深远。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