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出口西亚地区的青花笔盒以及定制瓷器的研究
2020-09-02薛冰
薛冰
摘 要:明朝时期,生产了大量专供出口西亚的青花瓷,这些产品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在功能上都效仿自西亚地区的金属器、陶器或玻璃器。本文所关注的是一种青花笔盒,这种笔盒外观精致,工艺考究,并非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但在西亚的金属器中,可以找到与之相同的笔盒。通过对比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和具体的功能,可以丰富明初外销瓷的研究成果,并为研究中国和西亚之间以书法、绘画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交流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料。
关键词:永宣时期;青花笔盒;外销瓷;西亚;细密画;文化交流
1 笔盒的造型与结构
图一是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松竹梅缠枝花卉纹笔盒,高72mm,长度320mm,宽度78 mm,盒身为椭圆形,字母口,口盖结合处均无釉;笔盒盖面中央为一菱花形开光,内饰折枝花卉纹,其余地方满绘卷草纹;盒盖侧边环饰一周缠枝花卉;盒盖内面,画有中国传统的折枝松竹梅纹。笔盒内底心描绘一折枝花卉。盒身外壁有六个“龟背锦地①”几何形开光,内饰折枝花卉;从纹饰上看,这件瓷器既有中国古典装饰,又大量采用了西亚地区的纹饰主题,堪称是中外艺术与文化交融的典范。
青花图案发色鲜艳浓翠,线条晕散,釉内有大小不一的气泡,釉面有密集的橘皮纹,笔盒质量较重,器壁较厚,为模制成型,应当是宣德早期制品。由于盒身与盖面采用分开装烧的方法,再加上笔盒整体成型难度较大,所以在景德镇御窑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变形的废品,这也说明该产品成本较高,并非普通人的日常用具。
这种笔盒显然不能放置毛笔等中国传统文房用品;而布满器身的缠枝卷草纹则属于阿拉伯纹样(Arabesque)②[1]的一种,学术界称之为“回回花”(mohammedan scrolls),这是西亚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方法,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的植物纹,回环往复、连续不断、密集丛生;由于伊斯兰教盛行的地方多为沙漠,缺少植被,所以在《古兰经》里,便将天堂形容为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地方,因此这种纹饰特别受西亚穆斯林喜爱[2]。再加上这一笔盒可以从伊拉克等地区的金属器皿中找到原型,所以,它应当是郑和下西洋时,销往西亚的产品。
2 笔盒的功用考辨
2.1书法笔盒
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儒家文化圈和伊斯兰世界两个文化区域下的人们尤为重视文字的书写和知识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系完备的书体,中国书法有“楷、草、隶、篆、行”五种写法,相应的伊斯兰世界也流行五种阿拉伯文的写法,分别是“三一体、卢格阿体、悬体、誊写体、库菲体”[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字体又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最终在12世纪末期定型,它们的使用遵循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书写内容以及不同的书写载体,都要选择相对应的书写体。
这种对书法的重视,使得阿拉伯地区的书法家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再加上他们进行抄写的主要是《古兰经》等伊斯兰宗教经典,因此,显得更为神圣。而阿拉伯文字也随着书法家们的不断推广,成为伊斯兰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主题③。
图2是穆斯林书写阿拉伯文的芦苇笔,中文名称叫做“葛兰”或“格莱姆”[4],这种笔属于硬笔的一种,历史非常久远,据考证,美索不达米亚时期流行的楔形文字就是用这种芦苇笔书写的;它的笔头有大有小,相对于毛笔,这种笔制作简单,便于携带,可以直接摆在盒子里而不用担心笔头损坏。
图3是13世纪伊拉克摩苏尔地区生产的黄铜刻花嵌银笔盒,长36.8cm,连盖式设计,盒盖内装饰有一行阿拉伯文字,盒身外壁装饰一周缠枝花卉纹锦地圓形开光,内嵌银箔。
盒体内部分为三个功能区,最左边的是放置芦苇笔的地方,中间两个圆形小孔用来驻笔,最右边的小方池是盛放墨汁和墨料的地方,图一中的青花瓷笔盒在功能构成上与该笔盒相同。
正德时期,有一种青花嵌金连盖笔盒也与之相似——图4是正德早期的一件定制青花瓷,长27.5cm,工艺繁琐,装饰华丽,应该是出口西亚上层社会的用品。在形制和功能上,它与图3的黄铜笔盒相同。这也证明中国和西亚的朝贡贸易往来一直延续到了明朝中期。
正德以后,瓷器上面很少再见到阿拉伯风格的装饰,造型也完全看不到西亚类型的瓷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嘉靖继位后,文官谏言,认为正德皇帝身边的回回人陪同他整日沉湎于“豹房④”之中通宵享乐,不理朝政,导致民怨沸腾;此外,嘉靖信奉道教,对其他教派并不感兴趣,所以,在他继位后,正德时期提拔的回回官员悉皆罢免,许多有阿拉伯文的工艺品也都尽藏于府库中,不再使用。
第二,正德后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荷兰人也占领了许多郑和时期修建的海外贸易据点,这股新兴的海上贸易力量开始统治东西亚之间的贸易航路,他们对往来的阿拉伯商船收取高额的过路费,禁止那些朝贡船只停泊靠岸,甚至还劫掠朝贡商品;到嘉靖年,西亚地区几乎没有使臣再通过海路向朝廷进贡;例如,作为海外贡品中的常见货物——龙涎香,到了嘉靖年间,这一贡品竟然断货了;文献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下户部取龙涎香百斤,遍布京师不得……世宗索求甚急”[5]。隆庆年间,干脆废除了海禁政策,开始允许私人下海经商,而欧洲人借此机会也开始取代阿拉伯人,成为海洋上新的商贸团体。嘉靖时期,在景德镇诞生了首个欧洲人定制的纹章瓷——印有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1469年-1521年)纹章的青花瓷壶,自此以后,受欧风美雨的影响,景德镇所有的外销瓷都开始欧洲化。
第三,明朝中期,西亚陶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仿造中国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上,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一些质量好的陶器用青花料装饰以后,竟然和景德镇的青花瓷不相上下,最为著名的当属土耳其伊兹尼克生产的蓝彩或黑彩陶器[6],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西亚开始使用本土的青花陶器代替景德镇的青花瓷。
2.2调色盒
中世纪的西亚还流行一种长条状的金属盖盒,作为绘画细密画时的调色盒;图5中的盖盒,流行于11世纪的伊朗地区,其内部有多个分割开的几何形区域,这是因为画师在画细密画时,往往会用到将近20种颜料,这些小的隔间,每个里面所盛装的颜料都不一样。
但是在景德镇明初生产的青花瓷中,还没有发现这一造型的器物,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首先,与西亚地区从事阿拉伯文字书写的书法家相比,进行细密画创作的工匠数量很少,这种黄铜材质的调色盒本身就不多见;其次,细密画的画工通常还负责画陶器、壁画或对其他工艺品进行绘画装饰,需要不断往来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这种黄铜调色盒更方便携带。也有学者认为,细密画所用的原料种类十分多,对颜料盛装工具的功能要求也更高,用黄铜做调色盒比瓷器类的制作工艺更为简单,成品率更高,通常情况下,这种调色盒需要和笔盒搭配使用,瓷质的笔盒装芦苇笔,铜制的调色盒用来装颜料。
3明初青花瓷“西亚化”的表征分析
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所载货物以青花瓷为主,由于洪武时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相应的贸易方式仅为单一的朝贡贸易;因此,所有外销的青花瓷都只能通过官方的渠道出口。除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青花笔盒外,还有许多景德镇官窑生产的外销青花瓷都属于定制瓷,比如永乐时期的青花“无挡尊”模仿自埃及地区的黄铜嵌银器座(图6);永乐青花缠枝花纹鱼篓尊模仿自11世纪西亚黄铜錾刻阿拉伯文平底钵等等(图7)。在纹饰上,大量阿拉伯风格的母题也开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上,例如植物纹饰之中的瓜藤纹、葡萄纹、扁菊纹、缠枝纹、番莲纹、苜蓿纹、秋葵纹;还有大量的变形几何纹,包括六角形、八尖星、轮状花、菱花形等[7]。研究表明,仅永宣时期的官窑中,带有西亚风格的瓷器就占到当时所有瓷器总数的近80%。
这也说明随着中国和西亚地区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一些阿拉伯商人开始向景德镇定制瓷器,甚至可能直接参与了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制作。同时,这一时期绘制青花图案的钴料也来自西亚地区,文献中记载其名称为:“苏麻离青”或者“苏泥勃青”、“苏勃泥青”,指的应该都是一种原料,只不过译法不同。这种进口料成为明朝初年,官窑青花瓷区别于民窑青花瓷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同时,官窑瓷器原料上的优势也给民窑的青花瓷生产带来了压力和进步的动力,宣德以后,经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沉寂,民窑对国产青料的提炼和使用技术已经十分纯熟,瓷器产量也大幅提高;文献记载,正统元年九月乙卯,江西浮梁县民陆子顺一次性就进贡了五万件瓷器[8],民窑的技术进步也为后来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国产钴料成为景德镇的主流青花料奠定了基础。
从元朝开始,“西亚化”的瓷器在种类和数量上就不断增多,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地区的细密画⑤中就可以发现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这些瓷器往往作为最醒目的陈设品居于画面的正中央或者摆放在精致的家具上显示出主人对它的珍视。图8为西亚画工13世纪末创作的描写成吉思汗即位时的细密画,画面中的人物皆为东方面孔,穿蒙古式服装。由于细密画在构图上并非欧洲流行的“焦点透视”法,而是利用画面的上下关系来表示画中景物的远近关系,越靠下,离观察者越近;画家在该图中特意将几件瓷器摆在了最前方的位置,凸显其重要性。图9的细密画中描绘出了青花大盘、大碗在奥斯曼帝国苏丹宴会上的使用情况,众人围坐在两个圆桌周围,两件精美的青花器皿都位于桌子的正中央,堪称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虽然明朝中期以后,阿拉伯文化影响的范围逐渐缩小,销往西亚地区的瓷器种类也廖剩无几;但是,欧洲顾客对瓷器的青睐迅速填补了中国瓷器外销市场的需求空白,从纹章瓷到克拉克瓷,再到洋彩、广彩、瓷胎画珐琅,最后到粉彩,中国的制瓷技术始终在学习中进步,创新中发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对瓷器的痴迷和钻研一直都是中国制瓷工匠所特有的并延传至今的優良品质,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今日光辉璀璨的“瓷国”。
注释:
①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装饰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饰图案,有祈求长寿的美好寓意。(华文图景企划编,瓷器收藏实用解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6,第173页)
②由于伊斯兰教正统派严禁偶像崇拜,反对把具象化的人物、动物等生命体作为礼拜的对象来描绘,因此抽象化的曲线纹样,就成了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突出特征;按其题材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抽象几何纹、变形植物纹和文字纹[1]。
③和中国的书法作品一样,阿拉伯书法也广泛用于穆斯林的日常装饰中,在西亚地区的地毯上、陶器上、清真寺等建筑中以及金属器、玻璃器上都可以见到线条优美的阿拉伯文,我国的回民习惯将阿拉伯文装裱起来,悬挂于厅堂之中,别具美感。
④豹房,明朝中期开始,贵族好玩享乐之风盛行,传统的花鸟虫鱼早已厌倦,于是开始圈养野兽取乐,出现了豹房、虎房、象房、鹰房等养兽之所,其中以正德皇帝的“豹房”最为有名,这里还是皇帝游幸的离宫,他每日在豹房内广招天下乐伎承应,声色犬马,不理朝政,明朝晚年的社会危机至此开始酝酿。(陈湘华著,中国历史全知道,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09,第374页)
⑤细密画(miniature),顾名思义是一种小型绘画,一般是装饰书籍的插图,最早起源于古埃及时期的壁画;以色彩艳丽,图案繁密,构思巧妙而著称。
参考文献
[1] 张夫也.外国设计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07:(160).
[2] 易宇丹.中外艺术设计简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93).
[3] 史晓明.新疆古代书法史[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22).
[4] 周顺贤.阿拉伯人的文房三宝[J].阿拉伯世界,1990(1):25.
[5] 金国平,吴志良.早期澳门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31).
[6] 梁寿子.伊兹尼克釉陶器的中国因素[J].四川文物,2015,(3):(89-93).
[7] 马文宽.明瓷中的伊斯兰因素[J].收藏家,2002,(5):(58-63).
[8] 熊寥,熊微编注.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