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2020-09-02李文杜贵忠李建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2期

李文 杜贵忠 李建军

【摘要】 目的 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6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石膏固定, 观察组术后给予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前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桡骨头骨折愈合时间(9.89±1.76)周和冠状突骨折愈合时间(9.58±1.03)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77±3.03)、(15.66±3.12)周, 肘关节屈伸角度(117.57±17.69)°和前臂旋转角度(150.39±18.42)°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7.51±12.34)、(94.64±15.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91.88±

7.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3±6.3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 在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提高肘关节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肘关节三联征;石膏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架;肘关节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2.039

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 称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关节三联征多发生于年轻人, 是肘部严重的高能量创伤, 高处坠落和车祸是其常见原因[1]。切开复位内固定后采用石膏固定治疗虽然比较简单, 但疗效有限, 铰链式外固定架是新型的针对肘关节三联征的新型固定方法[2], 本研究主要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给予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对其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26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3例。对照组患者男9例, 女4例;平均年龄(38.62±5.39)岁;高处坠落伤5例, 交通事故伤8例。观察组患者男8例, 女5例;平均年龄(37.58±5.02)岁;高处坠落伤3例, 交通事故伤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伤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临床试验伦理准则, 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在入组治疗前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 消毒、铺巾、上止血带。在肱桡肌和肱三头肌之间进行入路, 然后沿尺侧腕伸肌和肘肌腱切开分离, 从损伤的关节囊进入肘关节;采用内侧切口避免尺神经损伤, 暴露尺侧腕屈肌和内侧副韧带, 直视下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切口内探查肘关节损伤情况, 冲洗关节腔, 分层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前关节囊、桡骨头及副韧带。修复顺序为尺骨冠状突骨折先复位固定, 之后进行桡骨头骨折固定, 最后修复内外侧副韧带, 确认肱尺关节对位良好。

对照组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 术后1个月左右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见图1), 具体方法为:肘关节置于侧位, 透视下确定进针点位于尺骨滑车和腰部三个同心圆内。取直径2.0 mm的克氏针, 从点外垂直入针, 使克氏针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 然后将外固定器中心孔与旋转中心对准。之后, 将固定针支架的两端放在肱骨和尺骨上, 调整并拧紧连杆和关节, 检查肘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性。透视确认肘关节达到中心复位后取出定位针。术后2 d, 肘关节带引流管进行功能锻炼, 6~8周后取出外固定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情况采用X线诊断进行评价。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 包括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角度。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该评分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肘关节周围骨折的疗效评价中, 满分为100分, 包括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和日常活动4个评价维度, 得分越高, 表示功能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的桡骨头骨折愈合时间和冠状突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肘关节屈伸角度和前臂旋转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是复杂不稳定骨折之一, 常因为坠落伤或是交通车祸导致肘部过伸后, 外力传递到伸直的肘部, 肘部前方产生一个应力杠杆, 导致鹰嘴滑动[3]。如果肘關节持续处于过伸位, 会导致副韧带和关节囊撕裂。这种类型的损伤通常会导致关节不稳、关节僵硬、骨关节炎和尺神经病变等并发症[4]。除了桡骨头骨折, 尺骨冠状突骨折也会严重破坏肘关节的稳定性,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保留并固定冠状突, 以维持正常的肘关节轴向、内旋和外旋的作用。

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的处理和治疗, 首先是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手术后还需要辅助的固定治疗。石膏固定是常用的也是较为简便和经济的固定方法, 但由于骨折部位结构复杂, 石膏固定的作用有限, 所以还需其他固定的方法。铰链式外固定器在肘关节术后早期活动中对保护外侧副韧带尺侧头具有重要作用, 避免了肘关节不稳定导致重建后韧带断裂[5]。铰链式外固定架另一个优势是可以缩短术后的制动时间, 加速术后的康复训练, 从而缩短恢复时间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术后制动时间超过15 d肘关节会发生僵硬, 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可以在不影响骨折和韧带愈合的前提下解决肘关节稳定性与功能锻炼的矛盾, 防止术后关节僵硬[6]。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的桡骨头骨折愈合时间和冠状突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肘关节屈伸角度和前臂旋转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体现了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优势,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铰链式外固定器在重建肘关节旋转中心后, 消除了肘关节早期功能活动所造成的轴向压力和剪切力, 减少了关节活动中的应力集中, 降低了关节后脱位的风险, 能保护关节表面, 避免关节周围软组织继发性损伤[7, 8]。需要注意的是, 外固定架旋转轴的中心需要与肘关节旋转轴的中心完全一致, 否则在关节活动中容易发生抵抗。

综上所述, 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 在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提高肘关节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纯. 观察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 19(1):30-32.

[2] 郭永煜. 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方法和疗效.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63):58, 68.

[3] 杨维和, 田晓舜, 李百通, 等. 肘关节三联征的治疗进展. 中国骨伤, 2018, 31(6):582-586.

[4] 张卫东. 改良手术方法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短期疗效初探.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8):1149-1150.

[5] 李沛, 吴强, 明立功, 等. 铰链式外固定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 33(1):80-81.

[6] 曹录民, 牛延坪, 苏朋, 等.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广西医学, 2017, 39(11):1670-1673.

[7] 张浩, 杨荣, 李跃红, 等. 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疗效观察.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30(8):1087-1089.

[8] 吴优, 章瑩.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策略.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7, 9(4):239-246.

[收稿日期: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