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
2020-09-02吴露露
吴露露
【摘 要】上肢骨折创伤是一种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在患者出现上肢骨折创伤后,经常导致周围组织受到破坏,同时伴有血管破裂症状,使得血液流入患处组织间隙,形成肿胀,如果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为此,本文在分析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发生机制及影响的基础上,阐述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上肢骨折创伤;患肢肿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121-01
上肢骨折创伤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其发生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撞击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患者出现上肢骨折创伤之后,经常表现为患处红肿、出血、折断等症状。一般而言,因为骨折位于皮下,导致骨折严重程度诊断难度比较大,进而提高了治疗难度。在临床中,如果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患者康复,引发骨髓炎,甚至丧失上肢功能。所以,在出现上肢骨折创伤后,必须马上就医,同时给予恰当的护理服务,以此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预后。
1 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发生机制
在出现上肢骨折创伤之后,患者患处周围组织受到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并进入到周围组织间隙,以此引起组织肿胀[1]。一般而言,在上肢骨折创伤后,炎症反应最先出现,即大量炎性物质产生,浸润患处,增大了患处血管通透性,使得患处周围组织血管内容物增多,同时提高了周围组织间隙渗透性,最终出现肿胀症状,甚至还会产生张力性水泡等症状。与此同时,在出现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者患处周围血管中脂肪、蛋白质等含量明显改变,对引发肿胀有着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患肢固定包扎方式对患肢肿胀形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包扎太紧,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肿胀。
2 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在上肢骨折创伤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症状后,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就会对患肢远端血流与营养供给产生影响,甚至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经临床研究发现,骨折部位不同,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也不同。对于前臂骨折患者来说,因为皮薄、肉少,骨折瞬间软组织缓冲小,导致易出现血流障碍。当骨折较为严重时,还需要截肢。除此之外,患肢肿胀发生时间与程度不同,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也不同。如果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比较严重,不仅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如果患者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症状,就会影响血流速度,甚至停止,不利于周围组织修复,甚至导致患肢坏死。经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上肢骨折创伤患者来说,通过对患肢肿胀的缓解,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预后。
3 护理措施
3.1 局部冷疗
局部冷疗原理就是对患处皮肤进行冷刺激,促进皮下血管收缩,减小血管通透性,以此实现止血目的,改善细胞代谢,消除肿胀。从作用机制与物理作用角度分析,局部冷疗与热胀冷缩异曲同工,二者原理都是受冷缩小,受热膨胀。在患者出现患肢肿胀正传后,给予冰袋冷敷,能够有效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可以在术前进行冰袋冷敷,还可以在术后进行冰袋冷敷,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减轻肿胀症状。然而,尽管局部冷疗具有很多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骨折类型。如果患者骨折部位血管已经破裂,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均不适合给予局部冷疗。局部冷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喷射制冷剂、冷毛巾外敷等,不管选用哪种局部冷疗方法,均要遵守适合原则,以免患者出现过敏、冻疮等不良症状,一旦出现不良症状,必须马上停止治疗,并给予有效处理。
3.2 早期功能锻炼
在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患者治疗中,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肿胀,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切口愈合[2]。早期功能锻炼的原理就是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以此缓解水肿,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取得理想的效果。早期功能锻炼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锻炼方式,以此加快患者康复。对于患肢肿胀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应选用抓、握等方式进行锻炼,以免锻炼过度,引起肌肉撕裂,再次出血。随着患者肿胀的不断缓解,逐步增大锻炼强度,改善血流运行,预防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除此之外,在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中,护理人员必须进行陪伴,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影响患者康复。
3.3 抬高患肢护理
在临床中,抬高患肢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调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此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目前,抬高患肢是改善患者患肢肿胀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患者治疗中抬高患肢,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康复。在抬高患肢干预中,主要就是提高患者患側肢体,以此促进静脉回流。在人体静脉中,血流从远端向近端运行,抬高患肢后,能够有效减小血流压力,以此加快静脉回流。相关研究证实,将患者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加快消肿,但并非越高越好,当超出一定范围后,就会导致血供降低,引起缺氧,加大肿胀程度。所以,在抬高患肢的时候,必须保证角度适宜,一般为20~30°[3]。在抬高患肢处理中,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即垫高法与悬挂法。前者适合于平躺患者,利用斜坡式三角枕垫高上肢,但其灵活性不好,易使患者出现疲劳感;后者就是利用绷带把患肢悬挂在胸前,主要适合于直立状态患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应用,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患者对治疗预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患者来说,有效、快速消肿、缓解疼痛是关键所在。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消除患者肿胀症状,同时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骨折愈合,以此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预后。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崇芳,邢齐宁,张刚.上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3):296 -297.
[2] 周田英.优质护理干预对上肢骨折患者肿胀程度及疼痛的影响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84-85.
[3] 盛燕萍.握力球的不同使用方法对上肢骨折术后病人消肿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5):2715-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