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9-02罗兵卫永建杨廷智
罗兵 卫永建 杨廷智
【摘 要】目的:观察及分析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一共是140例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划分成采取牵引治疗的参照组,以及实施中医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的研究组,分析两种不同模式所得的治疗成效。结果:通过比较两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研究组均明显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产生良好的成效,帮助患者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牵引;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11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属于引发患者腰腿疼痛的关键原因。近些年来,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广泛的采取中医推拿及针灸治疗,获得良好的成效,本研究进行观察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所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一共是140例被确诊的老年人腰椎间突出症患者(2019年1月-2020年6月)。纳入的标准为年龄在60岁及以上,满足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参照组,每组人数是70例。研究组男性、女性各自为38例、32例,年龄中位数是(72.37±1.29)岁;参照组男性、女性各自为37例、33例,年龄中位数是(73.85±2.10)岁。对比两组的相关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于参照组的患者进行牵引治疗,研究组落实中医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的方案。其中,中医牵引治疗模式为:让患者采取卧位状态,依照体重及肌腱耐受力度确定牵引质量(自身体重70%左右),牵引时间通常是间断性牵引,每次进行治疗2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作为一个疗程;针灸的治疗方法为,取病患主穴位环跳、腰夹脊穴、委阳穴,L5S1突出者,配穴选取昆仑、委中、承山、太溪穴,L4-5突出者的配穴选取足三里、阳陵泉、悬中穴[1],每次留针20分钟,每天治疗一次,10天作为一个疗程;推拿的治疗方法为:第一,运用疏通经脉法。患者俯卧位,沿脊柱两侧,以拇指及掌根进行擦、揉、拿、推等手法对粘连组织松解,每次进行十分钟,两天治疗一次。第二,共振推拿手法。患者呈仰卧位,适当抬高下腰部,医者一手扶持杠杆,双脚或者单脚跟节奏性的踩压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然后双手跟按压腰椎突出部位,调节腰椎微小关节。第三,点穴推拿法。按压病患的环跳穴、风市穴、昆仑穴和涌泉穴等,对神经传导积极改善。第四,搬伸腿推拿法。侧卧位,屈膝屈髋,肘压患者肩部以及臀部,以椎间盘突出节段用中指点压,压臀的肘部施加爆发力,让脊柱从纵轴上突发性旋转,产生脆响声音,然后指导伸直下肢[2],展开腰髋部过伸运动。推拿治疗时间是每次50分钟左右。两组在一个月以后比较治疗成效。
1.3观察指标
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治疗效果情况(依照《中医病症診断标准》),同时采取ADL量表(日常生活能力)、FIM量表(独立性测评量表)进行评价患者的治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内容进行相应处理。其中,以()形式表达计量资料,以[n(%)]方式表达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和X2。在p<0.05的情况,组间比较存在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IM评分、ADL评分比较
见下表1所统计,研究组评分改善效果明显的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具有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是56例、11例、3例,总有效率是95.71%,参照组具有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是31例、21例、18例,总有效率是74.29%。研究组明显的高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痛”范畴,常见于老龄人群中,而且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本研究显示,对于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的提升治疗效果。针灸可以加强传入神经纤维活动,降低传入局部肌肉控制神经的活动,将阻滞疼痛有效的阻断。再采取推拿治疗,通过跟针灸有效的配合,促进肌肉痉挛的解除,而且将组织粘连进行松解,再配合牵引疗法,有助于积极的改善腰椎关节解剖结构,进而辅助治疗效果更好的发挥。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成效,促进临床症状积极的改善,并缓解疼痛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兵.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2):45.
[2] 霍明杰,曲振君,郑敬茹.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