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何发展好枢纽经济
2020-09-02金雯
金雯
枢纽经济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交通枢纽或地理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吸引各种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经济要素在本地区交汇,促进本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主导产业的集群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和创新动力,从而以枢纽经济的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枢纽建设,各设区市也力争在发展枢纽经济上抢占先机。可以说,江苏发展枢纽经济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局已开。
江苏发展枢纽经济,面临着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交通资源优势突出、所处特殊发展阶段带来的多重利好。作为一种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枢纽经济的发展,对江苏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快现代化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江苏发展枢纽经济面临的机遇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江苏枢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江苏改革、开放、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无论是国家战略实施的统筹推进,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高标准启动,还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加速构建,均意味着江苏枢纽经济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紧扣三大国家战略,江苏提出建设好“长三角的江苏”“中国的江苏”“世界的江苏”的精准定位,这就要求江苏要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加强同长江中上游地区协作配合,努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動、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而无论是从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先行的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使命出发,持续强化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无疑是江苏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和现实之举。
交通资源优势显著为江苏枢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交通基础设施是枢纽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依托。江苏通江达海,湖泊众多,长江横贯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海岸线长957公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江苏下大力气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铁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811公里;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成,水运通过能力显著增强;公路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形成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大路网协调发展格局;建成建湖、射阳2个通用机场,通用机场总数达到10个。计划到2035年,江苏将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实现交通强省基本建成,这将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机遇。
当前所处发展阶段为江苏枢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当前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江苏而言,已经到了“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的时候,需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解决好“发展粗放”“结构不优”“大而不强”等问题,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枢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前也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既有利于从“量”的维度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更有利于从“质”的维度促进综合交通体系水平提升。铁路建设、航空建设和过江通道建设是江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三大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补短板中全面提升江苏枢纽经济发展水平,在发掘新机遇中展现新的作为。
江苏发展枢纽经济的现实意义
可以面向全球资源进行配置和产品供给。制造业是江苏的传统优势,江苏制造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但若从全球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来看,江苏制造有很多门类还处在中低端水平。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则更为滞后。因此,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发展枢纽经济,有助于推动江苏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分工,面向全球资源进行要素配置,有助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更好发挥,提升江苏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尤其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当下,发展枢纽经济,也是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可以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当前江苏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转型的重大关口,“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非调不可。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持续在创新引领、产业提升上下功夫,需要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枢纽经济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新经济的一种典型模式,具有显著的规模化、协同化、集群化、融合化特征,有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并在新的业态、模式和产业的培育中推动形成新的增长极。
可以提升枢纽城市的发展能级。通过发展枢纽经济,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一方面可以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技术和资本支撑,提升在参与全球市场分工中的竞争力,发挥枢纽对集聚高端资源、支撑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民生福祉的综合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城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接轨国际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完善城市现代化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协同的基础和前提。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网络、提升枢纽,做强“动脉”、活跃“末梢”,将有助于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方便性,使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成本更低,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枢纽具有强大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具备一定吸引和辐射的服务范围,有助于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区域内优势地区的转型升级,也为后发地区的赶超创造条件,促进不同区域各展所长、协调发展。
江苏枢纽经济发展的已有成效
枢纽经济是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江苏近年来狠抓硬件设施、产业布局、制度环境等关键环节,在枢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立体交通枢纽发展态势日益显著。江苏坚持以我为主、系统谋划,一批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交通规划和协议先后出台,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南京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国家批复,综合交通规划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建成166个三级以上客运枢纽、180个货运场站、42个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初步形成一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物流集聚区。南京、连云港、徐州、无锡四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得到提升,苏州、南通、淮安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枢纽城市辐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传统枢纽型产业规模效应逐步增强。以交通枢纽为载体和依托,江苏进一步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推进集群发展,枢纽型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主动对接大飞机项目,沿沪宁线积极培育航空产业集群,南京南站、苏州客运西站等高铁枢纽以高端商务商贸、旅游服务等为重点,加快发展高铁枢纽经济,依托港口码头,沿江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冶金、石化、造船企业。
枢纽节点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江苏持续加码“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枢纽节点城市纷纷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出硬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为各地枢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南京将“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作为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制定出台了《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跻身全国前十。無锡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针对企业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出台了《无锡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力争将无锡打造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城市。
枢纽城市发展能级稳步提高。南京、连云港、徐州、无锡作为被纳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的城市,近年来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南京、无锡先后加入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28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8%,创新竞争力指数位居中国城市第12位,两地城市影响力、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从老重工业基地向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转型,连云港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两地在区域内的辐射和集聚能力不断提升。
江苏枢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江苏枢纽经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枢纽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等问题,枢纽经济发展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江苏各种运输方式齐全,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平衡,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比例结构还不够协调。正如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交通强省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上指出的,与苏南比,苏北和苏中地区的高铁发展严重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全省的海洋运输和海港建设严重滞后、机场功能发挥不充分、过江通道能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明显存在;同时,水运优势未充分发挥、公路运输负担过重、铁路运输占比过低、航空运输能力较弱等运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现有交通枢纽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交通是基础性、服务性行业,也是引领性、战略性产业。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除了体现在运输服务的效能上,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的重大影响上,是区域内集聚要素资源的“强磁场”。江苏省内部分枢纽受虹吸效应的影响,并没有使交通枢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枢纽,反而成为各类要素“穿肠而过”的通道,在都市圈、城市群竞合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引领与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作用。
枢纽偏好型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缓慢。更大力度强枢纽,打造整体功能强大的枢纽组团和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高地,才能将枢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所谓“枢纽偏好型产业”,就是指对交通枢纽位置、软硬件基础、集散能力等较为敏感的产业,通常布局在临港、临空、临高铁等区域,直接受益于交通枢纽的布局。江苏在枢纽偏好型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商务办公、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尚未形成高水平的集群和规模化发展态势。特别是临港、临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产品附加值低,占据较大比重的仍是以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
江苏枢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发展枢纽经济,江苏要遵循“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发展逻辑,以构建包括航空、高铁、公路、航运的无缝衔接立体化综合性交通枢纽为导向,带动物流枢纽的跟进和偏好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优化枢纽型经济联动布局,促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江苏以更大的胸怀和格局,推进现代化探索,形成江苏发展的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枢纽经济天然具有现代化、国际化、融合化的特征,江苏在推动枢纽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更高站位、从更高起点、依更高标准谋划,瞄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对标国际规则,着力打造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在全国形成大格局、高规格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统筹合理化布局。枢纽经济完全颠覆了以往资源配置的格局。强化枢纽支撑,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在江苏交汇交融、聚合反应,就要以全省“一盘棋”的思维,打造整体功能强大的枢纽组团。按照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所强调的,南京要重点提升城市首位度,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在长三角区域打造出仅次于上海的核心交通枢纽;徐州要围绕东西双向开放和服务淮海经济区的目标,建设高标准的国际陆港,与淮安空港及连云港海港互为支撑,组成高水平的苏北交通枢纽体系;无锡、苏州、南通等城市要持续提升枢纽功能,使枢纽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枢纽的规模和产业布局必须与城市能级、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国家战略中的使命和职责相适应。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高地,各地要依托自身枢纽优势,不能摊大饼式地搞枢纽建设,要布局谋划与枢纽条件、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港口经济、航空经济和高铁经济,推动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发挥好“体系”的组合功能,补足省内高铁、航空和过江通道等突出短板,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匹配、各展所长,以及各种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运输转换的无缝衔接。
坚持软硬件并行推进。从聚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到要素的集聚,从产业的融合发展到创新的策源地,从交通枢纽到经济枢纽,从信息枢纽到创新枢纽,枢纽的概念正在变化升级。对此,我们必须刷新对枢纽及枢纽经济的认识,树立新的“枢纽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以来,枢纽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信息与创新活动的聚集与辐射开始成为新的主体。要认识到,枢纽经济既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基础设施做支撑,也离不开金融、贸易、商务、文化、科技等软性服务的集聚,要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环境的营造,使江苏科教资源集中的优势更好发挥,也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
江苏枢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要求,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江苏枢纽经济的发展,要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统一起来,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的大布局中,切实扛起使命责任。要把握“先手棋”的历史使命,以枢纽经济为重要抓手之一,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形成国际竞争力;要把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着眼区域产业分工和全球要素资源,以枢纽经济更好集聚与辐射要素资源,发挥枢纽的集聚、扩散和乘数效应;要把握“高质量”的目标取向,以做强枢纽提升核心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江苏在国家战略中的引领地位;要把握“一盘棋”的实践要求,拉长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板,也补足枢纽经济发展的弱项,更好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要在更高起点上以更高标准谋划综合交通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以及世界一流的轨道网、公路网、航道网,推进交通网络互联互通、重大枢纽合理分工、运输服务便利共享。通过完善网络、提升枢纽,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助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推动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打造综合交通运输平台。综合交通枢纽既关系到货物运输的效率,也关系到居民多样化出行的需求,是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重点和节点,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的集中展示。江苏加快各类要素的通达,提高要素流通和配置效率,一方面要努力推动机场、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各类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换乘的效率和便捷度;另一方面,要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货物枢纽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提升衔接功能和运输效率。对此,需要继续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尽快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县级节点覆盖。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包括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种方式在内的集约化运输形式,加快实现多式联运枢纽覆盖所有设区市及重要内河港口、沿江沿海港区。
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构建枢纽经济产业体系。枢纽偏好型产业的壮大是枢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围绕以不同类型交通运输方式为侧重的枢纽形态,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樞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不同层次的枢纽能级,江苏需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发展适宜空港枢纽、高铁枢纽、港口枢纽等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航空经济、高铁经济、临港经济等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要以枢纽城市为节点,大力发展适应南京、无锡、徐州等地禀赋特色和发展优势的“枢纽+”产业,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在产城融合中推动城市、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的产业创新一体化,在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中更好地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南北联动、跨江融合和省内全域一体化,实现各都市圈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
打造国际化枢纽平台,聚集高水平创新要素。枢纽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除了作为各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枢纽也是各种创新要素集聚、辐射乃至孵化的中心和基地,是新经济的集聚区。江苏发展枢纽经济,要放眼全球,加密重点国际航线和远洋运输航线布局,提升通关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软硬件建设水平,实现资源整合“无障碍”、要素流动“无障碍”,打造国际一流的接纳和调节流量经济的枢纽平台与载体。同时,要积极推进公路港等枢纽新业态发展,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综合区,把“流量”变为“留量”,把枢纽建成“综合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高端要素资源配置,聚集更多的高水平创新要素,使江苏同时成为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枢纽之地。
完善枢纽经济保障机制,激活枢纽经济发展动力。枢纽经济的发展往往涉及交通、产业、贸易、金融、住建等多个领域和部门,且常常横跨多个行政区,需要完善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合作互信、对话协商、利益共享、监督约束的合作机制,实现政策、平台、项目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枢纽建设投入较大,要更多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吸纳更多民间资本、社会资源投入枢纽建设,创新社会化运营,提升枢纽经济转化效率和土地等各项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当前枢纽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除了要聚焦政策、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化环境,还要注重运用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打造高效即时的枢纽指挥系统,提升枢纽管理、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