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与实现策略

2020-09-02姚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功能策略

姚敏

摘要: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是由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随着教育部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将面临全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发展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功能,并对如何实现这些功能提供了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策略

一、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功能

教育部新颁布的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阐述了各公共基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文化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技能与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业专家访谈,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及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为中职艺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应包含如下内容。

(一)基础性功能

首先,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着培育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使命。公民素养是当代公民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生活知识、技巧、素质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习得文化基础知识、法律与社会知识以及自然知识,并逐渐内化形成基本素质,服务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社会,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品格、有文化,能遵守各项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的合格公民。其次,公共基础课程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正确的“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公众艺术是群众精神状态的重塑者,因此,从事艺术表演和创作的人的三观尤为重要。思政、语文、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三观”教育思想与案例史实,可引导中职艺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最后,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他们对专业的理解和未来工作适应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公共基础课中的理科课程恰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最佳课程。

(二)人文性功能

公共基礎课程教学能涵养学生品格性情。良好的品格性情是高素质职业人的要素,更是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础。公共基础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可挖掘的人格教育元素,对学生品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兴情的极佳素材。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对中职艺校学生来说,文化课程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进行探索、训练和运用。同时,教师可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中坚毅的榜样人物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克难求进、达成目标。这些都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发展性功能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注重与专业实践的密切联系,必然能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参加对口高考创造了条件。

(四)应用性功能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发展学生听、说、读、写以及信息处理等能力,这既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社会交往、与人沟通交流、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而融入社会的基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帮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敏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的能力。

(五)职业性功能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促进中职学生德艺双馨。欲从艺,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艺德的有效途径。此外,公共基础课程能塑造学生一专多能的潜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以使学生具备多岗就业的潜质,另一方面掌握学科知识也为学生继续深造学习提供基础。

二、影响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实现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结构与内容不合理

一方面,公共基础课程结构未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就业与升学的不同需求而设定,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难以满足专业教学与学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进行内容处理时普遍强调知识本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艺术生本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只注重技能学习,而对公共基础课表现出冷漠。学生的这种消极状态无法使其投入到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去,课程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目前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少情境及蕴含知识点的问题驱动,既不契合中职艺校教育特性,亦不符合艺术生源特点,因此学生难以持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其次,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生课堂学习方式通常都是听教师讲,课堂参与度差。虽然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也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但经常会出现学生互动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影响教学进度的尴尬情况。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实现。

(三)学习环境遭漠视

目前中职艺校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过程时非常被动,厌学、弃学现象普遍存在,课程推进困难,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教学方法落后外,还包括教师不重视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如课堂仍是“秧田式”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学信息的传输过于单一,未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从而导致教学信息欠生动性、直观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公共基础课程缺少民主、尊重、公平的和谐课堂氛围,教师对待学习基础弱的学生耐心不够,未能实施分层教学,导致教学气氛紧张,不能使所有学生个体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得到发展,阻碍了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实现。

三、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实现的策略选择

(一)按专业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

中职艺校各专业都有自身特性,而且有少部分学生有高考升学意愿。因此,应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结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整合各个课程形成模块化结构,以实现功能聚合效应。一是建立基础保障性模块。面向学生未来各艺术岗位所需的共性知识与技能,侧重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兼顾教考分离、学业水平测试考察的重点部分,全面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必修模块,以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功能顺利实现。二是建立专业融合性模块。针对专业教学需求,将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学科的相关知识模块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调整教学要求,作为相应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融合性模塊”,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发展性及应用性功能。比如历史课程,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历史,如舞蹈有舞蹈史,音乐有音乐史,美术有美术史,因此,历史课可以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本专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传承古典文化。再如语文课程,扬剧专业可开发戏剧文学作品鉴赏的校本课程等。三是建立提升拓展性模块。以能力提升和专业拓展为目标,根据考纲要求整合教材中必修与选修的相关知识,设计服务于升学的“提升拓展性模块”,以满足部分参加对口高考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需求。另外,如木偶表演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的非遗专业,可开发应用英语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口语交流与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艺术表演岗位需求,确保课程的发展性及职业性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二)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学习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实质是自我灵魂的启发,而非知识的堆积”。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课程功能的发挥也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一是注重意义建构,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采取支架式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等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比如语文课程中《小石潭记》的学习对艺校学生来说无疑相当困难,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了三个层层拔高的问题:设计一条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路线;结合经过的景点特征取名;找出描写柳宗元心情的词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置身于景的心情。三个支架问题让学生分别理清了写景顺序、把握景物特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心境的变化,顺利实现人文性功能。二是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体验性教学策略,如游戏化教学、具身认知。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针对中职艺校学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和超强的模仿能力,可以在语文和英语等课程中设计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游戏,以促进应用性功能的实现。可以在历史课程中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等具身认知方式让学生亲近历史人物,亲近那个时代,使学生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实现人文性、发展性等功能。三是注重行动导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采取行动性教学策略,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如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挖掘其蕴含的美育资源,开展项目教学。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之陶瓷业的教学中,可布置音乐专业学生创作、演奏或演唱《青花瓷》,美术专业学生按照古代陶盆的图片用橡皮泥捏制相关作品,并附加自己的创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感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实现发展性功能。

(三)优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真正使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由“教”转向“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解决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实现受限的重要策略。一是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和谐,即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环境。这样的环境以师生人格平等、心理相容、精神自由为主要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不再害怕出错、被批评、被嘲笑,会愉快而又自由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是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协作学习,即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我们常见的分组合作学习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可以随时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动态生成。教师要引导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任务,运用不同程度的能力,在相互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学习。三是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即创设差异化学习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创设差异化学习环境即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因材施教。要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别化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都能得到发展,以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动力。四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混合式学习。即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混合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教学要素得以系统优化。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将课前预习任务、课中探究活动、课后拓展作业等相关学习要求和资源推送至平台,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教学平台随时随地、自由自觉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在平台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推送问题、发表见解、展示交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差别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为多元生成、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方便地开展自评、互评,在不断提高元认知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服务功能实现,改革评价方法

雅斯贝尔斯一直都强调教育的“自我教育”属性。中职艺校公共基础课程必须克服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统评价方法,教师要围绕学科课程功能的实现,开展基于学生“自我教育”、促进自主发展的教学评价。一是制定评价标准。应设计一套明确标准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依据各个课程功能实现,结合发展性目标维度,如三维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等,按照可测量、可操作、可分析的要求制定评价标准。二是开展发展性评价。围绕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学习活动,依据发展性评价标准实施多元主体、多种方式评价,如开展师评、组评、自评,并根据内容设置相应的比例权重核算出总评。另外,除了考察知识与技能的测验评价方式,可结合课堂作业、课堂评价表、项目评分表、课堂观察记录等建立学生个人学习评价档案袋。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效果产生元认知,有利于促进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向阳. 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9).

[2]叶小明. 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8).

[3]陈金国. 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1).

[4]井绪伟. 提高中职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7).

[5]田太和.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功能及其实现策略初探[J].福建论坛, 2011(8).

责任编辑:许洁

猜你喜欢

功能策略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的手机在哪?
2IN1厨房漏斗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功能关系面面观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