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中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020-09-02康燕梅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了使得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育人目标精准契合,对立德树人视域中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不断深化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探索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提升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 理想信念 大学生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49-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青年正处于理想信念的培育期和成长期,坚定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对大学生做合格党员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因此,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基础,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内涵
立德树人思想理念内在含义包括“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关于“立德”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晋范宣子在与鲁叔孙豹探讨关于“死而不朽”为何者的问题时,认为“不朽”就是他的祖先作为世代贵族,自虞至周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而叔孙豹则将其定义为“世禄”而非“不朽”。而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是强调个体通过养成高尚的人格品德修养从道德节操方面影响后人;“立功”是在事业功绩的方面,强调将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作为人生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立言”是在思想言论方面,强调通过著书立说,给后世留下灼见真知。这三者能成为超越生命实体的价值追求,是因为其作为崇高的人生价值,不会因生命的终结而朽灭。按照重要性的先后顺序来看,“立德”是先于“立功”和“立言”的,立德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立功、立言统一于立德,并从不同方面反映道德的要求,人在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之前必须梳理崇高的道德理想。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春秋时期的《管子·权修》便是“树人”一词的最早出处,管仲通过对“树谷”“树木”和“树人”的对照和类比,明确了关于“树人”的长期意义和重要意义。对于“树人”的思想,管仲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继承并发展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德育文化。
二、立德树人理念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相互关系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和关键环节,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由德切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在二者的价值向度、理论内涵和方向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手段,而立德树人是目标和归宿,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措施中,有利于创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重在强调“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因此应以德性立人、以德性树人。德性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一个人通过理想信念、道德能力、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共同显示出来的思想政治修养,就是德行的表现。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特有活动,是由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从政治、法治、文化、道德等方面,通过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实现的,这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与立德树人所立之“德”的深刻内涵之间有较大的重叠,即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被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所包含在内的,同时,培养有“大德”之人就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是二者共同涉及的教育内容。
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时期和时代阶段上,“德”的内涵迥然不同。如:以维护氏族内部的秩序为主流道德的原始社会时期,提倡自由平等、团结互助等品德,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道德类型;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核心的奴隶社会,提倡唯利是图、等级尊卑,这是人类社会首次由对立体系所组成的道德;封建社会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通过借助宗法礼教使道德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崇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是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道德体系。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即立德树人所立之“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理想信念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校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而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的有用人才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的育人理念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养,培育走在时代前列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格外关注的体现,又是高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实现“中国梦”关键性的彰显,也显示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有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才能在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中把握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前进方向。
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信念能够有效弥补物质动力存在的相应不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在特定环境下对事物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存在不稳定的、零散的、感性的思想因素,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强有效整合这类思想因素,从而形成理性的、系统的、持久的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因素,并进行良性互动,进而强有力地激发出他们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他们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过程中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砥砺奋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有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他们是高校学生中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先进分子,在价值取向上必须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保持高度一致。当前社会上存在以“多元价值”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的误导问题,部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反映在价值取向上,部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认识上与我国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理想信念在价值取向上理应成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指引,理应成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统一的航标,从而激励他们在向着崇高远大理想不断前进中,为改变自身命运和祖国命运而矢志奋斗。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与我国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的共同倾向性,是受理想信念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所影响的。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为实现自身成长成才和祖国繁荣昌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作为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时代使命的主要对象,其自身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否扎实,不仅事关党的有生力量发展的基础是否牢靠,事关党的后备军的培养,还事关党的肌体是否保存旺盛生命力和健康新鲜血液的供给。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校党委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总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持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通过编制《党员成长手册》,创新党员培育过程,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真正让“组织育人”成为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学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立足思想引领,将广大青年学生吸引在党组织周围,通过组织育人,让发展党员工作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学院要在党支部的科学设置、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组织活动的创新等方面多花时间研究,投入精力解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研究探索党支部建在社团、公寓、宿舍以及研究团队,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学院党委要注重引导广大教师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通过坚持学术规范和学术自由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将思政培养和专业培养有机融合,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学科研训练有机融合,既努力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集体情怀,也加强学生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新时代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高校只有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才能真正承担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大学生正赶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要胸怀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用青春在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4]刘洪波.内涵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责任编辑:赵慧敏
[作者简介]康燕梅,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