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宁小说艺术特色及其成因浅探
2020-09-02张怀敏
摘要: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上,布宁注重追求语言的诗情画意和文学创作的美感。俄罗斯诗歌抒发情感与散文记叙特点相结合的萌芽始于普希金,然而在普希金进行散文创作时,记叙的手法居于主要的地位,抒情特点居于次要地位。布宁继承并发扬了普希金等人小说的诗化特色,小说作品有了诗歌的特征,充满了抒情意韵。此外,布宁一生游走于东西方山水之间,他的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融合,还显露出他对于东西方地域与风土人情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布宁小说 诗化特色 东西方文化 对立交融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15-03
布宁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繁多,并且写作思想非常深刻。无论是其三观还是创作,都充满复杂性。而重中之重,从其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塑造与诗化特色、东西方韵味等艺术特色的创新来看,与俄罗斯通常意义上的小说相比较而言,他的小说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一、布宁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简介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出生于俄罗斯中央黑土区奥廖尔省的一个凋敝的贵族家庭,因为家庭遭遇变故,他学业尚未完成,便进入社会谋生。由于生长于乡村,他对俄罗斯的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俄罗斯的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这些乡村生活的经历为他未来乡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初入俄罗斯文坛,布宁是个专职诗人。19世纪80年代,这是他尝试发表文学诗作的开始;此后,经过不懈的努力,1903年,布宁凭借诗集《落叶》获得了普希金奖。布宁的诗作以故鄉及其生长的俄罗斯乡村为题材,内容丰富,语言非常优美。
布宁的创作成就集中于中短篇小说。19世纪90年代,他出版的文集《在天涯》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布宁早期作品的创作聚焦于探索并发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布宁用书写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完整、统一的认识。如在长诗《落叶》中,诗人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秋景之美,还深入表现了大自然的恒久变化之美。
布宁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小说的诗歌化”。除了他的诗歌与小说里散发的诗情画意,布宁天然地就拥有诗人的气质。他的诗人气质深受家族的影响,在创作时,他也总是以诗人的美妙感受来叙述故事、抒发情感。布宁自己也曾说过:“我的出生并不是我的开始,而是在我的父母亲、我的祖父、曾祖父和先辈的身上,因为他们也是我,只是形式稍有不同而已。”[1]
除此之外,在地理位置上,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气候与地理的交互作用孕育出了独特的俄罗斯大地。而从历史上来看,古往今来,俄罗斯并非是一个固关自守的封闭国家,它与东西方都有往来,因此,它深受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具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立与融合伴随着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发展而越发明显。伴随着游历生活,布宁对东西方文化独特的感受全部表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二、布宁小说艺术特色分析
1.诗化抒情的艺术特色
“诗歌是一种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能够集中、精练地抒发作者强烈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2]“随着社会生活与文学自身的发展,小说本身的观念、艺术形态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比如出现了小说的诗化倾向。小说的诗化是指小说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不重视情节和人物塑造,而是更注重追求语言表达的凝练与行文的轻灵。诗化后的小说拥有了诗的特性,冲淡了情节的密度,令环境、人物和事件都充满了诗歌的抒情韵味。”[3]布宁通过融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众多小说作品流露出浓厚的抒情特色,这一特点着重体现在其对小说中自然景色的描写方面。
自然这一主题在布宁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布宁作品里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只是简单地起了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相应的,他的作品中描写的景物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布宁喜欢把对人物的情感传递到景物中,比如,在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中有很多对景物的描写,人物反倒成了景物的点缀,变为自然的一部分,例如:“每当这种时候,你站在窗口,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谢天谢地,大概会放晴了。但是风依然在吹拂,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它不停地骚扰着园林,撕碎着那些从矮屋的烟囱里缓缓升起的缕缕炊烟,又去驱赶如发绺似的不祥的乌云。”[4]读完这段,很明显,文中的“你”令人捉摸不透。实际上,布宁把读者带入场景,又通过一系列拟人化的动作,让读者“看到”风在作怪。其实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大自然个性的描述。但是,文中被描写的对象——景色,写得相当真实、实在,这反倒证明了布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然主义派作家。其次,布宁一直都努力通过比喻将景色变为具有人的特征。比如,“骚扰”“撕碎”“驱赶”这些动词就证实了这一点,像“如发绺似的不祥的乌云”,作者利用“发绺”一词,乌云仿佛活过来了,拥有了人的特点,此处的描写变得特别真实,使得读者在文本中所读到的就是充满了作者实际感受的风景。布宁在小说里把风景与人物的情感互相融合,这一诗化创作特色使得小说里景物的描写不再苍白,而是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2.东西方文化对立交融的艺术特色
别尔嘉耶夫曾说过:“在俄罗斯的精神中,东西方两种元素的相互作用,使俄罗斯精神具有一个根本的特征——‘两极性即对立面的融合。”[5]布宁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荫小道》中的名篇《净身周一》(Чистый понедельник)明显地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交融。
首先,女主人公的外表兼具着东西方特点:“她有着印度或者波斯女人的美丽——暗琥珀色的脸颊,浓密的秀发,黑貂皮般柔软有光泽的眉毛,如黑天鹅绒的明眸,两片鲜红的令人陶醉的嘴唇,周围衬着一圈浓浓的绒毛。”[6]也正是这充满异域风情的长相令男主人公痴迷。其次,女主人公房间内的摆设亦充满了东西方文化色彩:她的房间里土耳其样式的沙发与欧式钢琴的布置,使得女主人公的闺房既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息,又彰显着西方现代文明。另外,女主人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也充满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韵味。生活习惯上,与一般的欧洲人相似,女主人公喜欢弹奏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喜欢阅读霍夫曼塔尔、施尼茨勒、捷特麦耶尔等作家的作品,这又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西方文化的精通。思想上,体现了东方文化中老子“无为”的哲学观,女主人公喜欢思考,并常常陷入沉思。当男主人公询问她为什么要去进修班的时候,她说:“世上干吗会发生许多事情?难道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弄明白吗?再说我对历史感兴趣。”[7]这里表明很多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变幻莫测,而且意图是难以捉摸的。对历史感兴趣传递出女主人公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不用弄清楚自己的意图按照自然而然的原则去做事,这是一种以无为来达到有为的另一种境界。最后,女主人公拒绝爱情,进入修道院,体现了布宁的“东方宗教”倾向,这类似于“遁世”“遁入佛门”。布宁在文章中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出东西方元素相结合的文化表征,充分体现出东西方文化对立与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布宁小说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1.对前人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扬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创作是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开始。普希金的作品是俄罗斯诗歌抒发情感与散文记叙特点相结合的萌芽。普希金散文创作中,记叙的手法居于主要的地位,抒情特点居于次要地位。后来,屠格涅夫的作品开始熠熠生辉,小说取代诗歌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也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个现实主义精神最充分,使用现实主义手法最熟练的俄国小说家”[8]274。屠格涅夫继承和发展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凭借迷人的诗意与敏锐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和心理,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8]275。布宁继承与发扬了前人小说诗化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特色。
2.时代的呼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发生了空前的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社会矛盾开始变得越来越尖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白银时代的知识分子们站了出来,奔走相告,呼吁俄罗斯人为摆脱困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首先,时代局势动荡不安,文学的创作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一切对布宁来说,既是挑战又只能无奈地接受,自然而然,这一切也加深了布宁对以往俄罗斯生活的怀念。其次,布宁生长于乡村环境和贵族礼教下,他对贵族阶级不能东山再起充满了哀伤之情,因而在他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文章中表露出这种情感。再次,白银时代各种思想思想流派纷呈,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探索东方文化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大批文人引经据典发表其对于东方文化的见解,这些前人与同代人的探索成果不仅引起了布宁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还为布宁自身研究东方文化提供了条件。
3.成长环境和人生阅历的影响
布宁出身于贵族阶级但又亲眼看着这个阶级落魄,年轻时的他环游了世界,他从西方来,又到东方去,生活在时代的交替期,生活上的变化令他有些措手不及,新旧的人物、环境和文学类型,这一切都引起了布宁深深的思考。布宁非常喜欢旅行,相应的,旅途越远,他的思维就飘得越远,他的世界观也随之改变。在《自传笔记》中他记录道:“旅行之于我,不消说的,只可能是有益的,因为莎士比亚说过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株守在家的人再聪明,距愚蠢也只一步之遥。”[9]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布宁曾游览过许多圣地,那些具有明显地域文化和充满了信仰的地方让他着迷不已,与其他那些同时代的仿佛被囚禁的俄罗斯作家相比,踏過山山水水的布宁,他的灵魂在旅途中得到了升华,创作视野也越发开阔。布宁的妻子穆拉姆彩娃·布宁娜陪他走过了半个地球,关于锡兰之旅,她在回忆录中说道,“我们在锡兰休息了半个月,布宁在那生病了。他不忍心看人力车夫那带有血丝的嘴唇。”[10]布宁除了记下他每一次旅游的所见所思所闻之外,还努力地寻找他以往在书中看到的、已经不复存在的文明之源。早些年在国内时,他受托翁宗教哲学的影响,对东方文化着迷不已;后来他真正来到外国游览,亲自感受到的真实的一切更让他惊叹与着迷。与此同时,他开始接触东方哲学,通过学习,他越发对生命看得透彻、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思考,这一切亦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情感经验。
四、结语
众所周知,布宁小说的价值意义在俄罗斯文坛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在苏联文学界召开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时,苏联作家康斯坦丁·费定指出布宁是一名“俄罗斯首席作家”,并认为任何试图从俄罗斯文学史里除名布宁的行为都是极为幼稚的、肤浅的,布宁的艺术创作不是为了协会而是为了生活在俄罗斯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的人民。布宁小说里散发出的诗化抒情特征和东西方文化对立交融的特色,不仅来自凝固在他骨子里的俄罗斯文化,也来自布宁侨居国外后丰富充实的环游体验——他穿梭于东西方地域与文化之间,用心灵去捕捉、用语言去描绘东西方文化间似乎难以捉摸而又紧密联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逐渐形成了其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感受。
参考文献:
[1]Мальцев Ю.Иван Бунин [M].Moskau:Посев,1994:8.
[2]王先霈.小说大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1.
[3]泰亢宗.二十世纪中华文学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774.
[4]伊凡·蒲宁.蒲宁文集:第2卷[M].戴骢,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4.
[5]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雷永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7.
[6]伊凡·蒲宁.蒲宁文集:第3卷[M].戴骢,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43.
[7]伊凡·蒲宁.幽暗的林荫小径[M].冯玉律,冯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54 .
[8]朱宪生.在诗与散文之间:屠格涅夫的创作和文体[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74-275.
[9]蒲宁文集:第1卷[M].戴骢,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367.
[10]Mypoмцeвa-Бyнинa.Жизнь Бyнина.Беседы с памятью [M].Moskau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9:158-159.
责任编辑:景辰
[作者简介]张怀敏,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