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沽名钓誉还是成就大义

2020-09-02吴立昂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信陵君大义

吴立昂

摘要:《史记 魏公子列传》中侯嬴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幕后推手,也因此名传千古,成为文人称道的侠士典范。然而侯嬴却在信陵君接手魏军之日自杀,历来学界对其死因众说纷纭。从“窃符救赵”事件本身、“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观念和太史公写史记的特点进行解读,则侯赢之死是推动事件情节发展的需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传统的体现,也是太史公写史特点的彰显。他为成就义举不得不死,而非有意赴死求名。

关键词:侯赢;信陵君;大义;沽名

《魏公子列传》是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在《魏公子列传》中侯赢作为信陵君的谋士,策划了“窃符救赵”事件,使信陵君盗得兵符以解赵都邯郸之围,然在信陵君行至晋鄙军营之日,侯赢“北乡自刎”。对于侯赢之死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有报恩说,激励说,求名说,有愧说,畏罪说等。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明陈懿典《读史漫笔》认为:“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明李贽《咏史》评价侯赢之死“夷门画策却秦兵,公子夺门出魏城。上客功成心遂死,千秋万岁有侯赢”;清姚苎田《史记菁华录》认为“然侯生苟畏死,则自当从公子俱至赵,今但以老为词而甘心自刎者,一以坚公子之志,一以报晋鄙之无罪而杀其躯也”;当代韩兆琦先生《史记评议赏析》认为:“侯生这里的死,与《刺客列传》中田光的死意义相同,都是为了借以激励、坚定信陵君和荆轲这种当事人的信念与决心。”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其中有矛盾之处:陈懿典、李贽等认为侯赢之死重在求名,追求“一死而名留千古”有主动赴死沽名之嫌;凌稚隆、姚苎田、韩兆琦等则认为侯赢之死或因有愧于晋鄙,或欲激励信陵君,不得不死以成就义举。以余观之,侯赢之死是被迫而死,为义举而赴死,并非主动求死以沽名。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中,侯嬴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人物,这一事件集中刻画了侯嬴的形象,且从《魏公子列传》中一览事件究竟。

信陵君为何要救赵?在魏安釐王在位的时候,“秦强而六国弱”的局面大致形成,魏国与秦国接壤,面临直接威胁。文中记载“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魏赵两国唇亡齿寒,且信陵君的姐姐也身困邯郸,于国于私于义,信陵君都必须要出手相救。

为何要窃符而救呢?魏王畏惧秦国之强,怕秦国灭赵后移兵攻魏,尽管信陵君派门客百般劝说,魏王也只是派军队在边境作壁上观,难以动容。因此窃符救赵相比于率门客飞蛾扑火,显为上策。

侯嬴是如何献策的呢?在信陵君路过夷门时侯嬴假意送别,等信陵君有惑而返,这才屏蔽旁人,暗中建议信陵君派如姬窃兵符,得到了统兵权,并派朱亥随信陵君去接收军队,趁机锤杀了不服从命令的将军晋鄙,从而使信陵君能彻底掌控局面,顺利带兵救赵。

救赵的结果如何?秦军解去,遂救邯郸。,秦军嚣张的侵略焰势得到打压,公子得以伸张大义。

从参与这场政治活动开始,侯嬴就不得不死。当信陵君率门客过夷门时,他以退为进,让信陵君往而复返,这一先知之策,已经让信陵君开始重视他的建议,屏蔽左右来密谋这事,既是保证机密性,同时也强化了谋策的重要性。随后派朱亥同行,这是侯嬴在推荐朱亥给信陵君时早已埋下的棋子。信陵君深知盗窃兵符之举违背了国君的命令,公子作为魏王之弟难以下定决心,侯赢反问信陵君:“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实则是在鼓励信陵君不要犹豫和踌躇。最后北向自杀,具有逃避魏王追责、防止泄密和敦促信陵君果断出击,率军救赵的目的。侯赢年过七十,他自述“臣宜从,老不能。”,若其强行随军赴魏,则饱受军旅之苦,恐客死他乡。无论是留魏或是随军,他都难逃一死。

侯赢之死是否有沽名之嫌?侯生洁身修行数十年,终不以夷门监者的身份而放弃施展抱负,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他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物质追求已经很难打动他,他谋划“窃符救赵”这一事件,促成“五霸之伐”,已经是他施展能力的最后机会,舍命一搏,务必促成这一件事,又有何不可?

战国时期素有“士为知己者死”传统。豫让刺杀赵襄子是其中典范。侯嬴早时在信陵君邀请赴宴的路上百般考验信陵君是否真的礼贤下士,是否值得自己效勞,在得到信陵君真心礼遇之后才将其视为“知己”。在信陵君出发时,侯嬴已经年老体弱,难以随行,其自杀有感染信陵君,为信陵君出征“祭旗”的祷告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传统。在信陵君礼遇侯赢后,侯生之名实则已经传遍各国,成为公子礼贤下士的典范,“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这来看侯赢没有理由因私名而自刎,侯生自杀主要目的乃为知己者死,不得不以死来帮助公子成就大业。

从太史公写史的特点上来看,司马迁将侯赢视为真正的侠士典范进行刻画,凸显其为大义而死的侠士精神,则不可能将侯赢视作寻死求名之徒。除侯赢外,司马迁还刻画了程婴、公孙杵臼、朱亥、贯高等忠义之士。通过伸张大义,来表现出人物独特的魅力,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个亮点。程婴、公孙杵臼、侯嬴、朱亥、贯高都是其中的忠义之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在趙盾全家被屠岸贾所杀之后,为了存留赵氏的孤儿,两人皆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赵武长大后,程婴也不独存而自杀。贯高舍身救助赵王的使命完成后,也断颈自杀。侯嬴的自杀在《史记》中不是个例,自杀更加衬托了“大义”的悲壮,完善了侯嬴“忠义”的人格,强化了《魏公子列传》的感染效果,表达了太史公对“大义”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侯嬴之死,也可能是司马迁有意安排,体现了太史公笔调高明之处。

因此,以余观之从《魏公子列传》本身情节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传统和太史公写《史记》的特点三个维度来解析,侯生之死乃赴死以成大义之举,非为沽名而主动求死。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2][明]凌稚隆.史记评林[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3][明]陈懿典.读史漫笔[M].中华书局,1991

[4][明]李贽.焚书继焚书[M].中华书局,1975

[5]姚祖恩选评,安平秋等译.史记菁华录[M].新世界出版社,2007

[6]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7]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程听.七十老人何所求——论侯嬴之死[J].大众文艺,2015(14):255-256

猜你喜欢

信陵君大义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鸡鸣与狗盗
立春日抗疫有感
信陵君屈身求才
唐雎说信陵君
文中有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信陵君尊老
牵马